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夺分策略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叫好者有之,忧虑者有之,雀跃者有之,哀号者有之。据说有双胞胎学霸断网三年备战高考,结果遇上互联网+的作文题,真是令人崩溃啊。在这个数字化的信息社会,与时代脱节,简直就是自取灭亡。路边炸臭豆腐串儿的小商小贩都用微信支付了,据说乞丐讨钱都用二维码了(给零的还是给整的您随意),高中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大概是行不通了。
有人说,以前的作文题容易套作,现在的作文题,几个名言警句几则典型素材包打天下的做法已经吃不开了,要写好它须得博学深思。现在的作文命题导向,更有利于博览群书、关注社会、善于思考、见解独到的学生。作文不再聚焦于学生的“小我”,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去关注和思考社会与“大我”。
也有人说,今年的作文题过于政治化和时事化,围绕国家意志展开,可发挥的空间不大,易写难工,容易导致新闻联播体。如果平时对时事的关注与积累不够,在短时间内写出800字绝非易事,即使写出来,也是虚情假意。被宏大叙事绑架难以写出走心的话,所谓理性思辨不过是在人云亦云的逻辑架构中揣测命题人意图而已。最好的作文还是引导学生关注修身明德爱人。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说:“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Ⅰ),不足主要有二:一是相对忽略了农村孩子的见闻与感受,毕竟多数关键词,还未进入农村孩子的日常生活。二是立意的预设很明显,只能从正面写,否则难得高分,这就大大限制了考生自由思考的激情,尤其那种本来可以纵论中国、快意人生的考生,因为受制于一种颂歌式的思想结论,必然在作文中束手束脚,难以尽兴。……会出现大量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
然而,我要提醒你的是,作为一个考生,在高考考场上,你没有时间去“嫌弃”任何一个题目,评论作文题出得好或不好,那是老师们和专家们的事儿,身在考场的你,容不得半点杂念和一丝犹疑,你得把作文题当作你的亲妈,就算她的某些方式是你不喜欢或不认同的,你也必须接受她,“理解”她,成全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一切服从她,你也可以带着爱和尊重去质疑她,引导她,说服她。为什么必须如此?很简单,面对你不喜欢的对象,你无法进入角色;面对你不喜欢的事情,你无法做到最好。
为此,你得寻找她的亮点,发现她为你敞开了一个怎样的空间,明确你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你的自由度有多大。
譬如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的亮点很明显:有时代感,开放度也较大。对当下的高中生来说,总不至于无话可说。就算是农村中学的考生,要在这十二个关键词中选出三个来也不算什么难事。而且,它很能考验学生的逻辑与情怀、知识面与观察力、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
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核心任务定位要清楚:“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你所认识的”这一定语很重要,讲述你自己所认识的中国,一定不能是官方的腔调、媒体的口吻,一定要从你自己鲜活的生活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的角度去呈现。同时,还要明确读者对象:“外国青年”,首先,“外国”提示了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正是可以“做文章”的空间,因着差异,他们会对中国的某些现象有不解,譬如广场舞,这种不解的可能性,正是我们在文中可以设计展开的空间,我们可以拿美国的街舞和中国的广场舞做一个联系比较)。其次,“青年”又提示了读者对象的另一特征:他们充满了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你的同龄人,容易沟通,大家感兴趣的点会很有默契,所以你要尽量换位思考,揣摩对方的心理,找准他们的关注点,以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最后,要明确你写作此文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帮助他们“读懂中国”。所谓读懂,就是帮助他们对中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有相对中肯的认识,如果能让他们爱上中国,当然更好——不过,要把握好分寸,避免写成刻意做作的颂歌,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性情的文字,才能真正感染到读者。如果弄成了硬塞给路人的王婆卖瓜式的小广告,文章的品位就降低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三个关键词如何挑选并有机组合,十二选三,有很多种角度和可能。如何挑选,由你决定——你想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也就是说,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指写字画画作文,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晋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诗人、画家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是以意授予思,言授予意。”意思是:因此文意(或曰立意)源于作者的构思,作品的语言又受文意(或曰立意)支配。可见,立意是作品的源头与发端,是统领整个作品的旗帜与坐标。立意是作品的灵魂,语言是作品的血肉。
