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清同治六年),齐白石的弟弟纯松出生,号效林。1870年,三弟纯藻又出生了。逢年景不好,又添人口,齐白石不得不停学在家帮忙。从1871年至1873年的三年时间里,小小年纪的齐白石,在家已能做好多事了,挑水、种菜、扫地、打杂、带两个弟弟玩耍还要上山砍柴。
齐白石帮家里干活,无论多忙多累,强烈的求知欲都使他忘不了学习。他牢记外公的话:读书是任何地方都能进行的,也是应做的。每天上山放牛、照顾二弟,齐白石都要带着书本。砍柴、拾粪的时候,他先把书本挂在牛角上,干完活之后便读书。不但温习学馆中已学过的几本书,还自己读《论语》,把不懂的地方、不认识的字记下来,积累一段时间就去请教外公。这样一点点积累,竟然把《论语》读完了。除读书外,齐白石还坚持每天写字画画。他暗下决心,要做一个王冕那样的画家。在这样的环境中,齐白石养成了勤奋刻苦的读书习惯,虽艰苦,却快乐充实。
齐白石12岁时,遭遇了人生中一喜一悲两件大事。1874年正月二十一日,祖父祖母和父母做主,给他成了亲。娶的是同乡陈姓的姑娘,名叫春君,比他大一岁。这位陈春君,过门是做“童养媳”的。那时,乡间流行一种风俗,因为家里人手少,很早就给孩子娶亲,为的是让她帮家里做点事。孩子还没有成年,把儿媳妇先接过门来,经过交拜天地、祖宗、家长等仪式,名目叫做“拜堂”,就算有了夫妇的名份。等到双方都长大成人了,再拣选一个“黄道吉日”成为正式夫妻,名目叫做“圆房”。在女孩子的娘家,通常也是因为人口多,吃喝穿着负担不起,又想到女大当嫁,早晚是婆家的人,穷苦人家的打算,也就很早让她过门。
陈春君是穷人家的女儿,从小习惯操作,能吃苦耐劳。嫁进门后,帮着婆婆洗衣、做饭、做针线,里里外外,样样都拿得起。齐家上上下下都很喜欢她,说她小小年纪就这样能干,算得是理家的一把好手。小齐白石也很喜欢她,听了长辈夸奖她的话,心里更是说不出的高兴。他到了老年,想起童年时新婚情景,好像还有回味似的,很风趣地对人说:“那时疼媳妇是招人笑话的,心里虽是乐滋滋,嘴里非但不能说,连一点意思都不敢吐露出来,只不过两人眉目之间,有意无意地互相传传情而已。”
齐白石娶亲后,家里的气氛非常和谐,一家人其乐融融。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一年6月,祖父去世了。这对于刚刚12岁的齐白石来讲,犹如一个晴天霹雳,这是他人生遭遇到的第一件不幸的事。祖父去世后,家里的劳动力,除了父亲,就算齐白石了,作为长子,齐白石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他要帮助父亲挑起生活的重担。
1876年,齐白石的四弟出生了。这一年齐白石14岁,便开始下田帮父亲耕种了。齐白石家种的是水田,插秧要整日泡在水里,弯着腰,一天下来,累得连饭都懒得吃。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都对齐白石有无限的吸引力。他常常蹲在花草边,仔细观察花蕊、花瓣的形状,比较花与花之间不同的花瓣。他观察树的叶、枝、干的长势,连树叶的脉络纹理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一天傍晚,干了一天活的齐白石坐在池塘边洗脚,突然觉得一阵钻心的疼痛。他急忙从水里拔出脚一看,原来是只草虾把他的脚趾钳出了血。这引起了齐白石对草虾的极大兴趣,通过对草虾的认真观察后,他画出了平生第一只虾,画得栩栩如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齐白石画的虾,闻名于世,始于此时。
在齐白石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画时不可废了规矩。比如玫瑰:“它的刺多是向下长的,所以常常挂人的衣服。”又比如紫藤“南方的紫藤是花与叶齐放的,北方是先花后叶,另有风趣”。
后来成为大师的齐白石,其笔下产生的感人的小生命形象,朴素无华的山花野草的形象,很大成分是得益于童年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在齐白石的笔下花、鸟、虫、鱼,特别是他画的墨虾、墨蟹等不是物象在纸笔间的再现,而是从艺术的角度,赋予它们欢乐的、欣欣向荣的性格,赋予它们无限的乡情、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令人感到亲切、兴奋、浮想联翩。
齐白石和这些来自家乡、来自童年的最熟悉的小生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远居北京,他还把一些虾蟹养在玻璃缸中,细心揣摩,入微观察,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挥笔而就。画的语言和诗的语言一样,无不借景抒情,借情寓意。着笔草虫,寄情乡土,不仅反映出画家一颗未泯的童心,也反映出画家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