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造美者们
15186700000005

第5章 人生的偶遇

许多时候我们回首往事,总觉得一切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每一个重要步骤都莫名其妙地出现,如同路途中一些看不清方向的路口的指示牌,不由自主就信任了,并跟随了,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人生。当初若不是这种指示,而是另一种指示出现,一切或许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马晓东的母亲住院期间,同病房还有一个老太太。老太太患的病跟马晓东的母亲一样,住院时间只相差一周。老太太的儿子非常忙碌,但是每隔几天一定会出现在病房并留守照顾,看得出来是个十分孝顺的人。

马晓东对于比自己只大十来岁的成功人士模样的陈建华可谓印象深刻,中等身材,板寸,国字脸,眉间有川字纹,穿一件浅灰色的衬衫及藏青色西裤,若不是手腕上一块金光灿烂的劳力士手表,他看上去更像一个政客。

两个人第一次碰面是马晓东的母亲入院的那天。

省城的大医院人满为患,马晓东想尽办法,最后找了同学的关系,才弄到一个不错的床位——二人间,朝南,靠里。这种房间在牛叉的省城大医院,用马晓东同学的话来说,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搞到。马晓东也认可,这年头要是把一线城市的大医院的床位拿来拍卖,估计会拍到让人咋舌的价格。老百姓一床难求的比比皆是,君不见,走廊上到处都搭满了临时的床位吗?奇怪的是,同样的城市,二甲或者社区医院则显得空荡荡的,说到底,还是好的医疗资源(好医生、好设备)过于紧张啊。

办好手续、跨进病房,马晓东就看见了陈建华等人。这种科室、这种病房,大家心照不宣——不会是什么好病,因此也没有什么寒暄、问病情的常规程序,互相打了个招呼就算是认识,后期同样也在病房碰过几次面,依然未进行什么像样的交谈。大家都很忙,基本都来去匆匆,像一阵风。

直到有一次马晓东下了夜班直奔省城医院,在高铁站遇到了陈建华。两个人互相打招呼,才发现彼此姓啥名啥居然都没介绍过,陈建华这样介绍自己:“叫我老陈好了,我刚从北京出差回来,正准备去医院呢。”

马晓东说:“我是刚下夜班,从下面赶过来看我妈,叫我马晓东就行。”

“那我们刚好同路,司机在外面等我呢,你跟我一起去医院吧。”陈建华邀请马晓东。

马晓东想了想,说:“那我就不客气了,确实也累得不行了。”

走出高铁站,马晓东吃惊地看见陈建华的座驾是一辆劳斯莱斯幻影。虽然看得出陈建华很有钱,但是不知道他有钱成这样,看来陈建华是名成功的商人。

司机穿的倒是没有电视剧里那样夸张,制服、白手套都没有,马晓东莫名地舒了口气。看见陈建华从高铁站走出来,司机早已下车开了车门,陈建华和马晓东钻进车里,车子缓缓驶出高铁站。

陈建华吩咐:“去省人民医院!”

司机应了一声,便往医院方向开去。路上,陈建华跟马晓东攀谈起来,两个人先聊了聊各自母亲的病情。

马晓东说道:“最难过的是,我自己是名医生,可是自己的妈生病了却完全无能为力。”

陈建华大吃一惊,一下坐直:“啊,你是医生?什么科室呢?”

马晓东看陈建华那样激动,不由得有点莫名其妙,但还是回答道:“我是外科医生。”

陈建华连忙掏出名片:“我诚挚地邀请你有空去我的医院参观参观。”

这下轮到马晓东大吃一惊:“啊,你的……医院?”

接过名片,马晓东看到的头衔是“HEL医疗投资集团董事长,陈建华”。

马晓东还是第一次接触这类名称,很虚心地问了句:“请问,医疗投资集团是注资各大医院吗?”

