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贝多芬
创作背景
小步舞曲,原先是一种优雅的三拍子民间舞曲,大概是因为跳舞时舞步跨度很小,所以称为小步舞曲。到165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一个舞迷,他很喜欢跳小步舞,于是在宫廷里大力提倡,没有多久这种舞蹈就传遍了欧洲各国。
小步舞曲大多采用3/4拍子,中速,节奏平稳,风格典雅、明快、轻巧。后来小步舞曲脱离了宫廷舞蹈,被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或成为独立性作品。
这首《G大调小步舞曲》是在1796年3月贝多芬以《六首钢琴小步舞曲》的标题所出版的小步舞曲集中的第二首。据推测,这一小步舞曲集很可能是在1795年,由原来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乐曲改编而成的,后来被改编成小提琴曲、大提琴曲和管弦乐曲等,以小提琴曲流传最广,两百年来久盛不衰,是通俗名曲中的精品。
作者风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唯一的清醒,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儿子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
贝多芬确实是一位少见的天才,八岁那年,登台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莫扎特第二。十二岁的时候,贝多芬遇到一位好老师尼福。尼福是一个很优秀的音乐家,他不仅让贝多芬接受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还引荐他跟莫扎特学习音乐。
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和海顿学习音乐。但不久就因为母亲去世而不得不回到波恩。由于家庭拖累,直到1792年父亲去世,贝多芬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可惜这时莫扎特已经离世。他继续跟海顿和其他一些大师学习,很快,他就成为维也纳最优秀的钢琴家。
贝多芬二十七岁时,耳朵开始出现问题,此后听力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竟完全聋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积极与命运抗争,他有一句名言:“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耳朵全聋、健康状况恶化、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巨大折磨的情况下,仍以惊人的毅力,为我们留下了九部交响曲和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十六部弦乐四重奏、一部歌剧、两部弥撒曲等。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逝世。
作品欣赏
贝多芬一生写了不少小步舞曲,这是最著名的一首。乐曲是G大调,3/4拍,乐曲由复三部式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以弱起小节开始,采用一连串的附点八分音符,以小二度音程行进,有一种起伏感,很像狐步舞的节奏。
后半段则舒展一些,后半段是分解和弦式的音型旋律,带有诙谐性的轻盈跳跃,最后,第一部分的曲调再现,乐曲在欢乐的情绪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