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1459900000041

第41章 威制敌人的智囊(4)

现代社会,建功立业,靠什么来强烈地支撑着你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发愤打拼呢?是美好的希望与愿景,是执着的追求与信念。

窦建德制夜盗

夏王窦建德当初还是平民时,有一次强盗半夜进入他家里。窦建德察觉后,便马上隐藏在门后,连杀了三个企图闯进屋里来的强盗,其余的强盗就不再敢进来了,只是在门外喊着要那几个人的尸体。窦建德对他们说:“你们可以把绳子从墙上投下来,我把尸体捆绑好,你们再拉走。”强盗把绳子投了下来,窦建德就亲手把尸体捆好,让强盗们拽出去。与此同时,他持刀跳到墙上,又杀了几个强盗。从此以后,窦建德就出名了。

智囊

一伙强盗闯入了家门,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独独是碰到了武艺高强、胆大包天的窦建德,那些强盗便是自己送命来了。而且,窦建德勇敢地杀了三个翻墙进来的强盗之后,又用智谋拉尸体的绳子巧用贼刀挥刀而下,又杀了屋外的几个强盗。如此有勇有谋,有胆有智,难怪窦建德后来会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时的英雄豪杰。

陈星卿仗义解救弱寡妇

陈星卿这个人年轻才高,但出身贫穷,未能被官府使用。他在嘉定、青浦之间的一个小村庄村中教书,别人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奇特之处。

村里有个寡妇,家里有几间房子,一百多亩地,有个儿子正在怀抱中。她的侄子欺负她,背着她把她的家产献给了有势力人家的子弟,自己得了一点蝇头小利,就逃走了。那有势力人家的子弟选了个好日子,前来察看新添的庄园,事先还派了干办仆人,拿着告示,来到村里驱赶寡妇。寡妇不知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抱着孩子在门口哭泣。对这件事,他全乡的人都十分气愤,但又爱莫能助。

陈星卿正好经过这里,打听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便对村里的人说:“请大家按我说的去做,准保不会出什么问题。”村民们同意了。陈垦卿让寡妇躲避到别的地方,第二天有势力人家的子弟乘着游船,带着几个门客,鼓乐喧天地来到村头。登岸之后指挥他的手下人洒扫道路、房屋,在寡妇家门口挂上匾额,还召集了众佃户,讲了一番话,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又前往田间陈设下了酒席,在野外饮酒欢宴。陈星卿带领强壮有力的村民,象风雨骤至一样地赶到了村头,举起棍棒就来砸他的船。船上的人见事情不妙,马上跑到田间去报告主人,主人快步来到船边,船已经沉没了,远望他设置的新庄园,悬挂的匾额已经打碎,村民们气势汹汹地要跟他搏斗,他吓得逃跑了。

转天,他正召集能写状子的人打算去告状,然而县里的判决书已经发下来了。原来嘉定的新县令韩公,很以扶弱抑强为己任,陈星卿带领他的邻人们当天就前往县里控告,状子写得文词又美,又感情凄惨激切,县令收到状子后,派捕役前去村里调查,那匾和船还都在村中,所有这一切证明陈星卿讲的都是实情。

后来,那有势人家的子弟派人居中调停,但陈星卿等终不听从,最后终于把众干办仆人和寡妇的侄子法办了。官司打胜后,那寡妇变卖了她的产业,搬到别处去了,而陈星卿就在那里出了名。

郡里要是有几个陈星卿这样的人,有势力人家子弟就不能再横行不法了。保全了弱民,也是为了保全大家。陈星卿敢于奋臂而起,利用新县令扶弱抑强的机遇来救人于急难,也是因为他使用了他的胆气。陈星卿也可以称得上是有聪明才智了。

智囊

身涉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在岁月长河中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当身临险境时,总会期待着有人伸出一双援助之手!

人一生,路很长,互助是岁月旅途中一盆旺盛的火,照亮你也照亮我;见义勇为是一杯热茶,能驱走人间的困难、逆境。

如今社会,人们早已把见义勇为和互助远远抛在脑后。在街上常常见到这样的一幕:有劫匪做案,人们却冷漠旁观,甚至在一旁看热闹。如果人人都这样,当别人有危险时,视而不见,那么当自己是受害人时,当自己需要别人帮助时,你又有何感想?也许你那时才后悔自己过去的袖手旁观。

见义勇为永远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与行为。

恶少沉江

唐朝尚书李福镇守南梁时,境内有许多朝中官僚的田庄,他们的子孙寄居在那里,其中那些不肖子弟互相效仿,为非作歹。前任太守不敢管束他们,乡里人吃了这些恶少的许多苦头。李福处事果断,为政严明,他指派手下人编制了许多只竹笼子。接着,李福叫来了那些作恶多端的官僚子弟,询问他们的家世、族谱、门第,以及在朝做官的亲戚的姓名,询问结束时,李福说:“你们的祖籍门第如此有名望,可是你们竟作出如此恶劣的行为举止,恐怕是辱没了家声,难道不感到活得太可耻了吗?现在我将要惩处你们,你们有才有德的长辈和亲属知道你们受到惩处,一定会感到痛快的。”于是立即下令把他们装在竹笼里,沉到汉江中。从此以后,这些人的同伙全都吓得不敢喘气,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了。

