书城文化中国避讳
14402200000002

第2章 常规方法

北齐徐之才的父亲叫徐雄,和士开的父亲叫和安。一天,有个叫熊安生的人,通报姓名请求拜见徐之才、和士开。徐之才与和士开办公时坐对面。因为徐之才避讳“雄”字,“熊”与“雄”同音,和士开避讳“安”字,所以熊安生自称“触触生”求见,在座的各位同僚都忍不住笑出来(《齐东野语·避讳》),开了文人恶搞之先例。

熊安生的姓犯了徐之才父亲的嫌名,名字中的安字犯了和士开的家讳,事出偶然,“触触生”也就成了文人的笑谈。但是,这并不是避讳的正规方法。正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更改字音

避讳,不仅在书写时会发生,而且在说话、诵读时遇到该避讳的字,也要改变读音。

1.秦改读正月为征月

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史记·秦始皇本纪》)张守节解释说:“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始皇以正月旦生于赵,因为政,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史记·秦始皇本纪》)

通过张守节的解释,我们知道,农历的正月,本来读作正(zhènɡ)月,因避讳秦始皇名而改为“征”(zhēnɡ)的读音。

2.宋太常寺建议定御名读音

绍兴二年十一月,“礼部太常寺言:渊圣皇帝御名见于经传义训者,或以威武为义,或以回旋为义,又为植立之象,又为姓氏,当各依其类求之。以威武为义者,今欲读曰威;以回旋为义者,今欲读曰旋;以植立为义者,今欲读曰植;若姓氏之类,欲去木为亘”。(《宋史·礼志》卷一百八)

渊圣皇帝,指宋钦宗赵桓。礼部太常寺奏疏是说,渊圣皇帝的御名(桓),经传中对它的解释,有的当威武讲,有的当回旋讲,有的当树立讲,又有当姓氏的。应当各按其类寻求它的意思。当威武讲的,现在要读作“威”;当回旋讲的,现在要读作“旋”;当树立讲的,现在要读作“植”;像姓氏之类的,要去掉木字旁,读作“亘”。

3.林黛玉读“敏”字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的家庭教师贾雨村与老朋友冷子兴在酒店相遇,饮酒谈话时,说到林黛玉的母亲。冷子兴说:“目今你贵东家林公的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的胞妹,在家时名字唤作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手笑道:“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到‘敏’字亦减一二笔,我心中每每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所反映的社会民情、风俗习惯,还是可信的。

(二)同训代换

颜之推说:“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颜氏家训·风操篇》)同训代换即用同义字代替该避讳的字。

1.刘安避讳“长”字

汉代淮南王刘安,他父亲是淮南厉王刘长,为了避讳,刘安在他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凡是“长”字,一律写成“脩”字。《淮南子·原道训》:“小大脩短,各有其具。”

脩,同修。本应是“小大长短”,因避讳而写作“小大脩短”。

2.魏孝武帝杀张欢

《北史·后妃下》记载:魏孝武帝的妹妹被封为平原公主,嫁给了开府仪同三司张欢。张欢这个人性格贪婪残暴,对公主无礼,魏孝武帝杀死了张欢。后把平原公主嫁给了周文帝。同是记载这件史事,《北齐书》卷二十却把“张欢”写作了“张忻”。因为《北齐书》避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庙讳,而把“欢”写作“忻”。“欢”、“忻”,都有高兴的意思,符合“同训代换”的规则。

3.唐写本《穀梁传》

《春秋穀梁传·僖公十年》记载,晋国丽姬害世子申生的故事,丽姬让晋献公派申生去建祠堂。这个祠堂就是“世子祠”。

敦煌出土的写本《春秋穀梁传解释》僖公十年把“世子祠”写作“太子祠”。罗振玉认为:“又以文中避讳诸字考之,‘世子’作‘太子’,‘治’作‘理’,知是卷为高宗朝所写。”(《敦煌古籍叙录》)

4.唐人避“治”字

唐高宗名李治,唐代人为避讳,凡是“治”字,都用“理”字来替代。“理”字的本义是治玉,因此有治的意思。本来“垂衣裳而天下治”是《易经》上的话,但是唐代人就改成“垂衣裳而天下理”,就是为了避唐高宗的名讳。