也就是说,你所挑选的三个关键词,应该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它们的经纬交错,能够编织出一个你要呈现的中国。你可以在整体把握这十二个关键词(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立体、蓬勃生长的中国)的基础上,先将这些词做一个归类整理,相似的、相关的、形成对照的等,譬如——
相似的组合:一带一路、长城和高铁(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开放姿态);
相关的组合:大熊猫、京剧和广场舞(中国的多元文化),高铁、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中国的现代科技);
形成对照的组合: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吃在中国)、空气污染和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一带一路和长城(开放姿态)、京剧和广场舞(雅俗文化)……
这些组合的内部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你可以在这样的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心中为你所认识的中国勾勒一个轮廓,初步确定自己要呈现一个怎样的中国,也就是明确自己的立意,然后确定你要选择哪三个关键词。
明确立意,选定关键词之后,就可以进行文体方面的创意构思了:是讲一个故事呢,还是写一封书信呢,抑或是写一个剧本呢?是写一篇抒情散文呢,还是跟外国青年探讨某方面的问题,或者共同畅想未来呢?
立意和文体都确立之后,就可以下笔了。最后的成品,能见出高下的,主要看内涵的丰富深刻和语言的精致流畅了。行文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言授予意”,也就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由文意(或曰立意)决定,一切语言都要为表达主题(或曰立意)服务,要惜墨如金,八百字的篇幅容不得我们说废话,你要一字千金,阅卷老师才可能一掷千金。
再看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眼看到这么多材料,是不是头都大了?
淡定,别慌。先看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些名句进行筛选并重新整合,结合自己的感触和思考来写一篇文章,并在文章中“合理引用”自己筛选出来的“两三句”名言,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或者与时俱进,创新解读,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让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至于如何“引用”,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是间接引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可以引用名句借以搭建思路框架,可以借助引用名言生发议论亮出观点,也可以结合故事和案例引出名言作为结论。引用名言能使文章的语言简洁凝练、丰富生动,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引用的名言与自己的思考熔于一炉,本身也能呈现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思维品质。
明确题目要求之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再多的材料,都不可能没有内在逻辑联系。要相信命题人的智商,他们不会给你提供一堆杂乱的稻草。你一定可以从中找到头绪。
只要是多个材料或者多个元素,我都会让我的学生从中寻找相似、相关或相反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的审题,在看清题目要求后,第一步仍旧是在整体把握所有材料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归类整理。
整体把握,也就是宏观解读,我们会发现,这六则材料从丰富的角度和层面呈现了中国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古今传承,这些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典名句,或整饬或随性,或豪迈或温婉,或抒怀或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故园情怀、坚持自我、志存高远、使命担当、独步千古等丰富内涵,涉及“自我”成长、故园情怀、“大我”担当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直观地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与生生不息。
