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为每年的3月23日。
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台风、洪水、沙尘暴等气象状况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947年9月,国际气象组织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审议和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领导人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电影,发行纪念邮票等。
我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1972年恢复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0%,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2000多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遭遇重大气象灾害的损失总量将会扩大。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中,气象就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对农业、电力、运输、人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联合国大会1961年通过决议,发起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并建立了世界天气监视网。目前该网仍是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会员进行气象观测的基础。2005年,政府间国际组织——地球观测组织正式成立,是目前地球观测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组织。全球气候变暖使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通过全球综合观测,人类可获得有关天气、气候和水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掌握这些信息虽然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做到对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前防范,以及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