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你会被书中浓郁的诗情所感染。作者的文人身份和诗人气质体现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时,也许不需要诗行,诗人本身的行为可能就是一首动人的诗篇。十多年来,他和老伴足迹遍及五大洲,从北欧到阿根廷,从庞贝古城到埃及金字塔,从莫斯科到悉尼,从美国的大峡谷到巴西的亚马孙丛林,从中东迪拜的哈利法塔到印度的泰姬陵,从蒙古国的爱杭山到日本岛的“地狱谷”,旅痕处处,吉光片羽。瞭望阿拉斯加的冰峰雪岭,瞻仰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沐浴北极午夜的太阳,体验南极冰冷的海水,还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地中海游泳戏水、沐浴阳光……在充分享受旅游快乐的同时,处处体验不同民族性格的风情种种:阿根廷的探戈激情如炽,芬兰人的沉默坚韧如金,挪威维京海盗强悍彪犷,丹麦海的女儿清纯哀婉……直落笔端,风华毕现。当他感觉散文记叙无法尽抒胸臆的时候,索性用诗歌来表达,如《俄罗斯纪行》《中欧旅次杂咏》。
细读这些游记,背后隐藏的是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比较和欣赏。所有的新奇、独特,最后都可以归结到文化的差异。这里,文化不是一个空洞巨大的文字概念游戏,还填进了丰富的知识和趣闻的内容。比如《悉尼的灵魂》,讲述的是一个著名建筑悉尼歌剧院的来龙去脉,但探究的是丰厚浓沃的文化之根之于大到民族、国家,小到建筑、个人的巨大意义所在。这或许是这本美不胜收的游记更有价值的地方。
2016年1月6日于京华
还历史人物以生命和灵魂
——读长篇纪实文学《陈独秀江津晚歌》
《陈独秀江津晚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讲述了陈独秀客居江津的那段最后的困顿人生岁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在前不久召开的作品研讨会上,党史专家和军地作家评论家都给予了不俗的评价。
从东北大兴安岭的普通士兵到师级单位的政治委员,钟法权同志作为一个长期坚持业余创作的部队作家,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激情。如果说,此前他一直以自己所供职的部队单位为基本的素材从事现实题材创作,推出了《那一年,这一生》《大师,大师》《白衣军魂》等获奖作品,那么,今天他奉献给读者的则是一部探寻历史真相的厚重之作,显示了难得的勇气和胆识。诚如他在自序中所言:“历史是一座暗隐的大山。历史人物以不朽的风骨,挺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人们探寻这座大山的路标。”
陈独秀是贴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标签进入我们这一代人的视野的。随着“文革”结束、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恢复,许多历史人物得到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描述。包括本书在内的大量史料呈现给我们的,是更为丰富多彩的真实的立体的历史场景。尽管历史学家可能会对其中的某些人物持有不同看法,但显然大家都已经告别了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简单化评判。
如果对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进行回顾,陈独秀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不管你怎么评判,他是一个客观存在;不管你怎么看,他是第一任总书记,是一个巨大的很有分量的存在。
本书为我们描述的,是陈独秀为救国救民的理想而奋斗、而献身的革命者的形象。为了党的初期发展壮大,他不辞辛劳,从不患得患失,甚至把自己的稿费全部拿出来充作党的经费。他一生坐过五次牢,从监狱出来以后,各方势力都在拉他,国民党希望他为国民党效力,我们党也希望他回去。托派也在找他,包括胡适所谓的中间道路也在拉他。但是他坚定如一,不去背叛共产党,与共产党为敌,我觉得这是最值得肯定的。与张国焘相比,同是党的高层领导,境界大为不同。张国焘为了个人的利益,权欲得不到满足,就叛党,背叛得很卑劣、很廉价;领着国民党特务今天抓这个,明天抓那个,绝大部分没抓着;人格很低下,下场很悲惨。他与陈独秀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理想信念的坚守与失落。说陈独秀身上有着高尚的一面,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非常可贵的品质,是不过分的。
文学是人学。必须以文学的手段、文学的技巧描述人为己任。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的难度在于作者首先不能违背历史人物特定时代背景的真实和人物独特性格的真实。对于钟法权同志这样相对年轻的作者,必须对所描述的时代进行比较充分的研究,对文学主人翁的生活经历、精神境界进行相当深刻的发掘和体验。其所有的探索和努力,最终都体现在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性格特征的鲜明性上。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陈独秀许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同时又着力抒写了历史的沧桑带给主人翁的人生跌宕所蕴藏的浓厚诗意。精神的苦难,生活的困顿,没有改变陈独秀传统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坚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千年不更的精神操守。陈独秀“达”不了,“穷”下来就做学问,也不为金钱所屈,坚守自己的价值理念,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晚年的陈独秀专注于呕心沥血之作《小学识字教本》。这里的“小学”,不是小学生、中学生的“小学”,而是相对《大学》《中庸》等古代典籍,涉及文字、训诂学的学术概念。那时候小学教育已经很普及了,有了新式教育,还以此为书名,很容易让人误读,误认为是小学校的识字课本。当时的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让他改书名,他坚决不改,宁可不花那笔提前预支的稿费,宁可不出书,也不改书名,生动显示了陈独秀性格中固执与可爱的一面。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陈独秀被赋予了血肉和灵魂,可触摸,可感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本书所描写的邓燮康一家人对陈独秀晚年的帮助,并最终为陈独秀送葬,作为全书总体结构上的并行线,交相辉映,相当成功。通过邓燮康一家人的命运,勾连出陈独秀在江津这个线索,很有史学的意义和价值。邓燮康作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族企业家,在艰难时世里饱经风霜、历经坎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素质品质,同时还彰显了传统美德中急公好义、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伦理导向,另一方面也衬托了民族生死存亡时代关头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和巨大的社会号召力。当然,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还是一个文化名人,得到各方人士尊重也是顺理成章的。从而使邓燮康一家人帮助陈独秀的整个描写具备了比较深厚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和传统道德基础。
