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苦出身
1328年,这一年在中国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也许并不引人注目,可在元朝的大事年表中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年七月,大元帝国第十位帝王也孙铁木耳在大都(今北京)去世。宫廷内部旋即爆发了帝位之争。也孙铁木耳生前所立的皇太子是阿速吉八,只有9岁,丞相倒剌沙等人在上都立阿速吉八为帝。另一方面,上都开平的签书枢密院事燕铁木儿依靠武力拥立已故的武宗的次子图帖睦尔在大都即位,形成了大都与上都对峙的局面。经过一番激战,燕铁木儿获胜,攻入上都,阿速吉八不知所终。图帖睦尔登上了皇位,就是历史上的元文宗。与此同时,安徽省濠州钟离县一座破旧的二郎庙里,诞生了一位改朝换代的人物,他就是朱元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太祖。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正值秋高气爽的收割季节。中午时分,钟离县东乡贫苦农户朱五四的妻子陈氏,挺着一个大肚子,在破旧的茅屋中收拾碗筷。丈夫和孩子们都已下地干活去了,家里只剩她一个人。做完家务,她想去地里帮助丈夫播种小麦。不料走到半道,腹中便一阵阵剧痛,她意识到自己快要临盆了,忙咬紧牙关,忍着痛转身往家里赶。没走多远,陈氏就支撑不住了,她只好挪动着身子,进了附近的土地庙。不久,庙里就传出了男婴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降临到人世。该给孩子起名了。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经常按同辈份的兄弟排行取名。当时朱五四的哥哥朱五一已有四个孩子,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也已有三个孩子,分别叫重四、重六和重七,于是,朱五四为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叫重八。后改名兴宗,又名朱元璋,字国瑞。朱五四的祖籍原在沛县。不知从哪一代起,朱五四的祖先从沛县迁到句容县。朱五四出生的时候,南宋已经被元朝灭亡。朱五四一家也变成了元朝的顺民。元朝把居民都编成固定的户籍,有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站户、盐户、矿户、儒户等好几十种。不同的户籍要向朝廷缴纳不同的赋役。朱五四一家被编为矿户中的淘金户,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黄金。可哪里有那么多黄金可淘,朱五四家无奈,只好种粮,再用卖粮的钱,到远处的集市上换成黄金缴纳上贡。没过几年,朱家的生活就维持不下去了。朱五四8岁那年,父亲朱初一就带上一家人,北渡长江,逃亡到淮河岸边的盱眙。那时,盱眙县有大片荒废的土地。于是,朱家在那里开荒种地,定居下来。由于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渐渐有了些起色。朱五四和哥哥都娶上了媳妇。然而好景不长,朱初一得了一场急病死去,刚刚有了起色的家庭垮了下来。朱五四弟兄不得不携家带口,再次流浪。朱五四先逃到灵璧,又迁至虹县(今安徽泗县),最后移居到钟离的东乡。朱元璋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大姐在朱元璋出生时已经出嫁,婚后不久便染病死去。二姐后来嫁给了钟离县东乡的渔民。大哥成了家,二哥、三哥因为家里穷,只好给人家做上门女婿。
朱五四为人忠厚勤劳,主张“守分植材”,自食其力,以勤劳的双手脱贫自救。他常对朱元璋说:“凡人守分植材,如置田地,稼穑收获,岁有常利,用之无穷。若悖理得财,如贪官污吏,获利虽博,有丧身亡家之忧。”这是朱五四一生恪守的信条,勤勤恳恳,埋头实干,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希望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元代的公私地租和高利贷十分苛重,元末官府强加在百姓头上的各项徭役赋税,比之元初猛增了十倍二十倍之多,加之贪官污吏肆虐,鱼肉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家也逃脱不了受困挨饿的日子。不仅如此,家境还越来越坏,“农业艰辛,朝夕旁徨”。朱元璋在家里是最小的,深受父母的宠爱。虽然日子并不宽裕,父母还是把他送到私塾念书。由于生活所迫交不起学费,朱元璋不得不中途辍学。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对丈夫说:“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觉得咱们家肯定会出一个有出息的人,我看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善治产业,只有重八还像点样。”母亲对朱元璋的影响是很大的。陈氏一生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这些中国妇女传统优秀的品质在朱元璋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母亲爱给朱元璋讲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外祖父抗元的故事。朱元璋的外祖父曾经在宋朝大将张世杰手下当亲兵。蒙古兵攻打宋朝,攻占了宋朝都城临安,宋恭帝投降。可宋朝的许多文武大臣并没有屈服,张世杰和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赵为皇帝,继续抵抗。文天祥在危难中出任丞相,招兵买马,转战于江西、广东一带。蒙古兵步步进逼,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往大都北兵马司的大牢中。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劝降,但没有成功,最后不屈而死。