接下来从主题内涵的角度,对这六则名言进行归类整理。
①③⑥有相关的主题内涵:“自我的成长”,这种成长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自我肯定的信心、否定权威的勇气。
④⑤⑥有相似的主题内涵:“大我的担当”,这种担当需要豁达的胸襟、开放的视野、放眼天下的雄心、百川汇海的蓄势、直面现实的态度、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的勇气、否定权威改天换地舍我其谁的霸气。
②④有相辅相成的主题内涵:“好男儿志在四方”(“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志存高远和“月是故乡明”的故园情怀。余光中曾说,一直被称为“乡愁诗人”让他有点烦。他解释说,乡愁固然很美,可是乡愁也不一定是绝对正面的价值,因为一个人一离故乡就发愁、想家的话,有可能这个人没有出息。按照中华传统文化的训示,他应该在外面有所贡献,有一番功劳,使得他的故乡因他而自豪,远远胜过他回到家里守株待兔。他说,如果每个人都在故乡不动,到了外乡又恋恋于故乡,个人得不到发展,也阻碍了故乡的发展。人就像一棵树,叶子要拼命往上长,根要努力往下扎。最要紧的是,人不要忘记故乡,而且为人一世,要让故乡以我们为荣。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也说过:“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一个人的远方情结与故园情结是相辅相成的,他的离开,让他对故乡的回望具有了更深更美的内涵。生命行走的浪漫与精彩另存为美丽的乡愁。乡愁是行走的证据,是对生命的重构,也是对故乡的重读。它赋予生命以成长的意义,也赋予故乡以深刻的内涵。从这个层面来说,毛泽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走出韶山的毛泽东曾发出“我自欲为江海客”的豪言壮语,然而他始终满怀对韶山父老乡亲的深情眷恋,对韶山青山绿水的不尽依恋。1910年,他走出韶山时给父亲留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韶山,他在《七律·到韶山》中这样写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他所抒发的诗情,不是个人得志的“小我”之情,而是一个革命者重温革命征程,缅怀革命先烈,喜看家乡巨变的“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的“大我”之情。
在这样的归类整理的基础上,你可以确定你的作文立意了。明确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然后确定你要选择的两三句名言。明确立意,选定你要引用的名言之后,就可以进行文体方面的创意构思了:故事新编、议论文、散文、小说、剧本,只要你有好的创意,就可以放胆下笔了。
不得不再次强调内涵和语言,这要靠平时丰富的积累和大量的练习。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大意是,要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识,要明辨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学,要研究阅历各种情况从而透彻地观察理解,要顺着作文构思去寻求恰当美好的文辞。这些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光明日报》《华西都市报》《齐鲁晚报》等大量媒体自称“神预测”,“命中”今年高考试题,其实就是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与时代接轨,关注时事,关心社会民生,是现代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最后说说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几乎是没有任何审题障碍的,然而它很有区分度。这个区分度主要从“恢复高考40周年”而来。题目所给的这一背景元素,显然意在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乃至国家发展。为了更清楚地梳理题目所给的这段文字的脉络,我们可以把它进行拆分:
①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③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④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这样的拆分,化整为零,可以更清楚地看见题目的导向。
①是高考对国家与社会的意义,②是高考对时代、个人与家庭的意义,③是高考在当年作为时代拐点的意义,④是高考在今天千军万马的风景。
从题目所给材料的每一处用词,我们都应该能够察觉到命题者的倾向:倡导正能量。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集体记忆或个人情感的话,最恰当的莫过于“豪迈”。所以,不要在作文中叫苦,不能抱怨,不能批评,你可以呈现各种“苦战”,也可以表现一些真实的体验,你可以有偶尔出现的小灰心甚至大沮丧,但骨子里必须是不放弃不抛弃,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决心与信心。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个题目——应该说我不喜欢被“正能量”,不喜欢一切的被“预设”、被“暗示”、被“规范”。
