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筑师来讲,做博物馆这些所谓高端的项目,仿佛是崇高的追求。但实际上你会发现,一旦这个城市遇到了暴雨灾害,这些所谓的高端项目变得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虽然我是北京人,但我住在深圳。我老是开玩笑说,北方人把我赶走了。真的很奇怪,一来就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大雨,一下看到了这个城市的状态。不从社会层面去说,只从纯粹硬件角度去讲,我们发现城市建立在一个表面上,它的下面什么都没有。一旦出现一些事情,什么都解决不了。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可以遍地盖高楼,而美国所有的高楼都集中在一起?我们曾经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当然我不是搞市政的,也没有专门研究过,但是我凭直觉和经验可以知道,在西方国家的城市里做建筑是要做地下设施的。比如说在美国主要大城市要做共同管沟。我们办公室下面有一个三米乘三米的大沟,所有的管线都在底下铺着,要是盖高楼,必须跟着管沟走。中国则是挖一条明沟,铺一条管子就过去了。巴黎在一两百年以前,底下就挖通了。电影《巴黎圣母院》里面的地道都是很大很高的。还有《美女与野兽》虽然有点邪门、夸张,但实际上是类似的状态。
实际上建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今天是命题作文,讲博物馆,正好我们做的这种项目也不少。都市实践事务所是我们在1999年成立的,到现在有13年多了,时间过得确实很快。两年前在北京做过一个十年展,在座有些人可能去过。我还在总结十年的东西,突然一想,再过一年半,要开始总结这十五年了。
我这里讲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我个人的东西,是我们公司整体的东西,包括两位主要合伙人。孟岩在深圳跟我一起主持深圳的公司,几个博物馆项目都是他做主创,王辉在北京主持事务。
我们把在国内外主要建筑媒体上登的一些封面和主要的文章都列了出来,发现媒体真正关注的东西,很多还是跟博物馆、展览方面的建筑有一定关系。
我们参加过很多展览,尤其是近两年。很大一部分展览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展示设计,这也是建筑师的优势。说起展览建筑,我们在大学里面实际上都会有这样一门课程:展览或者博物馆的课题。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高端的类型,更能表达建筑的本质和创意。
实际上,在博物馆的设计方法上,一直都存在争论—博物馆作为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到底是一个容器,还是一个艺术品?当然这两个方向都有非常多的名作。有很多好的建筑,把自己放到次要位置上,做得很好,空间也很好,没有过多商业上的东西。近年来,从趋势上来讲,自我表现派占了上风。好的博物馆,似乎也像一个艺术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个典型代表,后来也出现了一大批这种类型的建筑。
我介绍一些我们做的与展览有关系的设计。展览建筑不只作为一个展示中心、美术馆、博物馆,去简单地展示一些东西,实际上它还附加表现了其他的东西。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和追求的—给城市增加更多的内容,增加更多的附加值。
作为城市文化激发装置的小型展览建筑:深圳公共艺术广场
这是我们在深圳做的一个比较早的案例,当时我们给它起名为公共艺术中心。这是最早的一块建筑区域,从罗湖区的春风路一直往前延伸,到罗湖口岸还要往东。长期以来,这个区域以娱乐、服务和居住为主,几乎没有任何文化设施。规划局让我们看看这块地能够做什么。当时本来有整个一大块地,不知道为什么,这块地的一半被人拿走了,盖了住宅。本来要建一个体育公园,但因为地块太小建不成了,就问我们能做什么。我们研究以后提出做一个文化设施,把城市比较薄的层面加厚,把一些文化的因素引进来。在这个很小的公园里,我们放了一个几千平方米的建筑,在北边建了一个小房子,一个车库,一个室外艺术展示场地。最主要的是,我们做了一些小型的展示空间亭,亭子里面又加了一个小房子,房门可以随意打开。我们觉得它可以作为一个书店或小的展厅,也可以作为一个小的书吧或酒吧。很多跟文化有关系的东西都可以做。对于我们来讲,做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它有真正的客户,有完全明确的用途,而是政府有这块地,由建筑师跟他们一起商量着做一些东西。
当然我们也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这个建筑花了我们很大的心血。当时我们还请了一个台湾的老工程师过来,非常有经验,让他盯着做。这也是我们做的第二个清水混凝土项目,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我曾经去过国外很多地方,看国外的所谓清水混凝土建筑。近年建的还真没有一个比我们这个质量高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世界整体的施工技能和质量都在下降。这也是我们最后做的一个清水混凝土项目,我们也不再较这个劲了。这种模式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可能做得最好的还是安藤忠雄。我也去看过他的房子,比我们的质量稍微好一点,但有限。相比起来,柯布西耶在法国建的那个修道院更好一些。我后来意识到,它还是不一样的,虽然它不是博物馆建筑,但是那种建筑感染力、表现力,用很粗糙的混凝土做的东西,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日本的同行都没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