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卸妆·张爱玲
16947300000013

第13章 心不在焉

其实我在香港已经待了两年多,两年多来一直心不在焉。有时候看到地图,想到香港与大陆一衣带水,大陆那么大,哗啦啦那么大的一大片。而香港那么小,小得就如同一颗芝麻粒。都说大陆版图是个“公鸡”,这个“公鸡”只要轻轻地随意地那么一啄,就将这颗芝麻粒吃进肚子里。就算香港大得像个鸡蛋,这只公鸡随意一蹲,也会将这鸡蛋压碎。这种恐惧时时压迫着我,我怕有朝一日大陆要香港,这是很容易的事。我一定要离开,肯定要离开,必定要离开。香港对我来说,不过是一个跳板,通向海外的跳板,我最终要去的,是美国。

要说起来这也是巧合,我来香港一年后,就在新闻处听说美国政府要颁布了《难民法令》,允许亚洲难民进入美国,逐步过渡后成为美国公民。最初听到这样的消息十分激动,但是我没有打听。其实在新闻处是很容易打听到来自美国的消息,但是我怕被人轻视,一直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我想真正的机会还没来到,我只能静待时机,并且暗中着手开始准备。差不多两年之后,《秧歌》如愿以偿在美国出版,而《难民法令》也已公布,和当初我在新闻处听到的消息完全一致,远东地区的指标是两千人,主要给居住在香港的大陆人——这最重要的两条好像是冲着我来的,我是居住在香港的大陆人。从前在上海创作的那些小说即便不算,我也可以算作一个学有所长的人,因为《秧歌》在美国出版引发好评,而另一部长篇小说《赤地之恋》也将在美国出版。有这样的创作作为后盾,我有了一些底气,我决定向美国驻香港领事馆提出申请。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邝文美,她早就鼓动我前往美国,见我终于开始着手,喜出望外。她说:“我建议你请麦卡锡处长做你的入境担保人,这个才是万无一失。”我点点头:“我早就有这样的想法,麦卡锡先生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邝文美说:“是的,你想想,你要是申请,还得向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申请,这新闻处就是美国驻香港领事馆辖下的,再没有比理查·麦卡锡先生更合适的人了。”

第二天我去领事馆,顺便去领取了表格,趁着吃午饭间隙填好了。我怕填错,先在一张空纸上填了一下,将错误的地方改正,然后才腾抄到表格上。我将那张纸撕碎,扔到走廊里宫灯式的纸篓里。一抬头,就发现理查·麦卡锡站在我面前。这是一幢老洋房,光线昏暗,就是白天也要开灯。麦卡锡温和地朝我微笑着:“对不起,希望我不要吓着你。”我歉意地向他点点头,一时不知道如何往下说。麦卡锡说:“张小姐,我听说您要申请入境美国,想要我做您的入境担保人?”我内心一阵慌乱,红着脸点点头:“一定是邝文美告诉你的?”他点点头:“是的,我主动来和你说,可能过于唐突了一些。但是我想告诉你,我很愿意做你的入境担保人。而且我认为你去美国是最好的选择。”我被他看出了心事,脸上一直在发烧。我说:“我已填好了表格。”他说:“那好,那你现在就给我吧,我希望你在第一批就得到批准,你的各方面情况都挺好,你是最合适的人选,民主、自由的美利坚,就是要帮助你这样的人。”我把表格递给他,他很快就将签名盖章的表格还给我。我来不及向他道谢,他就冲我略一点头,转身就离开了这间又老又旧的办公室。

从领事馆出来,我心情很好,没有及时回家,在外面吃了饭,又逛了一阵才回到家。这时候天完全黑下来了,从邝文美小区门外的坡道上下来,我站着考虑一下要不要去她家坐一会儿。我甚至抬头朝他们住的楼层看了看,隐隐听到小以朗声嘶力竭的哭声,还有老管家的哄劝。我是最怕听到孩子哭泣,想到天色有点晚,还是决定回家。进入那个阴凉的楼道,一阵我熟悉的淡淡的霉味,带着一点儿清凉。一封信放在信箱,我没有对外公布这个地址,很少有信寄到这里来,我好生奇怪,打开信一看,只有短短的一行字:

张爱玲同志,我受柯灵指派,来香港《文汇报》联系工作,有要事见你。电话:87745。

陈丙生

我惊呆了,转身就将铁门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