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毛泽东和“三国”
1864000000039

第39章 1958年(2)

据陶鲁笳(当时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回忆:11月20日上午,毛泽东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王任重和我四个人到他在武汉东湖畔的住所开座谈会。原来我们都认为主席要座谈的是预定在明天,即11月21日开始的中央工作会议和相继召开六中全会的问题。谁也没有料到,当主席和蔼可亲地招呼我们在客厅坐定之后,一开头他却说:“今天找你们来谈谈陈寿的《三国志》。”他习惯地拿起一根烟,一折两截,把一截放在桌上,一截插进烟嘴,点燃后轻轻吸一口,然后问大家,“你们都看过这部书吗?”柯庆施首先回答:“看过,还看过《三国演义》呢。”毛泽东侧身坐在坐椅上向我们环顾了一下说道:“不过,《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二者不可等同视之。若说生动形象,当然要推演义;若论真实性,就是说更接近历史真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不如陈寿的《三国志》罗!”毛泽东还特意说:“比如,旧戏里诸葛亮是须生,而周瑜是小生,显然诸葛亮比周瑜年纪大。这可能是来源于演义。而在《三国志》上记载周瑜死时三十七岁,那时诸葛亮才三十岁,即比周瑜小七岁。”这时李井泉插话说:“书中那么多人物、事件,看过就忘了,不如主席记得那么清楚。”毛泽东说:“为什么记不清楚呢?要想记得清楚,看书就得讲究方法。读书的方法无非两条,第一条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看书中的人物、事件;第二条要学会当评论员。”《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虽然是两部不同类别和不同文体的著作,但从内容上来说,这两部著作具有密切的联系。

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也很爱读《三国志》。在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中,这两部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书,他实际上把它当作一部书了。[129]

[129]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党史文汇》1994年第8期。

毛泽东在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很注重考虑作者创作和作品形成的社会背景,并且把这一社会背景与作品的主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就拿对曹操这个人物评价来说,作者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汉贼”、“奸雄”,这正是作者“扬刘抑曹、蜀汉正统”的皇权正统思想的体现。但毛泽东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有他自己的看法。11月20日,在武汉东湖畔的住所召开的座谈会上,在谈到曹操时,毛泽东说:你们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注意了没有,这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座中有的同志说,一个是贬,一个是褒。毛泽东说,是的。《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他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130]

[130]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第144—145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党史文汇》1994年第8期。

[附注]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陈寿所评:“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11月,毛泽东在湖北武昌和吴冷西、田家英就实事求是,反虚夸讲话。他说:“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古已有之。赤壁之战,曹营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安徽有个口号,说:‘端起巢湖当水瓢,哪里缺水哪里浇’,那是做诗,搞水利工程不能那样浪漫主义。[131]

[131]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09页,新华出版社1995年2月版。

[附注]曹营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引《江表传》载曹操与孙权信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但据周瑜估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刘)表众,亦极七八万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引《江表传》)

12月7日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为《张鲁传》写了段批语并且印成了铅印件。现录如下:

这里(指《张鲁传》)所说的群众性医疗运动,有点像我们人民公社免费医疗的味道,不过那时是神道的,也好,那时只好用神道。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大约有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了。贫农、下中农的生产、消费和人们的心情还是大体相同的,都是一穷二白,不同的是生产力于今进步许多了。解放以后,人们掌握了自已这块天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但一穷二自古今是接近的。所以这个《张鲁传》值得一看。张鲁的祖父创教人张陵,一名张道陵,就是江西龙虎山反动透顶的那个张天师的祖宗,《水浒传》第一回描写了龙虎山的场面。三国时代的道教是遍于全国的、群众运动的。在北方有天公将军张角三兄弟最为广大的革命的群众运动,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苍天,汉朝统治阶级。黄天,农民阶级。于吉在东吴也有极大的群众运动,是那时道教的一派。张道陵、张鲁是梁、益派。史称这派与北方派的路线基本相同。其后,历代都有大小规模不同的众多的农民革命斗争,其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根本不相同。但有相同的一点,就是极端贫苦农民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在一方面,带有资产阶级急进民主派的性质。另一方面,则带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表现在互助关系上。第三方面,带有封建性质,表现在小农的私有制、上层建筑的封建制——从天公将军张角到天王洪秀全。宋朝的摩尼教,杨么、钟相,元末的明教、红军,明朝的徐鸿儒、唐赛儿、李自成,清朝的白莲教、拜上帝教(太平天国)、义和团,其最著者。我对我国历史没有研究,只有一些零星感触。对上述性质的分析,可能有错误。但带有不自觉的原始社会主义色彩这一点是就贫苦的群众来说,而不是就他们的领袖们(张角、张鲁、黄巢、方腊、刘福通、韩林儿、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等)来说,则是可以确定的。现在的人民公社运动,是有我国的历史来源的。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来得及将农民中的上层和中层造成资本主义化,但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联盟,却在几十年中将大多数农民造成了一支半无产阶级的革命军,就是说,替无产阶级造成了一支最伟大最可靠最坚决的同盟军。[132]

