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造化弄人,也不知上帝作何思考,偏偏从潘多拉的盒子中抛出一种叫富贵名利的东西来,这些东西就如同世间所有的龌龊之物都会引来苍蝇、蛆虫一样,立刻引来了贪婪、嫉妒、战争、灾难、悔恨、得意、失意等等一切人类的不幸。
从此,人类高飞的翅膀上便多了两枚沉重的砝码,以至于我们每一次扇动生命的翅膀,都成为一次艰难的搏击。我们的心要高飞,我们的躯体却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我们真的愿意自己如牛马一般,被富贵名利的绳索所束缚吗?我们真的可以忍受高贵的生命向无聊的欲求低头吗?
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大彻大悟之人的境界,也许我们这些生活于碌碌尘世,眼中所见皆为“趋利者如砂,趋名者如砾”的凡人确难企及。
然而,我们无法体会神曲、天声,却可以倾听自然的和声;我们不能做圣人、神人,却可以做真纯的人。如果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宇宙间一个普通的生命,就会在脚踏实地耕耘中走向成熟;如果我们把人生作为一次对爱与自然的体验,就会在由衷的欣喜与感伤中得到升华;如果我们把富贵名利作为随风来去的云雨,就会在平和从容与坚韧中如壁立千仞。
总之,我们只要珍重已有的,就可以幸福了。有这么则寓言说了这么个故事:
一天,上帝酒足饭饱后,突出奇想,“假如让现今世上的众生再活一次,他们会怎样选择呢?”于是,上帝下旨给世界众生各填一份答卷。答卷不久收回,上帝看了大吃一惊,原来——猫:“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鼠,可以在厨房里翻箱倒柜,大吃大喝,潇洒自由。”
鼠:“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猫,可以吃皇粮,拿官响,从生到死由主人供养,幸福快乐。”
猪:“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愿当头牛。生活虽苦,但美名远扬。”
牛:“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头猪,吃了睡,醒了吃,生活赛过神仙。”
鹰:“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鸡,有吃有住,无需去经风受雨。”
鸡:“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不在笼子里受罪。”
蛇:“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青蛙,处处受人类保护,还美名远扬为‘益虫’。”
青蛙:“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条蛇,人见人怕,见一次怕十年。”
最有意思的是人的答卷。
男人:“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个女人,上电视、登报刊、做广告、印挂历,多风光!”
女人:“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个男人,肌肉发达、武功了得、路见不平、拔刀相救,多威风!”
由此可见,争别的都不好,还是安心做自己,一切皆在幸福中。因为自己身上原本没有贫富贵贱、得失荣辱。自己与人无干,我只是我自己。所以贫富贵贱、得失荣辱就像春风秋月一样,自己来自己去,与我没什么相关,我归根结底只是我自己。因此,一个人或许贫穷,或许富贵;或许高贵,或许低贱;或许得到,或许失去;或许荣辱,也或许羞辱……心里要明白的是,这一切的一切,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一生在踏踏实实工作,心安理得地享受,坦坦荡荡地做人,宽厚平和地待人。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洋洋一部《三国演义》,写尽天下英雄豪杰,到头来却空荡荡了无痕迹,一切的兴衰荣辱、爱恨情愁,都化作了后人笑谈的话题。当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战船千里,旌旗蔽日,堪称一世之雄,而转眼间兵败赤壁,就已是“强虏灰飞烟灭”了。兴又如何?衰又如何?荣又如何?辱又如何?都只是他人眼中的假相罢了。
就仿佛天上的明月,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又何曾缺过?不过是世人在光影的捉弄下看到的假相,我们却信以为真,徒增烦恼。其实,月就是月,我就是我。我们自己戴上了富贵荣辱的眼镜,却偏说是富贵荣辱加诸我身。在电脑技术制造的虚拟现实中,电脑可以模拟出人的真实感觉及做出相关反应,人只要一戴上传感器,就可以体会各种感知:或身外悬崖峭壁,或醉卧花前月下,或争斗名利场中,或昂然于万人之上……而在旁观者看来却是一个人面对眼前空空如野,或惊恐万状,或怡然自得,或左冲右撞、手抓脚刨,或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多么可笑的一幅画面啊!虽然这一切不过是虚拟的电脑,但戴上传感器的人却甘愿受它驱策,所谓的兴衰荣辱、富贵名利也就一起跟着来了。
放下这一切,你会发现:“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闻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只有它们才是天地间真正无尽的宝藏,也只有它们才与人类共存。否则,到头还是两手空空。就如那个套鸟人。
他用玉米设了一个诱捕火鸡的圈套,他远远地牵着一根绳,好用绳子关上笼子,捕到火鸡。火鸡果然来啦,而且一下子就十二只进了笼子。可他偏要再等一会,贪婪使他希望能抓到更多一些火鸡。可惜,事不遂愿,一会儿,有一只火鸡溜了出去。套鸟人想:“也许再等一下,它还会走进去。”可等这第十二只火鸡进笼子时,又有两只火鸡走出了笼子。套鸟人又想:“我刚才应该满足,有十一只也好,现在只要有一只火鸡跑回笼子,我就拉绳子。”当他在等待的时候,又有三只火鸡跑了出去……他就这么等啊等啊,等得最后剩下的一只也跑掉了,结果落得个双手空空。
从古至今,那么多把人生的目的颠倒了的人,把追名逐利作为目的的人,也曾经登上名利巅峰的人,有几个不是终如捕鸟人一般,以空空两手而怅然“入土为安”呢?