5.韦温辞翰林学士之职

唐朝大臣韦温,字弘育。唐文宗要任命他为翰林学士,韦温因为先父有遗嘱,恳切推辞。他父亲韦绶在唐德宗时期,从左补阙之职升任翰林学士。朝廷的许多密政他都参与了。在宫廷内任职,战战兢兢,积劳成疾,在临死前告诫儿子韦温说:“不能在皇帝身边任职!”(《新唐书·韦绶传》)唐文宗看到韦温推辞翰林学士之职,就声色俱厉地说:“韦温,朕每欲用之,皆辞诉,又安用韦温?”唐文宗是说,韦温这个人,我每次想重用他,他都推辞,我又怎么能重用韦温呢?户部侍郎崔蠡对唐文宗说:“韦温不过是禀承他父亲的遗嘱罢了。”唐文宗说:“温父不令其子在翰林,是乱命也。岂谓之理乎?”崔蠡又劝皇帝说:“凡人子能遵理命,已是至孝,况能禀乱命而不改者,此则尤可嘉也,陛下不可怪也。”(赵璘《因话录》卷一)这段对话里,“乱命”,是指病危神志不清时发布的命令。“理命”,即“治命”,是指头脑清醒时发布的命令。《因话录》的作者赵璘是唐朝人,为避唐高宗的庙讳,把“治命”改为“理命”。“治”、“理”属于“同训代换”。他们的对话是什么意思呢?唐文宗说:“韦温的父亲不让他儿子在翰林院任职,这是他病危神志不清时发出的遗嘱,难道能认为这是神志清醒时的遗嘱吗?”崔蠡说:“大凡做儿子的能恪守父亲清醒时的遗嘱,已经是最孝顺的了,何况能禀承父亲病危神昏时的遗嘱呢?这样更值得赞赏,陛下不可以怪罪他。”

(三)漏字空格

该避讳的字故意不写,把这个字的位置空出来,称为漏字空格。

1.萧渊藻杀邓元起

南朝齐梁间,邓元起任南齐的武宁太守,在萧衍起兵时,他紧密配合,屡建战功。梁武帝萧衍即位,他被封为当阳县侯。后来,请求归家奉养老母,得到批准,代替他的是萧渊藻。“萧藻入城,求其良马。元起曰:‘年少郎子,何用马为?’藻愧,醉而杀之。”(《南史》卷五十五)《南史》上是说,萧渊藻进城,寻找好马。邓元起说:“年轻儿郎,用马干什么?”萧渊藻很生气,趁醉杀死了邓元起。为什么《南史》中省略一个“渊”字呢?因为《南史》的作者是唐朝的李延寿,为避唐高祖(李渊)的庙讳,故意在“萧”“藻”二字中间空出一字。后来在抄写、翻刻时,把两字连到一起了。

2.写本《白香山诗集》

敦煌出土的写本《白香山诗集》:“遇当代帝王均空格,又以讳避之字代本字,真唐人著作,唐人写本之原式也。”(《敦煌古籍叙录》)这里的“空格”就是故意漏掉当代帝王的名字。

3.《兴唐寺钟题志》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杨行密,他的父亲名杨怤(fū),为了避讳,《兴唐寺钟题志》故意漏掉“夫”字,把御史大夫写成御史大,把金紫光禄大夫写成金紫光禄大,把银青光禄大夫写成银青光禄大。(《齐东野语·避讳》)

4.丰坊读《大学序》

明朝人丰熙的儿子叫丰坊。在丰坊五岁时,一位姓董的侍御史问他读什么书,他回答说:“读《大学序》。”侍御史让他背诵,他背诵到“淳熙五年”这句时,故意漏掉“熙”字,成了“淳五年”。御史问他为什么漏掉了“熙”字,他回答说:“这个字是父亲的名字。”(《花随人圣庵摭拾·丰南禺事》)从此,许多前辈都对他另眼相看。

(四)缺末一笔

《唐六典·礼部尚书》记载:“若写经史群书,及撰录旧事,其文有犯国讳者,皆为字不成。”为字不成,即写成缺笔。

1.写本《春秋左氏抄》

敦煌出土的写本《春秋左氏抄》:“唐讳不避,为六朝写本;内有一节笔迹不同,且民字缺笔,则唐人所补也。”(《敦煌古籍叙录》)可见唐人补写这一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使民字缺一笔。以后历代相承,延续不衰。