[132]《毛泽东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42—148页。

[附注]张陵(34—156),即张道陵,东汉沛国丰县人(今江苏丰县)。曾在西川鹄鸣山造作道书,创立道派,为原始道教定型。因参加者须出五斗米,所以被称为五斗米道。后世道教尊他为“天师”,子孙世代相替,居江西龙虎山,称“张天师”。

张角(?—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创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及全国州郡。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率众起义,自称“天公将军”。部众都头缠黄巾,由此称。黄巾军”。不久病死,所部主力黄巾也失败,但余部仍坚持斗争了二十年。

于吉(?—200),东汉末期方士。琅邪(今山东胶南)人。相传著有《太平青领道》。以符水为民间治病,有很多信徒。后为孙策所杀。

洪秀全(1814—1864),近代中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广东花县人。在广西组织拜上帝会。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率众起义,称天王,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农民理想国方案。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病死。

摩尼教,系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它以光明和黑暗象征善与恶的本原。公元七世纪末传入中国。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的浙江方腊起义,即信奉摩尼教,提倡“是法平等,无有上下”。

一钟相、杨么,钟相(?—1130),南宋初湖南洞庭湖农民起义领袖,以秘密宗教宣传组织群众达二十余年,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有众十余万人,后失败。杨么(?—1135),即杨太,继承钟相基业在洞庭湖起义,人数多达几十万,后为岳飞击败,他也被俘杀害。

明教,由摩尼教嬗化的宗教,崇拜日月,认为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元末明教多次组织农民起义。

红军,此指元末红军,也称“红巾”。公元14世纪,韩山童(?—1351)、刘福通(?—1363)等组织白莲教发动起义,以红巾为号,称红军。因信奉白莲教,又名“香军”。韩山童被捕杀害后,刘福通等拥立其子韩林儿为小明王。

徐鸿儒(?—1622),明末白莲教领袖,利用闻香教(自莲教支系)秘密活动二十年,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在山东西北武装反清。

唐赛儿,明初山东白莲教领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山东益都等地武装反清。失败后不知所终。

清朝的白莲教,白莲教宗旨崇尚光明,它源起自北宋末的摩尼教,后又渗合佛教、明教等部分内容。清嘉庆元年至十年(1796—1805),白莲教在四川、湖北和陕西等省发动大起义,主要首领有王聪儿、姚之富。嘉庆十八至十九年(1813——1814),又有天理教(自莲教支系)林清、李文成在北京、河北、河南和山东的起义。

12月10日,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又为《张鲁传》另写批语,全文如下:我国从汉末到今一千多年,情况如天地悬隔。但是从某几点看起来,例如,贫农、下中农的一穷二白,还有某些相似。汉末北方的黄巾运动,规模极大,称为太平道。在南方,有于吉领导的群众运动,也是道教。在西方(以汉中为中心的陕南川北区域),有五斗米道。史称,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大都相似”,是一条路线的运动。又称张鲁等行五斗米道,“民夷便乐”,可见大受群众欢迎。张陵(一称张道陵,其流风余裔经千年转化为江西龙虎山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极端反人民的张天师道。《水浒传》第一回有洪太尉误走魔鬼戏极神气的描写,一看使人神往,同志们看过了吧?)、张衡、张鲁祖孙三世行五斗米道。其法,信教者出五斗米,以神道治病;置义舍(大路上的公共宿舍);吃饭不要钱(目的似乎是招徕关中区域的流民);修治道路(以犯轻微错误的人修路),“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以说服为主要方法),“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近乎政社合一,劳武结合,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这几条,就是五斗米道的经济、政治纲领。中国从秦末陈涉大泽乡(徐州附近)群众暴动起,到清末义和拳运动止,二千年中,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133]

[133]同上,第148—151页,又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629—6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