我喜欢思想自由。就算是亲妈,干涉我的思想自由也不行。
全国卷Ⅰ的那个“中国关键词”好歹还没表现出明确的倾向,自由度和弹性还是比较大的。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我最喜欢,它在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同时,也关注人性,所以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松弛度,它让人类的心灵有一个栖居之所。这个“恢复高考40周年”的材料实在是密不透风,令人窒息,它不给你自由呼吸的空间,直接全面预设了你的立场,你只能豪迈地唱着赞歌,或者唱着战歌,斗志昂扬步伐铿锵地跟随千军万马去挤那个独木桥。
好在,你们对于高考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总有话可说,再怕写作文的学生,这次都不必担心写不够800字吧。然而要想写成精品或者极品,恐怕还得费一番心思。还是尝试努力克制我对它的憎恶,给你们提供几个思路吧。
纵向思路:写你爷爷、你父亲的高考故事和你自己的高考故事,以时代记忆来表现高考提供机遇,奋斗改变命运的主题。
横向思路:写你爷爷在1977年成功地通过高考博取了精彩人生,而跟他同时上山下乡的同学,却留在农村扎根成家了,某个机缘巧合,二人重逢,彼此差点没认出来,他们已经变成了两个世界的人,就像中年迅哥儿和中年闰土一样。
双线思路:写你和你的初中同学,在不同的高中学校,经历着相同的高中生活,奔赴相同的战场,期待有一天能在相同的大学重逢。关于未来,你们做过很多梦,每个梦的答案都不相同。
辐射思路:以高考为核心原点,以纪实手法描绘大量镜头辐射开去——教室里的,寝室里的,夜晚被子里和卫生间里的,清晨走廊上和跑道上的,老师办公室里的,晚自习铃响后的,中午留在教室里的,黑板上写着画着的,空气中飘荡着的,夜晚梦里的……制造电影的效果,用画面去冲击读者的视觉和神经。
糖葫芦思路:从你刚刚诞生时(离高考大约还有6205天)开始讲述你的故事,然后上幼儿园(离高考还有5110天),再然后上小学(离高考还有4015天),接着上初中(离高考还有1825天),后来终于踏入高中(离高考还有1065天),然后升到高二了(离高考还有700天),最后终于上了传说中的高三了(离高考还有335天),而现在,你坐在了考场上(终于与高考零距离接火了),每个阶段用一个画面来描绘,用距离高考的天数串起你的人生,表达你的思考,或许也是很劲爆的创意喔!
高考有点小沉重,所以你的文字越发要显示出生命力,活力充沛、朝气蓬勃的生命是美的,青春的力量能引爆全场,清新明快自信率性的文字会让阅卷老师在一片虚情假意的赞歌和令人疲倦的战歌声中眼前一亮,犹如清风拂面!
所以,其实,不要叫苦始终还是对的(谁也不愿意做别人的垃圾桶,接受别人的负面情绪),只不过你的“正能量”要显得自然,不刻意做作,要清新脱俗,才是止于至善的。
总的来说,能不能自由地表达思想,还是要看你是否拥有自由的灵魂。鸟儿的翅膀拴上黄金就飞不高了,心里总想着取悦于阅卷老师,得失心太重,就难免媚俗,迷失真性,文章反而一脸不堪,不好看了。
鉴于篇幅,其他省市的作文题就不谈了,道理是一样的。意在笔先,笔随心动。意授予思,言授予意,可矣。
最后我们来看几篇考场作文,看看考生们在实战中是如何操作的,效果如何。
全国卷Ⅰ
食品与空气打官司
安徽考生
前言: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疾病,吃的食品、喝的饮品、用的物品都被严重污染了,大大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空气污染,引发了许多官司。这不,“食品安全”和“空气污染”这两个本不相干的人物,现在也一同走进法庭,打起官司。
起诉书
原告:食品安全
被告:空气污染
诉讼请求:要求被告改变现状,赔偿食品馒头卖不出去的损失。
证人:所有食品
起诉人:食品安全
时间:2017年6月7日
庭审现场
法官:好,现在开庭!我们把时间交给原告和被告。
原告控诉:法官你好!今天,我将被告告到法庭,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行为,也是所有食品的愿望。在这里,我要控诉被告的罪行。他坏透了,只要有空间,他就无孔不入,连我们进入梦乡他也悄悄溜进我们的身体,连孙悟空也望尘莫及呀。这不,我刚刚出锅的又白又胖的大馒头,顾客吃了马上就中毒了,送往医院抢救,化验结果是我的馒头上有空气毒素,我的生意被迫停止,从此赋闲在家。要求被告彻底改变现有状态,赔偿我食品卖不出去的损失人民币五万元整。
被告申诉:法官大人,我冤枉啊!原告的诉讼确是事实,他的馒头中毒也是我所为,但我也是受害者呀!各位请看,我现在的身体大不如前。想当初,我有一个清纯的体魄、干净的灵魂,在树林里,我是清新的,在大海里,我是碧绿的,在天空上,我是湛蓝的,在太阳下,我是透明的,即使到了夜里,我也是月光下凤尾竹的好伙伴。
(被告一边说着,一边脸上露出了异样的神采)
被告继续发言:可是现在,你看看,我灰头垢脸的,虽然我想“灰不溜秋靠边站”,自生自灭算了,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风一来,我又到处乱窜,只得随风潜入夜,到处去害人。我不仅害人,而且还害了许多许多的植物和动物、大山和大河、商店和工厂。为什么现在日月无光,那都是因为我的作用,为什么现在山水变色,那都是我的功劳。各位想想,我身上的毒素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吗?我每时每刻都在煎熬啊!
