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
15162400000005

第5章 读书的“名堂”

去岁末与一位久未见面的高中老同学通电话,谈及读书。他问:“你想必是经常读书的吧!所以才能写出那么多文章。我的父亲生前是教师,就是爱读书。不过我看他读了一辈子书,好像也没有读出什么名堂来。”

听了这话,我立即向他说了一番道理。放下电话,想到以前也有人向我提过类似的问题,不妨将我的想法写出来供爱读书的朋友参考,也可补当时所谈的不足。

我以为,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娱乐、求知、研究。为研究而读书的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读书都是为了娱乐或求知,或者兼而有之。

我们常说读书乐,说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前提就是读者对书感兴趣,而书又对他有吸引力,否则就无乐可言。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书,读者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只要无害,只要自己觉得读来有趣有味,什么书都可以读。有没有乐趣,有多大乐趣,只有读者知道,也只有读者才有资格确定,旁人不必干预,也无法干预。你认为枯燥无味的书,他可能读得津津有味;甲以为艰深难懂的书,乙可以读得流畅自如。即使乙是不懂装懂,只要他自得其乐,愿意装下去,又关旁人何事?何必败了他的雅兴!同样一本书,A可以如此理解,B不妨那样解释,可贬可褒,可赞可骂,正经的学人和传媒完全不必担心,因为这类读者最多说上几句,或者下次不读这本书,不会打笔墨官司。如果一定要用一项看得见的标准来衡量,或者要“量化”一下,的确会像我那位老同学所说的“没有读出什么名堂”。他的父亲肯定没有升官发财,也没有著书立书或获得高级职称,但愿意一辈子读下去,就说明了他自己所感受到的乐趣,也证明读书之乐至少不在其他娱乐之下,不就是很好的名堂吗?

所谓求知,就是获得各种信息。尽管现代人获得信息的途径已经非常多,读书依然是最重要、最便利的手段之一。既然是为了获得信息,就得讲究来源,一般来说,得找到正确的、原始的、直接的、便利的源头,以便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精力,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为求知的读者就不能拿到萝卜就是菜,不加区别,见书就读,而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最合适的书。选择不慎,不仅会事倍功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可能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形成错误的概念,造成无穷的后患。还应该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任何人都只能有选择地接受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只把读书当作娱乐,当然不妨随心所欲地读,但如果是为了求知,一定要学会有所选择。

从表面看,这些年出版了大量工具书,实际上高质量的、实用的工具书却并不多,甚至根本还没有。譬如说,每一门学科、每一个分支,以至每一个方面或每一个重要的问题,都应该至少有一种导读性的工具书,让读者知道:要了解这门学科或这方面的知识,应该读哪些书;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基础、不同的阶段分别应该读哪些书;那些书的优缺点如何。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求知欲很强、读书很刻苦的青年,却接受了不少错误的概念,或者在第二手、第三手资料上花费了很多时间,这难道都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吗?由于缺乏这类必要的工具书,整个社会的损失又有多大?

有人认为,今后书籍都会上网,查阅非常方便,不必再编这类工具书。这是误解。事实恰恰相反,国际上一些成功的网站或光盘,无不有相当完善的导读和检索系统,都是建立在这类工具书的基础上的。要是没有这类工具书(当然也应该上网),只有简单地按字、词或主题的检索,一般读者或非专业人员就会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面前不知所措,难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难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得最关键的信息。

为求知而读书的效果是容易检验的,看你有什么名堂,就是增加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有用的信息。

至于为了研究的目的而读书,那么无论你是专业的、非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就不能满足于求知了,而应该对所读的内容做出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错误,研究才能逐渐深入,学术水平才会不断提高。要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就谈不上研究,充其量只能是起到“两脚书橱”“活辞典”的作用。这在以往或许能起很大作用,或许也能因为“知识渊博”“记忆力强”而受到别人的钦佩,但现在,你能比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容量更大吗?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了研究的条件,有的人读书再勤奋,也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果试下来真是如此,还不如改做其他工作,将读书当作娱乐求知途径吧!

为研究而读书的人数虽少,作用却最大,因为前两种人能否有好书读,有足够的书读,基本上就取决于他们的工作,一个国家以至全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也取决于他们的研究水准。

当然,这三种目的并非截然不同,不必完全分开。实际往往也是兼而有之,如在娱乐的同时获得知识,在求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专家学者也得求知,了解专业以外或原来不了解的信息;还少不了读书取乐,如欣赏诗词,读武侠小说。但在读书的过程中,每位读者都应该明白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开卷有益,才能读出自己的名堂。

不知我的老同学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