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没有功劳簿
在企业内自恃有功、居功自傲的元老,最终往往摆脱不了难堪的结局。仔细思索,就可以发现一个简单而残酷的现实:民营企业,除了老板,除了“皇亲国戚”,其他任何阶层的员工都不会被允许用曾经的功劳称道和显摆,因为民营企业容不得你在那里以有功之臣的身份去淡化老板的“英明”,也因为民企本来就没有这类功劳簿!
曾经有一位资历深厚的工程师约我喝酒,席间提到:“老板以前对我们这些老员工的热情,现在好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过去称兄道弟,推杯换盏,现在摇身一变,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让人无所适从,感到寒心啊!”
我故作随意地调侃他:“没有炒掉你,你应该知足啦!”
工程师半信半疑:“不至于吧,我毕竟是帮助老板起家的原班人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我严肃起来,先是一一列举出附近几家民营企业“兔死狗烹”的实例,然后再说:“我们先检讨自己吧,我看到你平时无论在什么场合,口口声声称呼老板和股东‘阿胜’、‘阿彪’、‘阿锋’,没错吧?”
工程师点点头,露出一副不解的神情:“是啊,我进入企业快十年了,一直都是这样称呼啊,我从来没有感觉不合适,他们做老板的,也没有谁说不应该这样称呼啊!”
“从表面上看,也许这就是老板和股东对你不冷不热的原因之一。”我笑着回答他,“让你改称呼,这种话,他们可能说不出口。但是,我们可以想到嘛,人都是要面子的,特别是他们这些从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因为长期不得志,压抑得太久了,现在终于有机会用银子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在这种他们自己感觉身份已经大不相同的时候,更是要加倍地‘捞’回面子,而你却还继续使用从前的称呼,似乎让他们停留在过去的阶段,他们自然会不高兴了。”
“有点小题大做吧!”工程师不同意我的说法。
“错!绝对不是小题大做。”我向他详细说明,“你可看到,事实上,即使是劳苦功高的职业人士,他们与老板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是划分为几个阶段的。第一阶段,起步初期。老板为了笼络业务精英、技术人才、管理队伍,时常主动地与大家称兄道弟,这个时期,你怎样称呼他们都没有关系,因为他们与打工者本来就同在一个层面上,没什么好讲究的。此时,双方只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即使事实上不平等,老板也要在表面上装出平等的样子,以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空间,让职业人士因感激或轻松而无所顾忌地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在企业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他们不仅不会计较你的称呼,而且还会想方设法与你拉近距离,除了主动与你称兄道弟,无论是私下相处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还会细心地通过一些行为,让你感觉到‘自己人’的温暖。第二阶段,暴发之后。随着资本的大量积累,他们在心理上感觉自己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感觉自己终于成了有钱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好不容易脱胎换骨,仿佛身份也上了一个台阶,再接着,自己在乡邻面前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尊重,出入公众场合受到人们众星捧月般的恭维,宴席之上也是‘杯杯先敬有钱人’。更有甚者,戴上了一些桂冠,飘飘然之中,‘高人一等’的暴发户本质便会暴露无遗,有多少本来出身于草根阶层的老板此时还能把持得住?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的心境之下,他们用俯视的眼光看着你,你却还在傻傻地沿用过去的称呼,自以为这样做是延续友谊,是顺其自然,或者认为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殊不知,世道变了,今非昔比,他们的内心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狂妄到了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地步,这时,他们会很自然地误以为你在以‘开国元老’的身份套近乎,或者你的称呼揭穿了他们过去的‘平民’身份,就如同揭开了他们不愿提及的历史疤痕一样,让他们感觉失去面子,他们岂能对你露出灿烂的笑容?”
工程师还是不理解:“仅仅是一个称呼,上纲上线到这个程度,你是不是想得太多了?”
我马上回答他:“不,这也不是上纲上线的问题。这样的称呼会让老板对你产生两种误会,一是他们认为你现在本来就应该低他们一等,误以为你将自己摆在了与他们一样尊贵的地位,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二是误以为你在居功自傲,炫耀过去,无形之中抹杀了老板的作用。这两点都是他们不愿看到、不愿面对的现状啊!”
“这只是你的分析和猜测,也许是多虑了……”憨厚的工程师仍不相信。
我问他:“你是否发现一个日常现象,老板现在经常在公司内部发飙,大喊‘企业少了谁都没有关系’,这句话,在你们打天下的时候他们也是经常挂在嘴边吗?”
工程师如梦方醒:“哦,这样对比,就很明显了。”
我继续提示:“老兄,多看看历史吧,‘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企业从创业到暴发再到今天基本走上了正轨,有了银子的积累,只要舍得花钱,不愁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是老板们底气十足的资本,所以才会觉得‘少了谁都没有关系’。此一时,彼一时也,有机会去向国企的职员们多学几招吧!功劳是领导的,领导是正确的,下属做事是应该的。不管自己是不是能够真正做到心口如一,至少表面上低调一些,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让老板们消除疑心,才能生存下去啊,不然,人家以为你躺在过去的功劳之上自鸣得意,冲淡了老板的‘英明’、‘伟大’、‘光荣’、‘正确’,有损他们的光辉形象,卧榻之上岂容他人安睡?如果还想继续混下去,那就先从小事做起,你这类技术岗位,对于老板和股东们,一是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尽量避开正面接触,以免瓜田李下说不清楚;二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你要改口称呼他们‘王总’、‘张总’、‘刘总’,他们感觉有面子,你自己也算是不亢不卑,没什么不好啊!”
