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毛泽东和“三国”
1864000000038

第38章 1958年(1)

建国以后,大约从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到外地去,总要带上一大批他爱看的或者是他常读的图书,《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史记》等二十四史大字线装本是必带的书籍。[111]

[111]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党史文汇》1994年第8期。

3月4日,毛泽东首次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亲自选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

3月20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选编了《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和《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其中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印发到会人员。其中涉及三国史事的,唐五代时人写的诗词有:杜甫的《蜀相》、《登楼》、《咏怀古迹》;李商隐的《武侯庙古柏》、《筹笔驿》;罗隐的《筹笔驿》。明朝人写的有:李延兴的《读贾谊王粲传》,杨慎的《武侯庙》,吴骐的《汉昭烈》,陈恭尹的《邺中》、《蜀中》。[112]

[112]《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和《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其中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版。

3月7日,毛泽东来到成都的武侯祠,先到碑亭详察了石碑,随后观看了二门和刘备殿的楹联。他对陪同的负责同志说:“你们走在前面,你们年轻,应该多看些。”武侯祠内楹联随处可见,以诸葛亮殿前清末赵藩所题最负盛名: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是赵藩游武侯祠时借诸葛亮治蜀针砭时弊。此联独特新奇,不落窠臼,提出了“攻心”、“审势”两个颇有见解的问题,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毛泽东非常认真地看了此联,反复呤诵。直到晚年,他还提议让四川负责同志好好研读此联。

当时,毛泽东要求把武侯祠的三十余副对联全部收集起来,因为武侯祠对联大都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总结,可为后世之鉴。[113]

[113]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31—132页,知识出版社1993年1月版;又见1983年12月25日《深圳特区报》。

[附注]赵藩,清末代理四川盐茶道,这首作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的楹联,原本用意是规劝四川总督岑春煊从诸葛亮治蜀吸取教益。

3月28日,毛泽东在四川重庆乘江峡轮沿长江东下,在经西陵峡时,有一位干部指着江南岸远处一座高耸云霄的褐色山峰对毛泽东说:“那就是西陵峡中最有名的黄牛岩。”毛泽东顺着他的方向望了一阵,似乎看出了点眉目,就指着顶峰石壁上的那幅“黑人牵黄牛”的天然彩画说:“那就是诸葛亮在《黄牛庙记》中所说的帮助大禹开江治水的黄牛吧?”“是的”,一位工程师说:“黄牛岩下的黄陵庙就是诸葛亮为纪念黄牛重修的。”毛泽东笑道:“好嘛,诸葛亮在这里修庙,我们就在这里修坝。”[114]

[114]林一山、杨马林:《功盖大禹》,第172—17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附注]黄牛庙记,诸葛亮《黄陵庙记》:“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御,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帅,趋蜀道,履黄牛,因覩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于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顺遵其道,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仆纵步环览,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峦如画,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现焉,鬓发须眉,冠裳宛然,如彩画者,前竖一旌旗,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古传所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此文不见于陈寿所上诸葛亮集目录和裴注所引诸书。又南宋范成大称,“黄牛峡上有洛川庙,黄牛之神也,亦云助禹所疏川者。庙在大峰峻壁之上,有黄迹如牛,一黑迹如人牵之,云此其神也。”

5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话说:“周瑜、孔明都是年轻人,孔明二十七岁当军师。程普是老将,他不行。孙吴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胜仗。有个黄盖,是我的老乡,湖南零陵人,他在这个战役中立了功,我们老乡也不胜光荣之至。”[115]

[115]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

[附注]黄盖(?—215)东汉末年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初随孙坚,后又在孙策、孙权帐下为将。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建议用火攻,并以诈降计,乘机纵火,大破曹军。

6月7日下午3时,陈毅率黄镇和另外几位回国的大使一同来到中南海游泳池。池水和天空一样蓝。毛泽东出水后披上浴衣,向池边的藤椅走去,他招呼大使们入座,递一支烟给陈毅,陈毅摆摆手:“我戒了。”毛泽东笑着把烟放在嘴上,说:“还是你有决心,我戒不了。”毛泽东伸手划开眼前淡薄的烟雾,十分沉着地望着变成许多不规律的烟雾在慢慢挥发,随便谈起来。在说到外交上也要破除迷信时,毛泽东便开始了他擅长的“古为今用”:“人太稳了不好,野一点好。子路是个野人,孔夫子离不开他。因为他有‘打手’作用,孔子自从得了子路,就比较平静了些,当然不是压服的办法。”毛泽东兴致极高,揿灭了一支烟,又点上一支。他对多少有点吃惊的外交官们继续发挥自己的思想:“三国时关张开始因孔明年轻不服气,刘劝说也不行,没封他官,因封大封小都不好,后派孔明到东吴办了一件大事,回来后才封为军师。东吴程普是老将,但叫周瑜挂帅,打了赤壁之战的大胜利。”“自古以来多是年轻的代替老的。”毛泽东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116]

[116]尹家民:《将军不辱使命》,第153页。

[附注]子路,即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主要门生之一。为人刚直、鲁莽,有勇力。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公败于赤壁,引军还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担任的所谓“军师”,乃《三国演义》所称,不见于史传。

7月1日,毛泽东写成七律二首《送瘟神》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117]

[117]《毛泽东诗词选》,第91—92页。

8月5日,毛泽东在河北安国淤村乡,听乡党委书记郭建汇报农业社的组织情况,听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汇报安国农业社大小变化过程的情况。听罢,毛泽东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又转过头问郭建:“你看过三国没有?《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便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18]

[118]萧心力:《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第17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

