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那年乡土那年人
17310800000043

第43章 人和人不一样

新农村公共住房的修建,着实让住房存在问题的村民,生活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从经济上来说,并没有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务工的,依旧是务工,种地的,依旧种着地。

想要发展农村经济,让村民们富裕起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都想致富,都想多挣钱,所以才会出去打工,又因为打工的人多了,土地就没有人种了。土地闲置,是资源的浪费,一边喊着穷,一边浪费着土地资源,怎么看,都觉得别扭。但是却没有办法,因为打工更能挣到钱,更能让村民富裕起来。

何忠展搞柑橘园,获得了成功,富裕了起来,那么村民们可不可以都这么做呢。当然是不行的,因为村民家的地,太少,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何忠展之所以能富裕起来,就是因为种植的地多,种植量大。

打个比方,大家都在河里舀水,村民们用的是小勺子,舀一次水,只能装满一个小杯子,而何忠展用的是大桶,舀一次,就是一大桶。即便要支付土地费、人工费等等,除开这些,他剩下的,也比村民们的多了太多。而让村民们也用桶来舀水,就需要投资买桶,而这资本,村们却是没有的。

小资本,小投入,还要能有大收益,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所以要在村里让大家都发展种植业,是不可能的。

既然基础是小资本,小投入,这个已经确定了,那么大收益就不用想了,正常情况下,小资本,小投入,能产出的经济收益,可以做到的能有多大呢?村民能不能接受呢?

收益能有多大,先不考虑,因为不同的经济作物,产出的收益就不一样,与其寻找最大收益的作物,还要考虑是不是可行,不如先来看看村民能接受的最低收益。

有能力打工的人,打工挣的钱肯定比搞农业种植多,这部分人,不用考虑,因为根本就没有考虑的价值。而留在农村的,除去没有能力从事农活的,比如老人和小孩子等,还是有很多人,是有能力做农活搞种植的,这些人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因为就算没有经济作物,他们还是在村里,也没有务工。对于这些人,只要种植能赚到一些钱,就会满足了,就愿意去做。

以前的观念,是把村民打包在一起看待的,这实际上是不对的,虽然都是村民,但是有一部分人,是根本就不会回来从事农业生产的。有一部分人,是没有能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把这些人,剔除之后,剩下来的,才是大面积发展农村散户种植的对象。

以前从来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只是粗糙的,种植果树,可以赚钱,那就发展果树种植。而要种植果树,就需要有人来种,有人管理,恰恰是人这个主体,没有被注意过。

所谓灯下黑,因为和人时常打交道,村里人的情况也都了解,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人的问题。说我们大家都来搞种植吧,你不来,哦,你是在做生意,这种植没有你做生意赚得多,你不来这是很正常的啊,没有什么问题。他不来,哦,他打工赚钱多,不来也是正常的。就是这样的“正常”,让人忽视了里面包含的问题。

以人为本,现在把人的问题分析出来了,很多事情就明确了。比如王俊龙一家,有劳力的,有两个人,也就是王俊龙俩口子,需要的收入,是要养活一家四口,老人没有能力干活了,还生有病,孙女还小,读书需要用钱。所以一年算下来,他家需要多少钱才够花销的。而他家的地有多少,能种植多少,需要花多少时间来管理,剩余的时间可以做些什么,又能有多少收益。很琐碎,但是把这些算清楚了,才能知道需要种植什么样的作物合适,什么样的不合适。

当然,不是每一户都需要这么细致的算,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算一下,有个大概的数也就行了。

当何忠展以王俊龙一家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计算以后,就有了发现。以前,王俊龙一家,困难,是因为他们一年的收益,抵不上一年的支出,财政赤字,这能不穷,能不困难吗?

后来,在何忠展的园子里做长工,增加了收入,同时自己家的地,管理的时间少了,收入减少,又因为孙女上学了,开支增加了,综合下来,经济收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他们家的财政收支基本上持平了。所以现在他们家的情况是,没有以前那么的困难,也没有多少剩余,仅仅是维持,而不能富裕。

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小孩要照顾,俩口子只能在村里守着,而不能外出打工。如果自己种植经济作物,管理起来就需要花时间,近处的短工,有时间还是可以做,但是这个并不稳定。当然,就算是他们自己种植了经济作物,也还能在何忠展的柑橘园做长工,这就需要他们更辛苦一些,而且何忠展的柑橘园还得做调整,多招几个工人。这样的话,说是长工,其实也就是比较稳定的短工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家的地,一年需要产出的经济收益就出来了。和之前的梨树种植情况做对比,就发现,他家如果种植梨树,经济收益是不够的,这就是说,当初的梨树种植,就算没有市场的冲击而遭遇损失,王俊龙家最后也会放弃对梨树的管理。种植梨树不赚钱吗?是赚的,这是肯定的,但是为什么算下来王俊龙家种植梨树,还会比现在的境况差呢?

这就是因为,种植了梨树,就需要管理,就要花费时间,这就减少了他们在柑橘园做工获得的收益。种植梨树的收益,得把这减少的补上。

当年种植梨树,开始大家赚了钱,就觉得还不错,所以很积极,种了更多,后来遇到了市场冲击,遭受了损失,然后慢慢就不管理了。可以说,如果没有遇到市场冲击,再过几年,就会有很多人发现,种植梨树的收益,并没有开始看到的那么大。因为,很多人都是在做临工的,去做临工了,耽误了梨树的管理,结出来的梨,质量就不好,就卖不了多少钱。而专心管理的人,质量好,赚的肯定要多很多,但是他也没有打临工的这份收益了。

为什么明明有收益的事情,却没有人愿意做呢,以前想不明白,这一算,才知道,原来是有原因的。

这个计算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是,现在清楚明白的知道了,选择的作物是不是符合黄角村的需要。一个作物,需要多少劳力,什么样的人种植合适,需要花多少时间来照料,才能保证质量,保证了质量的情况下,每亩地能有多少收益,而这人力和花费的时间,以及收益相结合,才能看出合不合适。

而不能只看亩产多少,每亩地每年能获得收益多少,这些数据,合适柑橘园这样的种植户,但是不适合村民这样的散户。以前就是这样,说要种植什么,就说这个东西好,亩产能有多少,可以有多少收益,又好管理……好了,就这个“又好管理”坏了事,这一句笼统的概括,就让人上了当。这个又好管理,到底需要多少投入呢,肥料要多少,农药要多少,要花多少时间来管理才能做好管理上的事,统统都是不确定的。

也从来不管需要多少劳力,什么样的人种植合适,反正在农村搞种植,都是农民,还有什么农民是不合适的呢。恰恰就是这里除了问题,现在的农民,还真就有些人是不合适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有些经济作物,看起来赚钱,但是已经不合适有的人去种植了。这些人,不单单是在外务工或者经商的,即便是在农村常住的,也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

现在,对当前情况的具体分析,就看出了问题的所在,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人。以前的村民,除了务农,也就是一些匠人会做些别的事,大家几乎都是一样的生活方式,所以经济状况差距也不明显。现在,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多种多样,正是这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拉开了贫富差距。

考虑开展大面积农业种植的问题,就再也不能把农民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了,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而且需要把村民分门别类的区别出来。

市场,是外部的主要因素,人员,是内部的主要因素。想要成功,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不能忽视。

社会一直在变化,市场的情况,也跟着一直在改变,人员情况,同样是在不断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是一点点的在进行,因为思想的惯性,一开始是不容易让人关注的,就算是注意到了,也不会想得多深入。

但是,变化一直进行下去,总有一天,是会有人关注到的,何忠展就做了一回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