工程师笑着说:“免不了生出拍马溜须的嫌疑,也有一种突然之间改口称呼‘后娘’为‘亲娘’的别扭感觉啊……”
我跟着大笑起来,戏谑地调侃他:“人家以前的身份本来就是老板,现在‘官方’称呼本来也是老总,你这样带‘总’地称呼他们,也算名副其实,不过分啊!其他人都这样称呼,到了你这里,又何来拍马之说?退一步讲,打工就是如此,如果还想混下去,有奶便是娘啊,何况人家本来就不是‘后娘’,只是你从来没叫过‘亲娘’而已……”
“哈哈……”一壶湘北老酒,几碟风味小菜,喝出了一番别样的“讲究”。从此,工程师学得“乖巧”了,老板和股东们似乎也心领神会,反而在各种场合更加尊重这名“元老级人物”,双方在“保持距离”的游戏规则之下相安无事了。
28年春,在管理层会议上,HR经理将公司计划接收一批实习生的方案拿出来讨论,资历较深的海绵厂厂长提出,其侄女也在寻找实习机会,希望公司关照一下,顺便将她接收进来,安排在海绵厂一线实习。
我寻思,这类小事,如果私下找到HR经理,无声无息地办好了,对于企业和个人其实并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而在这种场合当众提出,岂不是自讨没趣?
果然,厂长话音刚落,大老板回话:“这样不好吧,你的亲戚安排在身边了,你必然会另眼相待,有了特殊的员工,政策的执行就会大打折扣,对于别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别人甚至可能误以为你是任人唯亲,误以为你把自己当成了有功之臣,将工厂当成了你自己的势力范围。作为公司管理者,多年的老员工,还是避避嫌吧!”
“不就是实习几个月嘛,有那么严重吗?”厂长嘀嘀咕咕,露出一副委屈的模样,最后自己捡回面子:“算了,不说了,我收回这个请求。”
我转过头,用眼神制止了他继续赌气,也明白了他的心迹:自以为在企业混了多年,自以为曾经有过一些奉献,自以为光明正大当众提出要求会让老板“不看僧面看佛面”,没想到事到临头,在老板眼里,却还是没有摆脱居功自傲的嫌疑……
让“皇子”有折腾的机会
29年夏秋之交,大老板带来一位26岁的年轻人,向我介绍说是他的亲侄子,希望在公司内谋一份“差事”,征求我的意见,看将其安排在什么岗位比较合适,最好是能够兼顾全局的岗位。
我心里一怔,有一种直觉:大老板在布局未来的接班人选,准备让“自己人”来当这个家了。我先是淡淡地笑了笑,故作轻松地将话题扯到他身上,试探性地问道:“你还不到四十岁,不会这么早就考虑交班的问题吧?”
大老板不置可否地跟着笑了笑,然后说:“他高中毕业后不愿再读书,也不愿回到家族企业内工作,跑到其他公司做了几年销售,在家人的劝说下回来了,以后就打算在这里发展了。”
虽然感觉太突然,但从大老板狡黠的笑容和明明白白的解释中,我马上清楚了他的意图,心中有底了,于是建议:“他以前做过销售,那么,是不是先到业务部门熟悉一段时间,然后再到各分厂的中层或者基层岗位逐步熟悉,逐步过渡?”
大老板虽然口头上没有直接否决我的建议,却进一步道明:“就让他做你的助理吧,宏观方面的工作你多指导一些,具体的事务可以让他独自处理,这样能让他成长和提升得更快一些。”
看来,大老板早就盘算好了,我没有理由拒绝,只得装出热情的样子应承下来。
安置好了年轻人,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内,刚刚落座,就看到HR经理推门进来,带着几分鄙夷的口吻说道:“又来了一个公子哥儿……”
我抬起头,正色道:“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不该说的,不要乱说,不该管的,不要去管。一方面,我们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对方,保持临阵不乱的步调,按常理出牌就行了;另一方面,静观事态的发展,走一步看一步吧!”