2.《修文殿御览》残卷

敦煌出土的《修文殿御览》残卷,罗振玉考证:“虽仅存二百五十余行,吉光片羽,弥可珍贵。且书迹尔雅,‘虎’、‘民’、‘治’诸字缺笔,而‘隆’字则否,知其缮写之岁,尚在开、天之前。”(《敦煌古籍叙录》)他根据“虎”字、“民”字、“治”字都缺笔,“隆”字不缺笔,考证出残本缮写的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以前。

3.清刻《十三经注疏》

清代刻印的《十三经注疏》,《尚书·武成》中“筐厥玄黄,昭我周王”一句,“玄”字缺了最末一笔,就是避清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清刻《全唐诗》也是如此。如图:

(五)以字代名

如果人名犯了庙讳或皇亲国戚的名字,就用他的表字代替其名。我们在读史书时经常遇到“以字行”,说的就是这类情况。

1.王猛二子俱以字行

王猛辅佐苻坚,成就帝业,建立前秦,官至丞相。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王睿字元德;一个是王懿字仲德。“坚败,仲德与兄睿南奔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兄弟犯晋宣、元二帝讳,并以字称。”(《册府元龟》卷八百二十四)王懿与兄长王睿向南逃奔到晋朝。在太元末年,迁居彭城。他们兄弟二人犯了晋宣帝(司马懿)、晋元帝(司马睿)的名讳,人们不呼他们的名,只称他们的表字。

2.褚叔度以字行

晋宋间人褚裕之,字叔度。他随宋武帝征战有功,历任中郎将、雍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封番禺县男。“裕之名与武帝同,故行字焉。”(《南史》卷二十八)宋武帝叫刘裕,褚裕之的名字与宋武帝的名字有一字相同。别人不能称他的名字,只能称他的表字。

3.王敬弘称表字

南朝刘宋时期的王裕之,字敬弘,因为“名与宋武帝讳同,故以字行”。宋武帝是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王裕之与他名字中都有一个“裕”字,所以王裕之要避讳御名,人们只好称呼他的表字“敬弘”了。(《南史·王裕之传》)

4.王景文以字行

南朝刘宋时期,江南望族王家很有势力,连皇帝也惧他家三分。王彧字景文,宋明帝(刘彧)时,他任尚书右仆射。宋明帝对两个人很担心,一个是王彧,一个是张永。宋明帝自造谣言说:“一土不可亲,弓长射杀人。”一土是王字,指王景文,弓长是张字,指张永。(《南史》卷二十三)当初,“文帝甚钦重,故为明帝娶景文妹而以景文之名名明帝”。宋文帝很钦佩器重他,特意给宋明帝娶了王景文的妹妹为妃,又用王景文的名字(彧)为宋明帝命名。因此造成王彧“与明帝同讳,故以字行”。(《南史》卷二十三)这分明是王彧的名字被宋明帝抢去了,人们只得称他的表字了。

5.隋朝李元操称表字

隋朝的冯翊太守李孝贞,字元操,为犯庙讳,于是称字。隋文帝杨坚的祖父叫杨祯,祯与贞同音,所以,李孝贞应避庙讳,以表字称呼。(《隋书·李孝贞传》)

(六)以讳字代

古代为了避讳,遇到帝王、尊长的名字,不能写出来,又不能缺少它,经常用“讳”字来代替。

1.讳等自随夫人

《三国志》记载甄皇后:“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注引《魏略》所记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曹操东征,曹操的夫人、曹丕、曹叡、东乡公主都随军前往。甄皇后因为患病留在邺城。当曹操大军凯旋的时候,曹操夫人身边的侍从见到甄皇后的脸色很新鲜,奇怪地问道:“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侍从不明白,甄皇后与两个孩子(指曹叡、东乡公主)分别这么长时间了,一定很担心他们,然而您的脸色特别新鲜,是什么原因呢?甄皇后笑着回答说:“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意思是说,曹叡他们自己跟随着夫人(指曹操夫人),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讳等”的“讳”是指代曹叡,就是魏明帝。《魏略》的作者,以“讳”字代替魏明帝的名字。