5、
《龙湖集》上说:没有比常知足更富有的了,没有比不求人更高贵的了,没有比无见识更贫穷的了,没有比无骨气更下贱的了。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才叫穷,广交朋友才算达,享尽荣华不过百年,流芳千古才称得上是长寿。
越是贪得无厌的人越觉得自己的钱不够花。老百姓一生的花费也许比不上贪官一年的零用,但日子却过得平安快乐;贪官一生的花费也许可以建一所颇具规模的大学,但他创造的财富却几乎买不起一块黑板。
有这么一则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去找阎王爷借些钱游览一下地府,阎王爷却告诉他,他在地府里一分钱也没有。李世民大惊,自己身为皇帝,天下的财富都是自己的,怎么在地府一分钱也没有?于是他问阎王,在地府谁是最富有的人?阎王爷翻了翻名册,告诉了他一个名字。李世民回到人间后立即四处寻找这个地府里最富有的人,让他更为吃惊的是:现世的这个人意是一位乐善好施的穷困的老鞋匠。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再多的财富,再大的权柄,都抵挡不住岁月的流转,这是生命的无常之恸,谁也逃避不了,只可惜醉心名利的人仿佛被权利和黄金迷住了眼,匆匆忙忙被拉到了鬼国,而在这途中已毫无认识自身的能力。
知足者常乐,这是必须一再提出的。现如今世上之所以难找到快乐的人,只是因为大多数的人都不满足,不是适可而止,途中便乐。其实凡事都有个适度,不要去硬争。
在从前,有个将要出嫁的女孩,问母亲:“妈妈,婚后我该怎样把握爱情呢?”
母亲听了女儿的问话,温情地笑了笑,然后从地上捧起一捧沙。女孩发现那捧沙子在母亲的手里,圆圆满满的,没有一点流失,没有一点撒落。接着母亲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立刻从母亲的指缝间泻落下来。待母亲再把手张开时,原来那捧沙已所剩无几,其圆圆满满的形状也早已被压得扁扁的,毫无美感可言。女孩望着母亲手中的沙子,有所悟地点点头。
这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刻意去追求。知足人卧在地上亦是快乐幸福,不知足者飘然在天空,仍然没有快乐。曾经有位富人在电视上播出一则广告:
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对生命真正满足了,就可以得到一百万元的奖金。广告播出的第二天,前来就答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人理由是有了个美满的家庭,有的人的理由是有了份如意的工作,也有的人说自己获得了理想学府的学位,林林总总,各自有各自的说法,都想证明自己已经满足。尽管如此,却始终没有人能拿到那笔奖金,因为这些已经满足的人中,没有一个能回答出富翁的反问:“既然你已经满足了,为什么还想要那一百万呢?”
求半的智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人力可能的幸福梦,在圆圆的欲望中求半,在极端中求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失为人们获得愉快和和谐生活的最好手段。许多求半观的大智者正是依赖这手段,极为美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是,就生存的意义来说,求半观的视野未免狭窄了些。因为它是以保存健全自我为前提,对整个人类、社会却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从单个的人来考察求半智者是光彩夺目的,但如果把他放在与同时代那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的人一起来说,却不免暗然逊色。因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全他的存在,他保全他的存在是为了健全他自己的存在,对整个社会如果说有价值,如陶渊明的五言诗意境高旷,富于田园气息,很有审美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往往非常有限。因此,求半智作为一种不伤害他人、不危害社会的生存观,只有保守的留存价值。
从另方面说,求半智强调的是成功事业所需要的条件,注重的是满足条件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耐力,他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凡事要做成总是需要条件的,知其不能为而为之只会是徒劳无益,白白耗费了自己的生命。这个错误,人们是常犯的,特别是三十岁以下的人,短篇写不出来偏写长篇,五音不全的人偏要去当歌星,偏激地认为凡事只要努力去做,总是可以成功的。殊不知,不少你想做成而又敢于去做的事情,你就是做上三辈子也是做不成功的。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不说一般人,就是三国时那个绝顶聪明的诸葛孔明,也是这样。他七伐中原,明知不可为却偏要去为之,结果劳民伤财,过早地衰老了自己。我们不妨都来做做事后诸葛孔明。如果,当初诸葛孔明不是知其不可为而硬要去为,抱着有了这壁江山、尽力保住这壁江山的目的,把伐中原的精力、民力和财力全用在发展蜀的经济、加强巩固蜀的统治地位上,到一定时候,蜀的经济发展了,统治地位巩固了,说不定还真能统治中原呢。就算终是统一不了中原,也不可能在他死后不久,由于国力的薄弱而很快被魏并吞。这些,都充分说明求半智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
更主要的是,求半智是一种幸福人生的手段。因为你知道凡事要条件,需有个过程问题,于是,你在无条件时只会去创造条件,在时机不成熟时只会耐心等待……总之,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做的都是自己能胜任的事,这样你就能较少受到失败打击的痛苦而较多地享受成事的乐趣,在满足中进取,在进取中满足,使幸福伴随你终身。
显然,求半智的这种“条件论”以及在“条件”下求幸福的观点对个体生存的幸福是有相当现实的积极意义的,但从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发展,特别是对社会的改造与推进来看,却是有着一定的消极意义和局限性。因为历来的“先躯”者,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都是因为有一种舍身成仁的英雄气慨,才能将某个领域的“事业”推向前进,而对条件的强调会丧失自身的斗志,削减自身的奋斗力量,同时,在条件中享受幸福易于使自己滑向庸俗的享乐主义的泥坑。
正因为如此,如果是处在动荡的激烈争斗的社会环境中,求半智的倦缩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社会改造者的力量,甚至有可能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这是不可取的。
但是,作为一种和平环境中修身养性的手段,求半智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有非常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