(被告越说越伤心,越说越气愤,眼角挂着泪痕,眼里喷着怒火)
(全场鸦雀无声,一片寂静)
法官:(沉重地)刚才听了两位的申诉,我的心里不是个滋味!下面进入合议环节,现在休庭30分钟,等待宣判。
(30分钟后)
法官:全体起立,判决如下:
1.被告的现状都是人类造成的,我代表人类向你表示道歉;
2.我们将千方百计采取有力措施,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被告的状态;
3.原告人民币五万元的损失由政府埋单。
(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熊芳芳评点:初看这篇文章,会感觉作者在构思方面用了点心,将两个对立而又相关的元素联系起来,设置了一种情境:打官司。通过原告的控诉和被告的申辩,澄清了一个事实:被告本身也是受害者,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人类。不过,最后的判决“五万元的损失由政府埋单”并不十分妥当,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真实的罪人,越来越多的人要开车,要住大房子,冬季要用暖气,夏天要开空调……在环保这个总利益面前,人类必须在欲望方面有所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找回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所有人都必须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所以本文在主题上还不够有思考深度,结尾敷衍了事,蜻蜓点水,流于肤浅,无法击中读者的心。而且,这样的主题并不切合题目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样的构思和主题,并不切题。如果仅仅向外国青年展示中国的这一个侧面,未免有失公允,而如果这就是“你所认识的中国”,我只能说,你的认识能力比较有限,你看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失偏颇,缺乏一分为二的眼光。这样的文章,太过倚重“技巧”和“模式”,而缺少深刻的思想与成熟的认知,仅靠花拳绣腿的招式是没法征服读者的。更何况,这样的“模式”本身也并不新颖,十多年前就盛行“疾病诊断书”“打官司”“辩论赛”“故事新编”等模式。如果不苦练内功,拓展视野,提升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想单靠模式在考场上打造一篇好文章,你必然会力不从心。
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河南考生
红氍毹,四方步,紫金冠,霸王枪,一亮相满堂高朋齐喝彩;连珠肉,盘龙臛,冷蟾羹,水晶糕,一开席满座嘉宾皆激赏。四海五洋的朋友们啊,客从远方来,且让我做东,邀各位遍赏这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美食与京剧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错过的风景。相较于士大夫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文心消夏静,诗格入秋严”的高雅图景,它们更有人间味儿、烟火气,离寻常百姓的生活更近、更贴心。
我所认识的中国,首先是一个绝美的中国,诗化了生活的中国。在“书藏绝妙画,月赏无声诗”的情调中,人类世俗世界的滔天利欲同满地芜秽皆如落叶般纷纷而下,留下的是母亲温暖的手痕与翰墨词曲的淡香。不信?且听我细讲:
京剧生旦净末丑,讲究的无非是八个字: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以程派程砚秋大师的表演来讲罢,那凤眼传神,柳眉入鬓,说不尽的“琐窗风雨古今物,梦绕云山十二层”,看不够的“绮罗人物,薄透凝脂”。程先生是乾旦,且身材高大,如何能如李碧华所言:“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个中关窍,便在“情境”之中,是以虽非莺莺小姐,亦能为闺房之秀;虽无草满花盈,胜似万紫千红。