2.十一位柱国中的李讳是谁

《北史·周本纪下》:“丙寅,以大将军李讳、中山公训、杞公亮、上庸公陆腾、安义公宇文丘、北平公寇绍、许公宇文善、犍为公高琳、郑公达奚镇、陇东公杨纂、常山公于翼并为柱国。”

丙寅这天,封大将军李讳、中山公元训、杞公元亮、上庸公陆腾、安义公宇文丘、北平公寇绍、许公宇文善、犍为公高琳、郑公达奚镇、陇东公杨纂、常山公于翼都为柱国。看完这段话,人们不禁要问:李讳是谁?其实李讳就是李昞。因为李昞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北史》的修纂者李延寿是唐朝人,为避李渊父亲的名字,用“讳”字代替“昞”字。

3.窦怀贞改名

唐朝官员窦怀贞,字从一,是左相窦德玄的儿子。他从小不做声色犬马之事,名声很好。因治理清河县政绩突出,升任越州都督、扬州长史,神龙年间,任左御史大夫、兼任检校雍州长史。当时是唐中宗时期,韦皇后掌权,势力很大。韦皇后的父亲叫韦玄贞。窦怀贞“避后先讳而以字称”。(《新唐书·窦怀贞传》)意思是说,避韦皇后已故父亲的名字(玄贞)而改以表字相称。这里的“讳”指的就是“玄贞”这个名字。

在碑文、墓志中对死者的名字经常用讳字代替。当时人们还能知道死者是谁,天长日久,就难免不知为谁了。

4.柳御史是谁

唐朝的文学家柳宗元作了一篇《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唐贞元十二年二月庚寅,葬我殿中侍御史河东柳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君讳某字某,邑居于虞乡。曾王父某官,王父某官,皇考某官。”(《柳河东集》卷十二)

柳宗元在写作墓表时肯定知道这位御史的名字,可是到了宋代人给《柳河东集》作注时就不清楚了。注释中写道“其名讳不可考”,“曾王父(曾祖父)子夏,徐州长史”,“王父(祖父)从裕,沧州清池令”,“皇考(父亲)察躬湖州德清令”。对柳宗元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叫什么名,做什么官,都注释出来了。只是这位御史公,宋代人都不可考,宋以后的人更不得而知了。

(七)以公字代

“公”、“君”是尊称,所以用“公”字、“君”字代替应避讳的名字,比较普遍。

1.曹子建诔王仲宣

东汉文学家王粲,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之一。起初他避难到荆州,依附刘表,后来归服曹操,任丞相府的属官,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一年(216),病死征吴途中。曹植写了这篇《王仲宣诔》,来悼念他。其中有“皇家不造,京室陨颠,宰臣专制,帝用西迁。君乃羁旅,离此阻艰。翕然凤举,远窜荆蛮。身穷志达,居鄙行鲜。振冠南岳,濯缨清川。潜处蓬室,不干势权。我公奋钺,耀威南楚。荆人或违,陈戎讲武。君乃义发,筭我师旅。高尚霸功,投身帝宇。”(《昭明文选》卷五六)皇家不幸,京城陷落。宰相(董卓)专权,皇帝(汉献帝)迁都长安。您流浪旅途,遭到险阻。翩然高飞,逃到荆州一带。身遭不幸,穷且弥坚。身居乡野,品行高尚。在南岳整理衣冠,跃跃欲试,于清川洗涤帽带,以保高洁。隐居在茅屋,不乞求权势。我公(曹操)发兵,在楚地扬威。荆州有人不听命,我军陈兵习武。您从大义出发,筹算我军必胜。立下大功,投身到京城中来。“我公”的“公”字,指的是曹操。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他却是曹植的父亲。对曹操的名字,也要避讳,所以用“公”字代替。