“不过,小小泥鳅,应该翻不起大浪的!”HR经理语气轻蔑。
“错!我以前听到股东们不止一次提起过他,这哥们儿不是省油的灯,特别能折腾,还是小心为妙吧!现在,人家以‘皇子’身份进入公司,本身就拥有企业内所有资源的支配权,大老板也交代可以让他独自处理企业的问题,看来,大老板和他都瞄准了我的宝座啊!你想想,大老板自己有子女,只不过那俩孩子还在争做三好学生,‘皇上’的宝座今后当然会留给他们,那么,安插这哥们儿进来的唯一理由就是预备将来接替我的位置了,你提醒兄弟姐妹们,各自小心为好啊!”我带着几分忧郁回答他。
“皇子”很聪明,自己是销售出身,首先就选择了业务部门作为切入点,而且一走上战场,就当仁不让地强势主导,摆出一副杀气腾腾的派头,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同时点燃了内线和外线两端的战火。
对内,为了树立个人威信,重点整治和打压销售部门那些“跟线不跟人”的对象,对于保持矜持、按常规程序操作而忽视了步步紧跟自己的业务人员,通过重新划分区域,将他们调整、驱逐到“贫瘠”地盘,致使部分业务人员因为利益受损而不得不“叛变投敌”。
对外,打破公司实施了多年的业务惯例,盲目废止了老客户货款“月结”的合同,美其名曰推行“现金为王”的政策,逼迫许多合作了多年的下游客户在大骂公司无情无义之后不得不改换门庭。
为尽量减轻波动,维持相对平衡,保证稳定的销售业绩,我数次向大老板进言:慎重,慎重!可是,所有建议都石沉大海,始终得不到回应,看来,大老板是想放手让他一搏,这一政策一定得到了大老板私下的支持或默许。无奈,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我只得向“皇子”提出稳健的方案,建议他先从个别省区试点,成功之后再全面开花,又被这哥们儿一句“没必要婆婆妈妈,阵痛之后就是成果”顶了回来。
成果“分娩”出来了,而且立竿见影!轻易改变销售政策,强硬抛弃老客户的结果,换来了连续三个月的业绩骤降。业务人员紧张了,股东们不满了,大家由起初只是私下议论纷纷到后来公开指责发难。直至此时,大老板终于顶不住了,不得不让我出面来收拾残局,我只得又一次“复辟”、理顺,通过一系列重整旧山河的动作,恢复了原来的政策!
兜了一个圈子,又转回了起点。其实,这类现象在民营企业中屡见不鲜,并且我们经常会遇到:针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明摆着很简单、很明显的事情,明摆着做出来对企业有害无益的事情,任凭管理者坦陈利弊、说破嘴皮,老板却始终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最后,职业经理人、各级管理者在“皇权”之下不得不屈从,不得不按老板的意见去折腾。折腾到了一定程度,问题出现了,老板终于醒悟,发现从起步就错了,于是,再让职业经理人、各级管理者回过头来,转了一圈,再回到原点。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处置事件的决定权在资本方手中。事实上,民营企业中的所谓管理,许多时候都是在转着这类大大小小的圈子,似乎转来转去,永无休止。
在销售方面败走麦城,并不影响“皇子”的声望和形象,更不会危及他的饭碗,一纸令下,“皇子”又开始负责销售与生产的协调工作。
销售出身的“皇子”具有业务人员典型的特质,总是希望生产部门开足马力,提前出货,根本不顾及生产部门制造能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不去核算依据其产能是否可以提前完成订单。
一天,家具厂厂长前来找我评理:外行领导内行真的不行啊,“皇子”又由协调变成了主导,竟然修改了生产计划,要求车间用4天时间完成本该6天才能完成的产量,给他讲道理他根本不听,只要出货,只要结果,怎么办啊?
我找来这位“皇子”,心平气和地告诉他:“生产计划是依据最大产能制订出来的,一般不会有多大的伸缩性,如果我们再施压,会压垮大家的。做个简单的比喻——你只能挑起1斤,我一定要让你挑起5斤,你能不能做到?站在公司立场上希望早出货,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啊!就是把他们全部拉出去枪毙了,他们也无法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啊!如果不信,你可以去问问大老板……”
看到我出面说话了,特别是提到让他去问问大老板,“皇子”便没有再坚持下去,但插手生产具体事务的热情却有增无减。
“皇子”在车间“走动式管理”中,发现一些组长偶尔清闲下来,便认为他们在偷懒混工资,不顾情面地当众训斥起来,弄得一些基层管理者看到他出现在某个地方,就像白日见到鬼一样,避之唯恐不及。
一名物料员从仓库领料运转到车间途中,将几个金属零件散落在人行通道上,正巧被路过的“皇子”当场“擒获”,于是,遭到一顿劈头盖脸的数落。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当众劝他:“这点小事,补救就行了,没必要深究啊!我们处理问题的原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交给所在部门去处理吧,何必上纲上线,闹得鸡犬不宁呢?”
为了让他不再插手下面的工作,我事后又悄悄地告诉他:“越级管理会让下属无所适从,会打乱正常的层级管理。下面的事,让下面去做吧,组长的工作,有主管在监督,组长做不好,完不成任务,你放心,那些匪气十足的主管会扒了他们的皮,我们插手进去反而会打乱主管的方寸。只要管好厂长、经理这类中层领导就行了,不然,你生气发火,那些主管拿了你家的银子却在一边乘凉,长此下去,他们轻松得梦里都会笑出声的,好好想一想,你这银子花得多不划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