9月13日,毛泽东在湖北视察武钢,他满怀兴致地看着厂区总平面图,听取汇报。毛泽东听得很认真,不时插话,首先关切地问:“什么时候可以出铁呀?”当听到三点半钟左右可以出铁的回答后,毛泽东进步关心地问:“是不是有把握呢?”当听说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但也可能有预计不到的万一时,毛泽东笑了笑说:“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而言之,我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119]

[119]同上,第212—213页。

毛泽东在由黄石港坐船到安庆时,问曾希圣:“安庆对岸是什么地方?”曾答:“是东流、贵池。”毛泽东于是由贵池谈到和韩信、彭越同时的大将黥布在贵池打仗的故事,谈到黥布到洛阳去见汉高祖刘邦,谈到朱洪武,谈到曹操,谈到诸葛亮,谈到包拯。

在另一次谈话中,又由《三国演义》谈到《三国志》,谈到陈寿,谈到刘备、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由陆逊谈到他的儿子陆抗、孙子陆机、陆云。

有时从历史谈到形势,如谈曹、刘、孙,就大谈赤壁之战;谈刘备入川时的情况,是干部少而弱,南方干部多,北方干部太少,谈到了对曹操、刘备的评价。

有时从历史谈到文学,谈到陆逊时就谈到陆机、陆云。陆机、陆云都是晋代文学家,陆机的《文赋》是很有名的,具有原始唯物的观点,可惜冗长了些。

更多的时候是从历史谈到人物和地理,如说曹操并不姓曹,关羽并不姓关,吕蒙是行伍出身,诸葛亮是湖北南阳人,原籍是山东人等。[120]

[120]余湛邦:《张治中与中国共产党》,第17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附注]韩信(?—前196),西汉初期,刘邦的主要将领;彭越(?—前196),秦末起事,后附和刘邦攻打项羽,在项羽后方战斗。

黥布,即英布(?—前195),出身刑徒,因脸上被刺字而得名。始为项羽将,后附和刘邦,在淮南对项羽作战。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晋太康十年(公元290年),集合三国的宫私著作,撰《三国志》六十五卷,以纪传体例分记魏、蜀、吴三国史事。因文笔简练,叙事明了,被时人誉为良史之材。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谋士。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他就曹操南侵,力主联合刘备抗曹,辅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湖北蒲圻西北);周瑜死,代领其兵,并力劝孙权借南郡(荆州)与刘备。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将领。勇而有谋,后代鲁肃领兵,袭取荆州。不久病死。吕蒙少年就投军,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了将军后,努力学习兵法和历史书,他常能提出很好的看法,由此人们称他是“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陆逊(183—245)字伯言,吴国名将。曾与吕蒙合计取荆州(江陵),后代昌蒙为将。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出任大都督,率吴军在彝陵用火攻大败蜀军。

陆抗(226—274),东吴后期将领,陆逊之子,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

陆机(261—303),陆抗第四子;陆云(?—03),陆抗第五子。陆抗死,陆机、陆云与兄陆晏等分领父兵;吴亡,隐居,后至洛阳做官。他俩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9月下旬,毛泽东由南京赴上海火车途中,同行的有民主人士张治中和当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在火车上,毛泽东在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张治中和罗瑞卿进去了。闲谈中,毛泽东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吕蒙传》。”[121]

[121]余湛邦:《张治中将军随同毛主席巡视大江南北的日子》,《团结报》1983年12月12日。

据张治中回忆:在去杭州的火车上,我和罗部长到主席的车厢去,主席手上拿着一本《三国志》在看。主席说:“《三国志》不错,看起来很有意思。”我想起在武汉某次晚会听到的相声《歪批三国》,就从这里打开了话匣子。[122]

[122]萧心力:《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第43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

毛泽东还向罗瑞卿推荐读《吕蒙传》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要求。”回京后,罗瑞卿仔细阅读了《吕蒙传》,并请人将它译成白话文,印发公安部门各级干部学习,用此激励大家学习文化的热情。[123]

[123]张贻玖:《毛泽东读史》,第154页。

后来,罗瑞卿说,他当公安部长的时候,主席曾经要他看《吕蒙传》,勉励他和公安战线的广大干部刻苦读书。[124]

[124]《解放军报》1978年8月15日。

周世钊当选为湖南省副省长,致函毛泽东陈述心理。10月25日,毛泽东复函周世钊。信中说:“我认为聪明、老实二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这点似乎同你谈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气,看来比过去大有增加。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我又讲了这一大篇,无非加一点油,添一点醋而已。[125]

[125]《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8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附注]士别三日,见《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拊(吕)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和部分地方领导人参加的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毛泽东在会议期间说:“三国时候,汉中有个张鲁,曹操把他灭了。他也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人,在饭铺里头吃饭、吃肉都不要钱,尽肚子吃,这不是吃饭不要钱吗?他不是在整个社会上都搞,而是在饭铺里头搞。他搞了三十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那是有种社会主义作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了。”[126]

[126]萧延中:《毛泽东晚年政治伦理观述描》,载《晚年毛泽东》第26页,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附注]张鲁(?—216),东汉末天师道(五斗米道)领袖。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汉末占据汉中(东川),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三原,然后乃行刑。”被东汉政府任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汉中,降;封阆中侯、镇南将军。

毛泽东在会上又说:“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127]

[127]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第184页。

[附注]殷纣王,商朝末代国君。按传统说法,他是沉湎于酒色,残害忠良的帝王模式。

11月,毛泽东到河南新乡地区视察,在安阳接见了新乡地县级负责干部。他在和安阳县委书记陈春雨握手时,面带微笑地说:“啊,你是安阳的,安阳是曹操起家的地方啊。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毛泽东在与温县县委书记李树林谈话时说:“温县是司马懿的故乡。他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128]

[128]《伟大领袖谈地名人名》,《中州今古》199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