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毛泽东和“三国”
1864000000041

第41章 1959年

翦伯赞继郭沫若(郭于1月25日在《光明日报》率先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提出重新评价曹操的问题)之后,于2月1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认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杰出人物,“应该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复名誉。”毛泽东读过翦伯赞文章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他还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朱熹以蜀为正统。明朝时,北部民族经常为患,所以罗贯中也以蜀为正统。[154]

[154]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载《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58页。

4月23日,毛泽东阅读本日《北京晚报》连载的吴组缃《关于<三国演义>》(三),在旁作批示:“请秘书代为查找该文的第(一)、(二)两节,想看看。”[155]

[155]《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第1期。

仲夏,毛泽东视察途经浙江,下榻刘庄。他像往常一样,每日办公到次日凌晨,上午睡一会儿觉,下午起床后散步、读书、读英语、阅批文件。一天,毛泽东读完英语后,和林克进行三国时期著名人物郭嘉的谈话。当时,毛泽东正在读《后汉书》、《曹操传》、《郭嘉传》。谈话时,毛泽东要林克研究历史。他介绍说:“《后汉书》、《曹操传》、《郭嘉传》等史书,值得读一读。”并当即送给林克一本范晔的《后汉书》。讲到郭嘉时,他说:“曹操有个参谋叫郭嘉,是个河,南人,初投袁绍,他批评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所以有谋还要善断。”毛泽东扬了扬手,又说道:“后来荀彧把郭嘉推荐给曹操,郭嘉足智多谋,协助曹操南征北战,擒吕布,破袁绍,北伐乌桓,平定天下,深得曹操器重。”毛泽东一边抽烟,一边继续与林克交谈。毛泽东引用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话,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接着又引用曹操批评袁绍的话说:“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156]

[156]李林达:《情满西湖》第155—15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4月,党中央召开上海会议之前,为了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毛泽东向全党连续发了四封《党内通信》,反对浮夸风等“左”的倾向;上海会议上,他引导大家着重议论了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等问题。毛泽东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最初在袁绍部下,但他认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后经荀彧推荐,他成为曹操的重要谋臣,追随左右,运筹帷幄,协助曹操南征北战,擒吕布,破袁绍,北伐乌桓,功绩卓著。郭嘉中年夭折,曹操非常惋惜,称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毛泽东介绍大家看《郭嘉传》,意思是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他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他还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我们的工作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这在今天也仍然可以给我们以启示。[157]

[157]薄一波:《崇拜和怀念—回忆毛泽东同志》,载《领袖·元帅·战友》,中共中央出版社1992年5月第二版。

据陶鲁笳回忆: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上海会议,据我了解毛主席一直在精读陈寿的《三国志》,并针对当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讲《三国志》中的许多人物,讲的最多的是曹操的郭嘉。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毛主席说此人足智多谋,协助曹操南征北伐,策谋帷幄,出了许多好主意,值得我们学习。[158]

[158]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第13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附注]《郭嘉传》见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郭嘉(170—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以多谋善断著名。官渡战前,他正确分析了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并提出东取吕布,然后北击袁绍的战略。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随曹操北征乌桓,中途病死。

6月,毛泽东和吴冷西谈话,就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曹操批评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没有头脑。还批评袁绍有其他缺点,兵多而分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地虽广,粮虽多,完全可为我所用。”[159]

[159]《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15—216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附注]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见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全句是:“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6月25日,毛泽东回韶山和家乡人谈话,他就1958年的有些事,再次说道:“否则的话,人们就会像蒋干一样抱怨:‘曹营之事,难办得很哪!’”[160]

[160]李湘文:《毛泽东家世》,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版。

7月11日晚,毛泽东在住处与周小舟、周惠、李锐谈话。毛泽东说:“五八年有些事,我有责任。提倡敢想敢干,‘八大’二次会议达到高峰。其中也有些是胡思乱想,唯心主义。因此,不能全怪下面和各个部门。”毛泽东说这话的时候,表情是诚恳的。“否则的话,人们就会像蒋干一样抱怨:曹营之事,难办得很哪!”在座几位,哄堂大笑:主席,你说得太对了。下面有苦难言,而由您一语道破,太有意思了。