《管子》曾言:“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我所认识的中国,又是一个长幼有序、温文有礼、有分有寸的中国。
便说一餐饭吧,长者为尊,幼者承欢膝前。《红楼梦》中有“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一回,“凤辣子”笑语谑谈,逗坏了老祖宗。诸子侄敬奉老母,一餐饭除却山珍海味、珍馐玉盘,还有捧箸的女媳、严谨的礼节、长辈幼儿的天伦之乐。
烹饪有诸多规矩,子曰:“色恶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割不正不食”。中华文化于开阖博大处,如海纳百川;于细谨微小处,亦有讲究无数。令人啧啧称奇。
中国人的性格,是上紧的琴弦,是握好了火候的烹饪,是有线的风筝,是有谱的行腔。既美如流水,又峻如高山……
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如今的中国,火候已足,只等豪宴四海宾客;妆点已毕,只待惊艳列国嘉宾。四海五洋的青年朋友们啊,可准备好大开眼界,大饱口福了吗?
熊芳芳评点:阅读此文,不禁拍案叫绝!这才是真正的高手,有情怀有文采,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精神,对于与美食和京剧相关的古文化知识,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譬如京剧的专业术语、代表人物、艺术特点,作者都了如指掌,所以文字灵动丰赡,并且有属于自己的思考:“程先生是乾旦,且身材高大,如何能如李碧华所言:‘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个中关窍,便在‘情境’之中,是以虽非莺莺小姐,亦能为闺房之秀;虽无草满花盈,胜似万紫千红。”而谈及美食,作者并不仅仅以美食的色香味来诱惑读者,作者更注重的是美食背后的文化,譬如餐桌上的长幼有序、天伦之乐,在中国的烹饪中发现中华文化的“于细谨微小处,亦有讲究无数”,所引用的《红楼
梦》和《论语》中的相关内容,亦堪称最佳经典。更重要的是,本文有相当清晰立体的层次感:开头两段是总说“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美食与京剧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错过的风景”;中间是分说京剧和美食;结尾两段是总结概括,从京剧和美食中提炼出中国人的性格,最后呼应扣题,结构缜密,非常完美!这不是单靠技巧可以达到的效果,而要靠广阔的阅读视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以及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积淀、敏锐的语感、丰富的词汇、结构的平衡感、诗意的情怀。真正的好文章,呈现的是作者的综合素养。
中华文化,绚丽如花
河南考生
驼铃声声,中欧班列,牵出由古至今的丝路传奇;粤鲁湘川,各色菜系,引出舌尖上的中华美食;创新共享,你我同行,萌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单车……有我中华,绚丽如花。
展望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一带一路正搭建共赢桥梁;俯瞰国内发展,创新文化蓬勃兴起,共享单车正在走进大众生活;立足文化基因,中华文化闯出国门,中华美食走遍世界各地,有我中华文化怎不绚丽如花?有我华夏,正向你款款走来,你可要读懂?
一带一路,正唱响中国国际新篇章。
“你从亘古来,予我丝路绸”一带一路建设,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中欧班列通车加速货物运输的直达时间;丝路音乐悄然扎根于你我心间,共唱丝路《茉莉花》已持续几年;国际丝路高峰论坛的召开,几百项贸易协议的签署……中国之声在世界上,越来越响亮。少年啊,这是你的中国,你的华夏,外国青年朋友,这是国际上的中国风采!