陈建华笑笑:“不是的,我们是自己开医院。目前我们集团以整形美容医院为主,此外还有少量口腔医院,也有部分综合性医院。”

“我一直在公立医院工作,没怎么注意民营医院,民营医院跟公立医院区别还是很大的吧?”马晓东很好奇地问,毕竟前段时间刚刚和乐飞接触过,他对这类话题十分感兴趣。

陈建华想了想,说道:“怎么说呢?现在国家政策挺扶持社会资本办医院的,民营医院目前的优势是服务理念和环境设施,我们很舍得在环境、设备、服务和人才上面投资,但是民营医院的成长还需要一定的过程,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我们集团从成立到现在也快20年了,一路走到现在不太容易,离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医疗资源太缺乏了,患者想要享受好的服务和高超的专业服务,这二者同时实现的概率太低,僧多粥少!”

“我做医生十几年,对这些情况也很有感触,病人太多,医院超负荷运转,没有人有时间细致地服务好每一个患者,每天能顺利地把手头的事情都妥善处理好就已经很累了,医生更是这样,作为医生,压根儿喜怒哀乐的时间都不会有。”马晓东发自肺腑地感慨道,“至于问题是不是出在医疗资源匮乏上我不清楚,就我们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不乐观,尤其大城市,根本进不去像样的医院。”

陈建华答道:“实际上你看到的现象只属于某一区域医疗资源较好的医院,比如省城,除了几家大型三甲医院人潮涌动、日日一号难求以外,二级医院就冷清很多,社区类的医院更是门可罗雀。因为无论设备、专家力量还是环境,资源主要集中在那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型医院。实际上,很多病情不是那么严重的患者也需要更好的服务、更优质的设备、更可靠的专家,他们愿意为这些服务多一些花费。其实中国的医患矛盾说到底还真不是钱的事,而是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及医疗保障不到位的问题。”

马晓东十分佩服:“陈总,你说得极是,比如我妈的病,如果我在的三线城市有合适的医疗资源及医疗环境,我们肯定也不愿意这样劳民伤财跑这么远,但是没办法呀。”

陈建华笑道:“谁说不是呢,凡事发展总有过程,慢慢会好的。”

“那你们在做民营医院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呢?”马晓东问。

“缺乏优秀的人才!环境和设备都好办,有钱就能办好,但人才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尤其是前些年,优秀的医生都集中在各大公立医院,很少有愿意出来到民营医院的。我们那时候很难,大多数只好聘用退休的老医生以及医学院校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其实从医疗技术的角度来说,中年医生是最佳选择,临床经验及技术水平都已经到达最佳状态。”

马晓东表示同意,随即想起了乐飞,不禁问道:“一般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医生选择去民营医院是因为什么?”

陈建华悠悠答道:“很多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压力,还有一部分是迫于医疗体制的压力,想工作得像个人一点。”

马晓东这下是彻底服气了,谁说不是呢?他自己作为医生,实在太懂其中的辛酸了。

“听说您是医生我这么激动,让你见笑了啊,这么多年的职业习惯,一遇到好的医生我条件反射就是想挖到我的医院来。”陈建华笑着说,“不过这句话不是玩笑,以后若是想来民营医院工作,随时联系我,我非常欢迎。”

马晓东也笑了,说:“行,若是想下海,首先找您!”

陈建华最后说道:“马医生,你刚说的第一句话我也这么想过,我是个开医院的,但是我的母亲生病我却束手无策,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

但是对于民营医院,马晓东内心始终是充满抵触的。中国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吃皇粮”思维,在“70后”的脑袋里基本也是扎根了的,领国家财政发的工资似乎就代表着自己是国家罩着的人。而民营呢?民营企业那是不入流的,哪怕社会发展至今,民营企业的薪资收入远远高于国家单位,但是老一辈的人们扎堆在一起谈论谁家孩子在什么单位上班时,在国企、政府单位的,无论工资是否养得活自己,都是被羡慕的,那叫作有正式工作,而在民营企业,除非自己是老板,其余一律被称作打工的!

但是老天对于一个人究竟要往哪里走,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马晓东此时完全没想到这样一个偶然,日后自己真的投身进入了民营医疗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