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吴越政权的统治者钱,宋太祖更是以仁义待之。由于钱很早就归顺宋朝,加之宋伐南唐时钱又率兵5万助战,立有大功,所以宋太祖对钱非常宽容。有一次,宋太祖宣钱入开封朝见,并表示一定放他回去。在送别时,宋太祖赐给钱一个黄布包袱,并再三嘱咐他到途中方可打开。路上,钱打开包袱一看,吓得直冒冷汗。原来包袱中全部都是宋朝臣僚要求扣留钱的奏折,共有十几封。宋太祖之所以放走钱,而后又加以警示,其目的有二:一是表示自己信任钱;二是委婉地警告钱,不要玩手腕,要恭顺地服从宋太祖。这一招,令钱既感激宋太祖的仁慈,又恐惧他的权谋。统一基本实现之后,对各地政权的统治者的安抚工作又摆在宋太祖的面前。要想安定各地民心,稳定形势,除了要在各地废除苛捐杂税,取消以前的暴政外,对各地的统治者也要妥为安置。宋太祖在这一方面是毫不吝惜官位和金钱,他隆恩广布。后蜀主孟昶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南汉主刘被封为检校太保、右千牛大将军、恩赦侯、南唐后主李煜被授予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其家属也都得到厚赏和封赐。这些本来担心受斩的降王,看到太祖如此厚待,非常感激太祖的仁厚。在讨伐北汉之前的一次宫廷宴会上,刘高兴地向宋太祖进言:“现在皇上的恩泽遍布天下,天下的伪主今天都在此,只是缺少北汉的刘继元。刘继元迟早也会来的。等到天下的伪主都聚齐的时候,请皇上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在降王中封我一个降头。”这话虽然是嬉笑之言,但也可以从中看出宋太祖仁政怀柔之下,降王们尽皆心悦臣服之态。宋太祖对这些降王,可以说仁至义尽,不要说把他们杀死或处罪,连责骂也很少听见。宋太祖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大宋王朝的皇恩浩荡,借以晓谕新征服地区的官员和百姓,使他们认为宋太祖是一个仁义的贤君圣主,以此使百姓和官员能够很好遵守国家的法令,本本分分地做人,以维护赵宋王朝的基业。宋太祖虽给这些小国的君主封公赐侯,但不难看出,在其所赏赐的封号中,有威权的意思。刘被封为恩赦侯,其意很明显,说明刘本来是罪犯之身,理应受到重罚,但考虑到安抚南汉民心,所以才封他为侯,其中的“恩赦”二字,便是宋太祖对他以往罪行的宽大。南唐后主李煜投降之后,被封为违命侯。这其中的意思更加明显,意即李煜胆敢违抗圣命,对抗天朝的统一大业,实乃违抗天命,应当重罚。虽然出于与对待刘同样的目的,但对李煜却是比较严厉,故封其为违命侯,使其时常牢记自己的违命之举。事实证明,采用仁政和恩义要远比采用暴力和滥杀更有益于国家的稳定。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对六国的君主杀的杀,贬的贬,造成国内怨声一片,各地的亡国之君迫于无奈,纷纷豢养死士,准备刺杀秦王。像荆轲刺秦,图穷匕首现的故事,已从民间传说中被搬上了戏剧舞台。恩惠与威慑一样,都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只不过方法不同而已。一把无坚不摧的绝世利刃,虽可以削金断铁,无往而不胜,但它在绵绵的流水面前,却也无可奈何。它的锐利,挡不住涓涓的细流。而一段木头,一堆泥土,却可以阻挡流水的速度,改变流水的方向。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一味用强硬手段,只能使人们在内心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并不能使人们心服口服。而重用恩典,再辅以威严,才可以使人们心口俱服。对群臣的驾驭,仅凭皇帝九五之尊的身份和高高在上的地位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权谋,用威望震慑住他们。宋太祖运用“恩”和“威”这两样攻心术,牢牢控制住将士和大臣,使他们成为维护其统治的基石,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善权谋
古人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要赢得天下,既要用武力,也要用巧劲。宋太祖就是善于权谋的行家,他的战术往往是虚虚实实,虚实相间。善于权谋的人总是通过设计,借他人之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样,既省力,又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一举而两得。当上皇帝之后,宋太祖便急于完成其统一大业。在征讨南唐时,为除掉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的南唐名将林仁肇,宋太祖巧施反间计,让南唐后主李煜杀掉了国家的栋梁,自断臂膀。