总之,《陈独秀江津晚歌》写历史、写故事、写人生、写做人的道理,给人以多重的启发,是一本值得推广的好书。我们有理由期待钟法权同志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继续前进,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3年4月18日于京华
涅槃与重生:影片《开罗宣言》的创新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2015年7月3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70年前的悲壮惨烈记忆犹存,8年抗战的胜利之果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不仅需要《百团大战》《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吉鸿昌》这样的反映局部抗战和抗日英雄个人及群体的影视作品,更需要的是从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的角度反思国家命运根本转折的鸿篇巨制。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为背景的战争历史题材影片《开罗宣言》正是从国际大背景出发,描绘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洗刷民族耻辱,重新确立大国地位,开启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的大手笔、大制作。如果略去片头和片尾的字幕,你很难相信这是一部完全由中国人制作的影片。仅从音画制作的精良、演员表演的逼真这个最表面的直观而言,《开罗宣言》与其所追求的全球视角的主旨相一致,无愧于世界先进水平。该片编剧、总导演刘星曾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做过《作家有信仰,作品有希望,文化有力量》的精彩大会发言,表明了通过电影艺术表现、追寻信仰,凝聚民族精神,影响市场,悉心培养观众,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坚定信念和志向。该片就是刘星基于自身信念和志向的一次认真而成功的实践。
雄辩回答历史诘问
1943年,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于1943年12月1日在开罗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宣言》。宣言就三大盟国今后对日作战计划,获得一致意见,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三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
影片的编导者们之所以执着于必须坚持以“开罗宣言”作为片名,并以此作为展开影片主题的依托,首先是基于《开罗宣言》对于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及战后中国的大国地位、国家利益的极端重要性。而这个重要性长期以来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忽略,甚至遇到许多误解、误读、误判。在事关中国领土的问题上,日本的一些政客,至今也不承认并履行这个重要国际文件所确定的原则。其次,中国人民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的伤亡代价最大,3500万人,为世界各国之首。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面对这个铁的事实,一些善良的人们是对其意义思考和认识不足,而那些被西方喝彩的所谓异见人士的质疑居心就相当叵测和险恶了。再次,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如何看待我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正面战场”的关系,等等,也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
为此,影片的编导演员们意在用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形象、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台词……融合成一股强大的回应力量和巨大的反驳声音,义正词严地又是巧妙艺术地把正确的历史结论告诉今天的人们。正是从这个宏观的角度出发,大开大阖,高举高打,以当时的同盟国和轴心国双方各大国领导的反应、决策、言行等的描绘,再现了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时刻的场景,雄辩地说明,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凝聚成从未有过的巨大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帮助下,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最辉煌的胜利。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影片呈现给广大观众的是:积弱积贫的中国在抗战中的无比艰难,弱国无外交历史刻骨铭心的记忆,同盟国那种老牌帝国主义的深刻印记,对于所谓历史公正、国际正义、道德公理必须在强大实力支撑下才能实现的至理的深刻体验……
由此,影片不是以简单的说教来阐释上述理念,而是用辩证的方法,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来还原历史的真相。客观记叙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共总书记斯大林等领袖人物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如何得到来自中国的各种支持和帮助,以及他们发自内心的赞许和肯定。更为成功的是,影片对毛泽东、蒋介石等国共领导人在抗战历程中各自的作为和贡献进行了浓墨重彩同时又是恰如其分的描绘。在突出毛泽东在每一个历史重大关头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发声、积极作为、形成主导、贡献巨大的同时,也勾画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委员长”形象。作为出席开罗会议的中国代表,蒋介石在宋美龄的协助下,周旋于英美两个大国之间,在事关中国领土的问题上据理力争,努力维护中国作为大国的尊严,把关于台湾和澎湖列岛等的领土归属中国清晰地表述在宣言之中,这在我们的历史影片中还是第一次。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警示未来,捍卫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共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精神,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还历史以本来的面貌,这才是人间正道,才是天下公理。
精心构建历史故事
如何把70年前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告诉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从知识层面和艺术层面吸引他们,对于《开罗宣言》这种不是以“娱乐至上”为宗旨的严肃的、纪实性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