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上讲,舆论是指许多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我们应当在狭义上确定舆论的内涵,因为人们要认识的是舆论的深层含义,不是了解多种社会意见的总和,有些论著给舆论下的定义是从广义上解释的,没有揭示出舆论本身的含义。
概念的本质是隐蔽的,需要研究者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准确地表述出来也不容易。
出租车司机之所以要抗议要罢运,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形成了共同要求、认知和意志,最终形成舆论。舆论凝结主体的共同知觉是内在的,或为多数人达成共识的基因。分析概念的定义是否正确、全面,不从外延、内涵和本质三方面来判断,无法确认定义的正误和优劣。给概念下定义都要从这三方面考察,否则认真品味和追问一下,破绽就露出来了。
舆论形成的秘密及其标志
下面我们来看看舆论形成的条件:1.社会问题。舆论是由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难题形成的。比如出租车罢运事件,出租车公司收取过高费用,政府对这一公平问题长期没有解决,进而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产生,引起出租车司机的强烈要求。2.人口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居住人口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舆论,所以城市要比农村的舆论多得多。3.言论自由。在有言论和思想自由的社会,有很多舆论,意见十分活跃,而且任何社会舆论都可以得到回应。4.舆论人的文化水平和公民意识。频繁、主动发表意见的人叫做舆论人,他们有文化,具有公民的权益观念和责任感,自然会成为舆论主体,对社会问题主动发表意见。这也是城市比农村舆论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5.舆论场/社会公共领域。任何舆论都是在一定场合下出现的,舆论场是舆论发生的空间,不仅有具体空间,还形成宏观上的公共领域。人们在舆论场自由交流意见,形成一致态度。6.意见领袖。任何有独到见解、达成一定声势的舆论,都有舆论领袖的引导,出现舆论领袖是重量级社会舆论形成的基本条件。即便群体舆论也有发表意见的核心人物。具备以上六个条件,舆论必然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