林仁肇能征善战,在南唐的官员和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宋军攻打南汉的时候,远在南唐的林仁肇便意识到了来自宋王朝的威胁。为此,他向李煜建议:“趁宋军在淮南的兵力不多,不久前刚刚灭掉后蜀,现在又攻打岭南,道远师疲。希望给我几万兵马,让我从寿春北渡,定可收复江北的失地。即使宋朝派兵增援,只要我牢牢守住淮南,他们对我也无可奈何。为了避免牵连朝廷,在我发兵之时,对外就称我是背叛您而自行其是。如果我成功了,那么国家就会获得利益;一旦我失败了,就由我一个人来承担责任,与国家和您没有一点关系。”然而,胆小怕事且胸无远见的李煜没有采纳他的良苦建议,南唐也丧失了一个收复失地的绝好机会。为除去林仁肇这个不能为我所用的良将,宋太祖巧妙地运用离间之计,使缺少政治经验的后主李煜不辨真伪,自毁长城。宋太祖先是用重金,收买了林仁肇家中的一个侍从,让他偷来林仁肇的一幅画像,并将它悬挂在府中的一间空房子当中。当时的情况下,既没有现代的摄影照相技术和器材,也没有街头流行的人物肖像画家,人们偶尔请一个画匠,将自己的画像供在家中,而且是富有的人家才会这样。所以,画像从不外传,更不会馈赠他人。一天,当南唐的使者到开封办事之余,宋太祖故意派人将这个使者引入挂有林仁肇画像的这间屋子,见使者面露诧异之色时,不失时机地告诉使者说:“林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物。”又指着一所空宅子说,这就是赐给林仁肇的新居。使者回国之后,马上将所见所闻如实地向李煜回禀。李煜果然中计,他信以为真,不听林仁肇的辩解,下令赐给他毒酒让其自尽,还以为除去了敌人安插在自己内部的奸细一般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借李煜之手除去劲敌之后,宋太祖便立即发动了大规模的征讨南唐的战争,失去了林仁肇的南唐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群龙无首,指挥又不当,结果很快就溃败亡国了。就这样,宋太祖巧施离间计,借李煜之手,让他自毁长城,达到了除去劲敌的目的。宋太祖的善用权谋还可以从他对大将李汉超和郭进的两件事的处理中看出来。治军先御将,御将须得法,严厉中包含着仁慈,气度豁如,推心置腹,质朴自然,不事矫饰,治军治国,无有邪曲。人无完人,对每个人的要求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关南巡检使李汉超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作战勇敢而有谋略,在防卫辽朝上可圈可点,确保边关数年无事。但平时也有一些毛病,如贪财好色等。有一次,一个边关的农夫千里迢迢赶到京城,向皇上控告李汉超借贷钱财不还,而且还强抢他的女儿为妾等不法之事。宋太祖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而李汉超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无论如何,对臣子的不法行为,也不能置之不理。于是,宋太祖想出一个两全之策,他将农夫召入便殿,设宴为他接风,农夫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一看皇上亲自为他接风,感到受宠若惊。喝到高兴之处,宋太祖与这个农夫拉开了家常,太祖问:“自从李汉超到关南后,辽军一共入侵了几次?”农夫具实以报:“一次也没有。”太祖又接着开导他:“过去辽军每年都会侵犯关南,边将不能率军抵御,河北地区的民众,每年都受到辽军的劫掠,家破人亡的不计其数。如果是那样,你还能保住你的家财子女吗?如今李汉超借你们的钱财不还,和辽军的抢劫比起来,哪个更多呢?”顿了一顿,太祖
又问:“你家一共几个女儿,嫁的又都是什么人呢?”老农回答说另外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当地的农夫,宋太祖听完后又说:“既然她们所嫁的,都是村野莽夫。而李汉超则是我的重臣,因为喜爱你的女儿才娶了她,想必不会亏待你的女儿。嫁给村夫跟嫁给大将相比,哪样更富贵呢?”农夫一听太祖如此解释,心中的不满顿时消散一空,高高兴兴地告辞回家了。太祖虽然打发走了老农,但对李汉超的不法之事仍念念不忘,他觉得不能让李汉超为所欲为,否则国家的法令就成了摆设。因此,宋太祖特意派使者前往关南,警告李汉超:“你需要钱,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向平民百姓告贷呢?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做这类违法的糊涂事了。”并赐给李汉超几百两银子,让他把借贷的钱如数还给百姓,以改变百姓对他的反感。如此一来,李汉超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太祖的恩情感激不尽,立誓以死来回报。宋代大文学家曾巩评论宋太祖对待有功之将:“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曾巩对宋太祖的评价平而见深,赞叹未已。