智囊

恶少沉江的故事,一方面体现了李福的果敢和善断,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善于利用法律的公正与威严做人,处事,才达到了管理恶少的目的,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稳定和谐发展。

包拯《论星变》中提到:“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意思是说发号施令,关键在于一定施行;奖赏善行、惩罚犯罪,关键在于不随意扩大范围。治理国家,必须有固定的规章制度。中国的春秋以前强调以道德礼义来治国,后来开始有了成文法典,秦代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后,强调按法律、制度办事。当然,在专制制度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但在传统美德中仍有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的思想。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中说道:“有功则赏,有罪则刑。”意思是说只要有功就赏赐,只要有罪就处罚。这句话旨在强调要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执法的公正,行赏论罚,以“有功”和“有罪”来衡量,不能凭一时的喜怒,也不能凭与自己关系的远近亲疏。春秋时晋国的祁奚先后举荐仇人和儿子接替自己的官职,被当时的人誉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薛元赏严惩顽军

唐代会昌年间,李石任宰相,京兆尹薛元赏曾经到李石的住宅去拜谒他。按照先例,百官将要到相府时,前边的仪仗就不能再呼喝开道,所以薛元赏到了李石的宅第,下了马,李石还不知道他来了,好象正在厅堂里同别人争吵。薛元赏问:“与李石争吵的那人是准?”有人回答说:“是羽林军中的一名将领。”薛元赏推门走进厅堂,说:“宰相是朝廷大臣,是天子委任的,军队中的一个将领怎敢对他这样无礼!朝廷的纲纪,还要靠宰相来整顿,难道能容忍这种削弱朝纲朝纪的无礼事情出现在宰相府吗?”说完立即离去,并对手下人说:“马上把那军官抓起来。”当时宦官仇士良正专权,又是羽林军的中尉,他那伙人中已经有人向他诉说了这件事。不一会儿,就有宦官来到薛元赏处,连声传达仇士良的命令说:“中尉请您屈驾光临。”薛元赏不回话,只是立即命令手下人用杖刑打死了那个与宰相争吵的军官。仇士良大怒。

薛元赏就脱掉官服,换上平民穿的白衣,请求谒见仇士良。仇士良出来问道:“你为什么擅自杀死军中的大将。”薛元赏把那人无礼的情状全告诉了他,并说:“宰相是朝廷大臣,中尉您也是朝中大臣。他既然可以对宰相无礼,也可以对您中尉无礼。国家的法律,中尉您也应当维护,一旦破坏了法律,就太可惜了。我已经穿了平民白衣等着您治罪了。”仇士良认为他说得有理,因此就让手下的人取来酒,请薛元赏饮。这件事就这样了结了。

智囊

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奴才在主子面前点头哈腰,唯唯诺诺,但是对待他人,其威风却比主子还要厉害。一个神策军的将领,竟然把当朝的宰相都不放在眼里,在宰相家里大吵大闹。至于对待其它的一般平民,就可想而知了。值得称道的是,薛元赏不畏强暴,甚至不怕丢掉乌纱帽,冒着杀头的危险,对于宦官置之不理,命人杖之。这充分展现了正直官吏的伟大勇气和嫉恶如仇的胆识。

杨素治军

隋朝大将杨素带兵攻打陈朝时,打算派三百名士兵守营房。士兵们害怕强悍的北方军队,很多人愿意留下来守营房。杨素听说后,立即把留下的一百名士兵叫来,把他们都斩了首。接着又下令让大家选择是否留下,这时,没有一个愿意留下的。另外,在与敌人对阵时,他先命令一二百人舍身冲向敌人,要是把敌人的阵地攻占下来便罢,要是不能攻下敌阵返身回来的,全部处斩。接着,他又命令二三百人再次发动攻击,退回来的,也还按原来的办法处置。将士们见他下命令,都吓得大腿打哆嗦,但临战时都抱着拼死作战的决心。因此,他指挥打仗总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杨素使用的军法似乎过于苛刻,然而用它来驾驭懈怠成性的军队,也是必要的,不这样做就不能振作士气,假如上司执法严厉,下属知道事情办不成就一定得处死,那么即使把下属放在闲散的岗位上,他们也会象背水一战那样地拼命去干。

智囊

人之常情,没有不害怕死的。众所周知,战争是残酷无情、流血牺牲的行为。因此,古之善为将者,必欲使士卒畏己不畏敌。

领导者要清楚,下级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是有一定限度的。压力适度,则能转化成动力。压力超过了一定的度,即压力过度,就容易产生恐惧、愤怒、焦虑情绪和攻击、反抗行为。当然,如果领导者所给的压力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也不能使下级将其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压力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问题在于压力的量和限度,即权力作用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达到最佳量之前,工作效率、权力效益会提高;超过了这个最佳量,工作效率、权力效益就会下降,甚至可能会导致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对抗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