在谈话中,秀才们呼吁陈云出来主管经济。

早在50年代初,毛泽东对薄一波说,“在延安的时候,还没有发现陈云同志有‘理财治国’的才能。”在上海会议上,毛泽东又说:“有时真理在一个人手里。”意思是指大跃进以来人们头脑普遍发热的情况下,陈云是比较冷静的。

今天,毛泽东又赞扬了陈云,并讲了曹操败于赤壁,思念郭嘉的故事。毛泽东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你‘欲与共济天下大难!’”毛泽东随即吐出一口烟,专心思索片刻,叹道:“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161]

[161]彭程、王芳:《庐山·1959》,第52—55页。

[附注]曹操败于赤壁,思念郭嘉,见《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一《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也采用此话。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写道:记得有一次我在毛泽东那里谈完工作后,说到陈云主持中财委的工作很得力,凡看准了的事很有勇气去干的,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就是他力主要做的,结果很快成功了。毛泽东听后说,陈云有这样的能力,我在延安时期还没有看得出来,可称之为能。接着,他顺手在纸上写下了一个“能”字。毛泽东善于用典故抒发思想和情感。在这里,他是借用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叙述刘备夸奖向宠的用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来赞扬陈云的理财之能。[162]

[16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第8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7月17日一毛泽东在庐山找周小舟、一周惠、胡乔木、田家英和李锐谈话,在谈到粮食问题和计委工作时,毛泽东又谈到袁绍之多端寡要,好谋无决,不会用将。《曹操传》、《郭嘉传》中对此都有反映。[163]

[163]李锐:《庐山会议实录》,第7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7月23日,毛泽东在庐山就人民公社等说,你说我不放大炮吗?我也放了三个: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炼钢铁,一个总路线。彭德怀同志讲的,张飞粗中有细,他说他粗中无细。我说我也是张飞,粗中有点细。我讲公社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要有个过程。当然那个过程,现在看起来,可能过于短了一点,我讲大体两个五年计划。[164]

[164]李锐:《庐山会议实录》,第138页。

8月1日,毛泽东在常委会上就政治挂帅和军委工作批评彭德怀说,“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参加中央的会,等于没参加。周瑜是政治家,程普开始不顺从,他是老将军,同当右军都督。你为何不能容纳这些元帅,无非乱中求治,没有周瑜那种气概,年龄比周瑜大,经验也多。其他元帅经验不见得比你多,也没有程普那么老。元帅团结在自己周围,疙瘩解开。”[165]

[165]李锐:《庐山会议实录》,第199页。

8月1日,在庐山会议小组会上遭到批判的周小舟,收到毛泽东的一封信和他派人送来的一本书——丘迟所著《与陈伯之书》。信中说:“此书当作古典文学作品,可以一阅。”还引用书中。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的话,并特别说明“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刺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这两个故事,“可作注解。”[166]

[166]李约翰、镡德山、王春明:《和省委书记们》,第184—18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3月版。

[附注]丘迟(464—508),南朝梁文学家。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随临川王萧宏北伐。时陈伯之已降北魏,率魏军来拒。他以书信劝谕,感情真挚,说理透彻,陈读后即返回国。它就是《与陈伯之书》,后世视为骈文范式,传诵甚广。

朱鲔,东汉初期人。原与刘縯,刘秀兄弟起事反对王莽,后投靠刘玄(更始帝),并参与杀害刘縯,且在洛阳坚拒刘秀进军。刘秀却不嫌旧恨,在招降后仍拜官封侯,最后善终。此处“汉王”,即指光武帝刘秀。

张绣(?—207),东汉末人。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济死后代领其部。曹操南征,降。因曹操纳张济妻,逐偷袭曹营,杀死曹操长子和侄子。官渡战前,他又降曹。受到重用,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病死。此处“魏君”,即指曹操。

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他说,“我劝这些省委书记,你们不要怕告土状。秦始皇不是被骂了二千年嘛,现在又恢复名誉,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纣王被骂了三千年了。好的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167]

[167]李锐:《庐山会议实录》,第297页。

9月,邵华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毛泽东与他谈文学,谈历史比较多。有一次,毛泽东问邵华喜欢曹操父子二人谁的诗,邵华说她喜欢曹植的诗,毛泽东则说他喜欢曹操的诗。他认为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他喜欢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篇章,还把其中一些词句写出来,加以解释。[168]

[168]邹爱国:《毛泽东的后人们》,载《中南海内外》第248—250页,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