由齐地百姓诉讼案而观宋太祖的处事方式,可以看出宋太祖兼顾原则性和策略灵活性的一面,他先是召讼者慰劳之,明袒李汉超,而暗责他令以改过。所谓:“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知所恶,孰知其故?”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表面看来罪不可恕,然而其中却有许多内在的原因,这种事最不好处理,于是就只有糊涂了之。宋太祖处理李汉超之事,便是这种圣人犹难之事,也只好如此处理罢了。宋太祖身边的侍卫亲兵,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千里挑一的人才,不但身体强壮、武艺出众,而且对皇帝赤胆忠心。他们平日里只是担任皇帝的贴身保镖,一般不到战场上与敌人搏杀。所以,日久天长地,他们的战斗力大不如前,斗志也没有一般的前线士兵那么高昂,几乎成了少爷兵,中看不中用。宋太祖对这一点也早有洞察,于是制订出一套让亲兵们到各前线实战的计划,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这种实习已成为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大多数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官场的积弊,导致边关将领领会不透皇帝的用心,以为皇帝只是想让这些人到边关来看一看,走个过场,增长一些见识而已,所以对这些御林亲军优待有加,一般不给他们安排特别危险的任务。然而,十指不齐,有长有短。担任西山巡检镇守北部边关的郭进,是一个军令严明、铁面无私的猛将,素以军法严厉、不徇私情而著称。他的部下,对他的号令奉若神明,不敢有丝毫违抗,否则,轻者施以军杖,重者斩首示众。郭进这个人虽有些粗莽,但作战勇猛,对皇帝忠心不二,且指挥有方,很少打败仗。在同北汉的屡次交锋中,经常能够以少胜多,将捷报送达京师。对郭进这种大将,宋太祖内心是非常喜欢的,对他的所作所为也能够理解。一次,太祖选派三十多名禁军军官前往郭进营中效力,事先曾反复告诫这批军官说:“你们应当小心谨慎,遵纪守法。否则,即使我不追究你们的过错,郭进也会把你们杀掉。”这批军官到达后,正赶上同北汉军队作战。其中有些人从未真刀真枪地上过战场,一看到双方的血腥恶战,心中不免害怕,有的畏缩不敢前进,还有的临阵脱逃,极坏地扰乱了军心。战后,郭进为整肃军纪,将这些畏首畏尾和临阵脱逃者处以斩刑,一次就杀了十多个禁军军官。这样一来,京城中的侍卫亲兵们议论纷纷,大多指责郭进胆大妄为,连皇帝身边的亲信军官也敢擅自斩杀,一点也不顾及皇帝的面子。于是,太祖耳中,告郭进状的话语不断。宋太祖也痛惜一下子失去这么多亲信将官,埋怨郭进处事太过急躁和简单。可是转念一想,这确与自己的初衷有共同之处,将亲信军官派往边关效力,磨炼他们的斗志,不就是希望他们增加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在自己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惜牺牲性命为自己护驾的吗?如果像他们那样在战场上贪生怕死,又怎能担当起护驾的重任呢?一想到这,宋太祖对郭进的做法
无意中加以肯定,认为忠君之臣应当像他这样,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皇帝尽心办事,完成好皇帝交派的任务,这样才能使皇帝安心地坐在龙椅之上,治理国家,抵御外敌。为平息身边众侍卫的怒气和怨言,宋太祖假意谴责郭进的过激做法,做出一副盛怒的样子,安慰众人说:“这些侍卫官都是千中挑一的难得人才,培养他们极为不易。如今他们小犯过错,就遭到郭进的横加杀戮。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即使人再多,也不够他杀的。我一定要给郭进一点颜色,让他尝尝苦滋味。”另一方面,宋太祖又暗中派人赶赴西山,告诉郭进说:“这些人自恃是我的宿卫亲近,平时就倨傲不驯,我早就想整顿一下。现在在你的部队中,竟敢不听从号令,且扰乱军心,你以军法处置他们,我觉得你这样做是正确的,杀掉这些人也是应该的。”这样一来,本来忐忑不安的郭进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对宋太祖的不怪之恩感激涕零。郭进的部下一看,连皇帝身边的亲信违犯军法也照斩不误,深表欷,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违抗军令,部队的战斗力迅速上升,成了远近闻名的一支威武之师。宋太祖此举虽近于两头买好,但一边是贴身护卫军,一边是前线部队,确实需要平衡抚慰,万一激起变乱,后果不堪设想。宋太祖善用计谋,他的计谋不但用于行军打仗,而且用在驾将驭人上,这不但在军事上高效省力,而且在治国和用人上也刚柔相济,很具技巧。宽严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