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86

第86章 诸葛亮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字孔明。207年,与刘备说《隆中对》,为备定据荆、益二州,联吴抗曹之策。成为刘备主要助手。刘备称帝,封丞相。刘备死,辅后主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曾多次北伐曹魏,后病死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毛泽东很敬仰诸葛亮,诸葛亮是他谈得较多的一位历史人物。早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他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并借用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为同学悼词,抒发对诸葛亮的萦念。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后而已”。自己也表示:我也要鞠躬尽瘁,死后而已呢!“鞠躬尽瘁,死后而已”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名言。毛泽东熟诵两个《出师表》,虽然他认为《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手笔,但仍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因而在1939年1月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的发刊词里,还引用了“从前人说,读诸葛《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第140页)

诸葛亮在封建社会被奉为名臣的代表,毛泽东说:封建时代写诸葛亮就没有缺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确有很多值得为后人借鉴处,对此,毛泽东也给予了最大肯定。1950年4月,他在北京中南海对董其武将军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我们国家搞好。你看过《三国演义》吧?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毛泽东十分赞赏诸葛亮制定的和戎方法,即民族政策,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毛泽东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注文空白处,划了很多圈子,这条注文记载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彝族领袖孟获,以及在平定南中后大力安排、任用地方豪强为官吏的事迹。他说:“这是诸葛亮的高明处。”(芦荻《毛泽东谈二十四史》,《光明日报》1993年12月20日)

毛泽东非常注视“七擒七纵”,把它视为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方法。1935年5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到安顺场,当得知总参谋长刘伯承已妥善处理了和彝族首领结盟事,很高兴地询问: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呢!1949年,当习仲勋妥善争取青海省昂拉部落第二十代千户项谦归顺成功时,对习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他为民族团结取得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1953年8月,当西南军区李达参谋长汇报贵州擒获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案事时说:这个女匪首,下面要求杀。但毛泽东说:不能杀。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女匪首,又是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又说: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1956年4月,又在与天宝(桑吉悦希)、瓦扎木基谈及有些民族地区出现有被俘的叛乱分子,放回后又叛乱的问题时,他即告诫说:诸葛亮就是七擒七纵,我们共产党为什么不可以八擒八纵呢?据当时是凉山彝族代表瓦扎木基回忆,当他向毛泽东汇报凉山人民要求废除奴隶制度,实行民主改革时,“毛泽东从三国时诸葛亮说起,引经据典,教育我们要有气魄,有胆略,搞好彝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毛泽东还经常向干部和群众说诸葛亮的故事,启发、教育他们重视学习文化和历史。1958年秋,毛泽东在河南郑州接见南阳县委的一位书记,问道:你们南阳,旧称宛城,是个古老的市镇,藏龙卧虎的地方哩!南阳有个卧龙冈,据说诸葛亮曾在那儿隐居过。诸葛亮,能人呵!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哪里人呀?你知道吗?他等了片刻不见回答,便自己说:诸葛亮是山东琅琊阳都人。阳都,就是现在的沂水县。毛泽东接着又问了南阳农民生活,在分手时说:我给你留下两句临别赠言:第一学一点历史知识;第二要关心人民生活。

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智慧的象征。毛泽东肯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学院院长孔从周谈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时,又谈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说:我们祖先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刀矛之类属于进攻性武器,弓箭是戈矛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他征孟荻时使用了这个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按,诸葛亮的弩机,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他的连弩法,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也就是古代小说所称的“连珠箭”。1964年,四川郫县曾出土的蜀汉景耀四年(161年)制作的铜弩机,即是诸葛亮改进后的连弩。毛泽东还常以诸葛亮作为智慧力量的象征激励干部和战士。在红军时代,他就多次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要我们有诚心,有耐心,就能把湘粤赣边建成千个万个“诸葛亮”。动员起来,参加我们的斗争,那我们干出来的事业就一定比当年的诸葛亮不知要伟大多少倍。

当然,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全美全能。1959年7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上就说: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不可能如同孔明那样,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毛泽东还说: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他在读宋苏洵《权书·项籍》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历来史家皆誉颂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路,毛泽东却别树一帜,言之成理,堪称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