2.陆机撰《辩亡论》

晋朝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是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人。他本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西晋灭吴后,他与弟弟陆云到了西晋首都洛阳。为总结东吴灭亡的原因,撰写了《辩亡论》。其中有:“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晋书·陆机传》)礼待知名人士,张公是首屈一指的;结交驾驭英雄豪杰,周瑜是杰出人才。其中的张公是谁?这篇文章是当时流行的骈体文,句式结构是上下相对,四六排联。“张公”、“周瑜”相对,“周瑜”是人名,武将。“张公”也应是人名,文臣。然而,东吴却没有叫张公的文臣。那么,这个张公是谁呢?在东吴能与周瑜相提并论的大臣,只有张昭。“昭”字,是晋朝的庙讳(晋文帝司马昭),所以陆机就用公字代替昭字。从《昭明文选》中可以证明。《昭明文选》所载《辩亡论》:“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因为无论是编辑《昭明文选》的梁朝萧统,还是为《昭明文选》作注的唐朝李善,都没有必要为晋朝避庙讳。《晋书》虽然是唐朝所修,为保持历史原貌,忠实《辩亡论》的原文,没有加以改变。

3.阳给事诔

南朝刘宋时期,阳瓒为滑州司马,后魏拓跋焘率军进攻滑台,东郡太守王景度事先出城逃跑,阳瓒坚守不动,后魏人威胁他,劝他投降。他坚决不降,于是被杀。为歌颂他的高风亮节,颜延年作了这篇《阳给事诔》,开头是这样的:“惟永初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宋故宁远司马濮阳太守彭城阳君卒。呜呼哀哉!”(《昭明文选》卷五十七)永初三年(422)十一月十一日,宋朝原宁远司马、彭城人阳君为国尽忠,呜呼哀哉!这里“阳君”的“君”字,就是为避讳用来替代“阳瓒”的名字。

(八)析字回避

所谓析字,即把一个该避讳的字,分为几部分,分开来说或写。例如“王”字,不读作王,而是读作从一从土。这就好像字谜一样,既说出这个字的谜底,又达到了避讳的目的。

1.唐宪宗之初名

唐宪宗李纯,是唐顺宗的长子,初封广陵王。《宪宗实录》记载:“贞元二十一年,册广陵王为皇太子,改名某。初王名从水从享,至是改今名。”

这就告诉人们,贞元二十一年(805),册封广陵王为皇太子,改名某(纯)。起初广陵王名从水从享(即淳),至今改成现在这个名(即纯)。这里的“从水从享”,就是用析字法来避讳淳字。

2.宋钦宗的旧讳

宋钦宗赵桓,是宋徽宗的长子。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侵,宋徽宗让位给他。他起用李纲保卫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同时又割太原等三镇求和。不久罢免李纲,对蔡京、童贯,或贬或杀。金兵再围汴京,不久城陷,他和宋徽宗被金兵俘虏。他死后的庙号为钦宗。他起初叫赵亶,又叫赵烜。

司农寺丞岳珂说:“窃惟钦宗皇帝旧讳二字,其一从从旦,其一从火从亘。虽享国日浅,未遑颁下,而考之哲宗、孝宗旧北(应作讳),皆合回避。乞并下礼寺讨论颁降施行。”从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岳珂说,我考虑到钦宗皇帝旧讳的二字,其一,从从旦;其一,从火从亘。虽然享国的时间短,还没来得及颁布下去。而考察哲宗、孝宗的旧讳(哲宗旧讳“傭”,孝宗旧讳“伯琮”),都应当回避。请求一同下发礼部太常寺讨论,颁布下发施行。宋宁宗批准了岳珂的请求。

3.宋孝宗的旧讳

南宋孝宗赵眘,字元永。他是宋太祖的第七代孙子,宋高宗无子,把他立为皇太子。即位后,起用张浚等抗战将领,与金朝作战,败于符离,签订了《隆兴和议》,又割秦、商二州,称侄皇帝。他的旧讳叫赵伯琮。“既而礼寺讨论所有钦宗皇帝旧讳,一从从旦,一从火从亘。孝宗皇帝旧讳,一从伯,一从玉从宗。若二字连用,照条并合回避。指定欲从本官所请,刊入施行。”(《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这段话是说,接着礼部太常寺讨论所有钦宗皇帝的旧讳,一从从旦,一从火从亘。孝宗皇帝的旧讳,一从伯,一从玉从宗。如果二字连用,按条例应该回避,指定要从本官所请,刊入施行。

从这两例可以看出,为了不说出不写出该回避的字,就把这个字拆开,分成几部分。其后果是把完整的汉字拆得七零八落。宋代学者张世南说:“字学不讲,多因前代讳恶,遂致书画差误。”(张世南《游宦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