张世杰忠心耿耿,护送赵到东南沿海一带。后来,赵病死。张世杰、陆秀夫又立赵的弟弟、年仅8岁的赵为帝,退守广东新会以南临海的崖山。1279年早春,蒙古兵和宋朝的降军追到海上,张世杰集结了1000多条大船,在宽阔的海面上一字形排开,用绳索把船只连结起来,组成最后一道防线。由于没有给养,宋军只能啃干粮、喝海水,不少人呕吐病倒了。蒙古兵在一天夜里趁机进攻,冲破了宋军的防线。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命令妻子儿女跳下海去,然后自己背着小皇帝也投海自尽。张世杰趁着天黑,带了十几条船,冲出重围,打算再立赵家子孙,恢复大宋江山。谁知在平章山海面遭到台风袭击,船被吹翻,张世杰落海淹死了。朱元璋的外祖父也在张世杰的军中,他落水后,侥幸被人救起,辗转返回家乡。在这场决战中,宋军官兵有的战死,有的投海殉难,没有一人投降。母亲动情的讲述,朱元璋听了深受感动。这令人痛心的故事,在朱元璋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朱元璋从心底里敬佩外祖父,觉得英雄就应该是外祖父那样的人。朱元璋10岁那年,全家搬到西乡,租人田地。没几年,地主收回了土地,朱五四又迁到太平乡的孤庄村,给地主刘德当佃户,朱元璋为地主家放牛。当时给刘德放牛的还有周德兴、汤和、徐达等小伙伴。明嘉靖年间的王文禄曾著文叙录了朱元璋当牧童时所留下的一些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讲:朱元璋在放牛时,经常爱与一同放牧的孩子一起做游戏,别看朱元璋光着脚,穿一身破烂不堪的短衣裤,却偏偏抢着要扮皇帝。他把棕榈叶子撕成细丝,扎在嘴上做胡须,从车轮上弄下一块长方形大板子横顶在头上作为“平天”冠,再叫一大群牧儿每人自己各用双手捧着一块小方形木板当做“笏”,最后让大家都手捧笏板排成一行,整整齐齐地三跪九叩头向他跪拜,他往土堆上一坐,小伙伴们同声高呼万岁。远远望去,还真有些像大臣朝见皇帝的气势。其实,这种儿童游戏十分平常,但由于发生在后来当了皇帝的朱元璋身上,才格外被人们所珍重。故事本身强有力地证实朱元璋虽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雇农家庭,从小在苦水中泡大,但他却有着同众多领袖一样的权力欲望与凝聚力。
地主刘德经常对放牛的孩子打打骂骂。朱元璋一直想教训他,可是人小力薄,不能与之对抗。有一次,朱元璋和几个放牛娃在山野放牛。顷刻间雷声隆隆,下起了暴雨。朱元璋同小伙伴们躲在山崖下。大家觉得肚子饿了,便七嘴八舌地说要是有吃的东西该多好。大家越说越饿,越饿越馋。朱元璋忽然喊了声“有了”,大家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已牵了一头小牛犊过来,笑着说:“这不是现成的肉吗?不吃白不吃。”说着用绳子捆住牛犊的前后腿。大家明白了他的意思。周德兴上来举起砍柴的斧子,当头一斧,汤和、徐达几个胆大的赶紧帮助剥皮割肉。别的小伙伴忙拣些枯树枝,架起柴火。大家围坐在火堆旁,一边烤着,一边美滋滋地吃着。但是,少了一头牛,怎么交差呢?大家都为此而发愁,接着又互相埋怨,胆小的甚至哭了起来。朱元璋却很镇定,说:“不用怕,出了事,我担着。”朱元璋给大家出了一个主意,让大家众口一词,统一口径,就说刚才刮大风下暴雨,山里裂开了一条大缝,小牛犊掉进裂缝里,拉不出来了。大家在朱元璋的指挥下,掩埋好牛骨、牛皮,用土把地上的血迹涂抹干净,将小牛尾巴插在石头缝里,把现场收拾干净才回去。朱元璋回到村里,地主见少了一头小花牛,就责问怎么回事。朱元璋说:“那牛不知怎么搞的,钻进山缝里出不来了。”朱元璋领着地主,找到那块大山石,地主借着灯火一看,果然有条小牛尾巴露在石缝外面,他用手去拽牛尾巴,牛尾巴被拽了出来,可牛却不见了。朱元璋对财主说:“不骗你吧,你亲眼看见了。”地主垂头丧气地骂道:“真是乱坟风冒烟……”说完,就气呼呼走了。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从那以后,朱元璋在小伙伴心目中就更有威信了。“人看其小,马看蹄爪”,年幼的朱元璋用聪明和机智赢得了伙伴们的尊重和信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强大的凝聚力。
游方和尚
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16岁,江淮以北碰上了天灾人祸,“四方旱蝗,民饥疾疠大起”。自从元顺帝妥帖睦尔即位以来,社会上一片混乱,连年战争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战争、烧杀、抢劫、暴动的同时,伴随着破产、流亡、饥饿、死亡,悲惨景象随处可见。正当人民横罹惨祸,整个社会被折腾得元气大伤的时候,各种自然灾害又如约而至。首先袭来就是旱灾。至正四年入春以后,江淮以北接连几个月干旱无雨,坑塘河沟全都干涸了,田地里的庄稼像被火烤过一样蔫在地里,禾苗枯萎,江河断流。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旱灾,人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老天爷,天天祈神求雨。然而,掌管降雨的海龙王没有盼来,却来了铺天盖地的蝗虫。这突如其来的灾祸使农民们残存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蝗虫啃噬过后,庄稼连影儿也难得见着,农民们面对龟裂的田地,欲哭无泪。如果说蝗虫的侵扰对于人民来说是雪上加霜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瘟疫对于民众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天灾人祸,紧密相连。穷苦人忍饥受寒,拖着疲惫的身子在田间耕作,奔波劳累,加上忙抗旱,灭蝗虫,片刻不得休息。饿急了的时候,饥不择食,树皮、草根、人肉、死尸等只要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统统全吃。因此,饥困菌毒,内外夹攻,疾病流行,瘟疫蔓延。于是,有了“户户有新丧,家家起新坟”的悲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