共享单车,正点亮国内创新指路灯。
有人评论:“创新共享是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法宝。”当前,摩拜等共享单车火爆全国各大城市。扫一扫便骑走,方便了市民出行,也为政府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提供了方便。这是中国人的创新智慧,这是中国的共享理念。深入人们心中的创新、共享理念已经点亮中国前行的指路灯。滴滴出行火了,摩拜单车火了,共享行业正在火热进行中,这是中国创新的缩影。外国青年朋友,这是中国国内的创新共享。
中华美食,正掀起中国文化的世界热。
余秋雨曾对一名大学生说:“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那么,中华美食,既有味蕾上的满足,又有精神文化的深厚底蕴,岂不美哉?《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全国轰动;八大菜系一凑齐,惊艳食客们的眼球,满足食客们的味蕾,更有历史上有名的东坡肉、桃花酿等,中华美食数不胜数,等你品尝。这是中华物质上的文明,更是中国文化上的丰盈与浓厚!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有我中华,傲立东方。美哉,我开放之中华,与世界融合接轨;壮哉,我共享之中华,正传唱创新华章;巍哉,我文化之中华,正传承千年风韵。外国青年,这是我的中华我的国,这是绚丽多彩的大中华!
熊芳芳评点:“一带一路,正唱响中国国际新篇章”,“共享单车,正点亮国内创新指路灯”,“中华美食,正掀起中国文化的世界热”,三个标志性的句子,梳理出清晰的层次,这是考生平时写作时就常用的一种套路或框架,安全,没什么风险,便于作者从结构上整体把握,不致有太大的偏差,往框架里面填充内容即可。不过,填充什么样的内容,决定文章品质的高下。这篇文章的信息量很大,言之有物,亦言之有情,作者的语言激情充沛,多用对偶和排比,有骈赋的古韵,特色鲜明,这是其过人之处。
巍巍中华 不灭骄傲
湖南考生
朋友,如果你不了解中国,请你手指东方,看看雄鸡展翅的英姿;如果你不了解中国,请你走一走它厚重的土地,看看它瑰丽的面容;如果你不了解中国,请怀着对这个伟大国度的敬畏,去触摸它澎湃的脉搏。中国啊中国,人们为何对你爱得如此深沉?请随我去领略那五千年的荣光与骄傲吧!
文明之光——一带一路
当张骞迈步于西域时,不知道他是否曾感叹过这里的荒凉。平沙无垠不见人,径万里兮渡沙漠!但是,他选择了出发,就选择了风雨兼程和义无反顾。怀着光大中华文明的夙愿,他相伴着驼铃和烈日,走向了未知的远方。有多少中华儿女埋骨他乡而默默无名!所幸的是,张骞成功了,尽管被大月氏处处为难,他还是成功地传递了和平与友善的种子,让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消除了隔阂。他不仅带来了葡萄和珠宝,更推动了共享与包容,让更多的人走了出去。所以你看见了甘英为罗马皇帝挂上丝绸,你看见了鸠摩罗什为传承大乘佛教跋涉万里,你更能看见当今中国共享单车兴起,看见习总书记倡导的包容合作共享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你不只是桥梁,也是博大的胸襟,让人看到追梦的赤子!
诗意栖居——美丽乡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穿过婆娑的树林,你能依稀看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胜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景,鞭策着炎黄子孙不断前进。心中有桃源,你便不必去望穿秋水地寻找,这与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是完美契合。村镇门口修葺一新的建筑,平坦宽阔的马路,和乡亲们共同致富而洋溢的笑脸,是时代无声变迁的写照。使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百姓安居乐业,臻于《礼记》中天下大治的境界。我真诚地发愿: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愿这美丽的精神家园永驻心间。这大概是国人不老的诗意与远方吧!
驰向远方——高铁速度
中国速度,震撼世界。从三十年改革开放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到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再到如今高铁速度,让人频繁刷屏。我们不得不感叹:厉害了,我的国!鸟瞰中国,你会为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而震惊,那是新生的希望在川流不息,那是中国力量,正在崛起!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美哉,我巍巍中华,与天不老;壮哉,我巍巍中华,与国无疆!世界东方屹立着巍巍中华,赤子心中,燃烧着不灭骄傲!
熊芳芳评点:三个颇具匠心的小标题,由古至今,动静相宜,有一种时光的流动感,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这样的结构同样是框架式的,易把握,安全系数高。作者援引了丰富的素材,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描绘出一幅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中国图景。不过,作者以第二人称直接抒情的语句比较多,譬如“中国啊中国,人们为何对你爱得如此深沉”“一带一路,你不只是桥梁,也是博大的胸襟,让人看到追梦的赤子”,结尾也是面对中华的直接抒情,所以文章读起来感觉更像是一首献给祖国的赞美诗,而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帮助他们读懂中国的色彩比较稀薄。开头几句尚可,但切忌写着写着就忘形了,忘记了这篇文章的读者对象是谁,忘记了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时刻想象你的面前就站着一位外国青年,你在跟他对话,向他介绍中国。这篇文章的结尾稍微改动一下,扣一下读者对象,就会有很大改观。
雅俗皆乐,幸福中国
湖南考生
唱念做打,生旦净末,“咿咿呀呀”中粉墨登场,她是中国的国粹——京剧。韵律十足,动感四射,她是大妈们的最爱——广场舞。
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站在一起,笑得灿烂:“不,我们都是中国!”
历经岁月洗礼,炮火纷飞,京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唱词到唱腔,从服饰到妆容,她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使人说起中国,便有个黑脸的包公开始“哇呀呀呀”。而作为舞坛新秀,广场舞的兴起只在近几年,但鲜明的节奏、简单的动作使她迅速在大妈中流行,掀起了一股广场舞热。但无论是高雅的京剧抑或是通俗的广场舞,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享受。那么对高雅还是通俗的纠结就可放到一边了。
偌大的广场,有空地,有戏台,台上是水袖青衣,台下是“动次打次”;台上人沉浸在戏中,或喜或嗔,或哀或愤,台下人陶醉在曲中,或进或退,或旋或蹲;有人品一杯香茗,跟着台上人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有人放下手中物什,跟着台下人旋转跳跃,舞步蹁跹。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每个人脸上都呈现笑意时,又有什么高下之分呢?
如今的中国,有沉迷京剧的票友,也有喜爱跳舞的大妈,他们的审美情趣截然不同,但没必要争吵、没必要纠结,各人有各人的路。地广物博的中国不敢故作清高,也不撒泼打滚,他推出京剧、广场舞两个姑娘,“谁喜欢跟谁玩儿就跟谁玩儿吧!”于是,他笑了,她笑了,大家都笑了。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多元的文化也呈现新的面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其文化更是纷杂。古老的文化艺术与新兴的娱乐活动仿佛势不两立,但中国以其融会贯通的包容心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是中国这个涣涣大国不同的面貌罢了。
当京剧遇上广场舞,大雅遇上大俗,没有争论嘲笑,只有理解友好,雅俗共赏,雅俗皆乐,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快乐,进而整个中国都幸福。
水袖舞青衣,鼓点动腰肢。雅俗共欢乐,幸福满中国。
熊芳芳评点:将京剧和广场舞这两个对立而相关的关键词联系起来,描绘了一个雅俗皆乐的幸福中国,一个古今融合的博雅中国,中国的包容与多元,丰富与灵动,被作者描绘得妙趣横生。作者语言诙谐机智,鲜活生动,且不乏哲理的闪光:“古老的文化艺术与新兴的娱乐活动仿佛势不两立,但中国以其融会贯通的包容心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是中国这个涣涣大国不同的面貌罢了。”“当京剧遇上广场舞,大雅遇上大俗,没有争论嘲笑,只有理解友好,雅俗共赏,雅俗皆乐,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快乐,进而整个中国都幸福。”本文读来轻松,也能给予读者启迪。其实,最切合“外国青年”这一读者对象的特征的,应该是这一篇。因为它不晦涩,不做作,不夸张,不故弄玄虚,不自我感觉良好,也不妄自菲薄,很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