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济学经典名言的智慧(超值金版)
1911100000031

第31章 易于向上而难于向下

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经济学家杜森贝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司马光

名言解读

英国经济学家杜森贝提出了著名的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

棘轮效应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最初就是对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研究的一个结果;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生产指标总是只上不下,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广义的“棘轮效应”,就是经济活动中某种行为惯性趋势的不可逆性。

凯恩斯认为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会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而杜森贝则强调: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并非是一种理性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的生理与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以及个人经历的结果等。尤其是个人收入在最高峰时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其对消费习惯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暧”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便会想方设法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即消费“指标”一旦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在给儿子司马康的家书(《训俭示康》)中写道:“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其实就是棘轮效应。

消费者这种不可逆的消费行为,在经济衰退、萧条和复苏时期有着巨大的能效,甚至能使经济重新达到繁荣。然而,在经济处于“过热”的形势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看。2005年2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有3.9%的涨幅,钢铁与石油的高价无不使我国各界关于通货膨胀的争论再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旅游市场进入旺季太早,价格持续走高,虽然会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另一方面更加重了我国物价指数不断攀高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蒙受损失的只能是普通百姓。一方面,这促使了我国物价上涨得更快,通货膨胀的压力更大;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物价上涨之后,其实际收入无疑减少了,而由于“棘轮效应”作祟,消费者此时并不会降低自己的消费支出。

在经济衰退时,尽管收入水平出现了较大的下降,但消费中普遍存在的这种棘轮效应,却会使得当期消费仅以较小的幅度下降,使繁荣时期所形成的消费增量不会完全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总需求的减少,降低经济衰退的程度。

棘轮效应在经济衰退、萧条和复苏时期都会发生作用,直到经济再次达到繁荣,并超过前一次繁荣程度时,这种作用才会消失。可见,棘轮效应起到了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棘轮效应”一词也用来描述其他类似的现象,如制度惯性、激励反作用等情况。

故事佐证

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在这位精明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

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

仅仅5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商纣王恣意骄奢,很快就断送了商汤绵延500多年的江山。

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运用的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的棘轮效应。

目前,很多知名人士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警惕,除了让子女体会自己的艰辛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棘轮效应的存在。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比尔·盖茨曾连续十多年位居全球富豪排行榜之首。然而,他却要将自己的巨额遗产返还于社会,用在慈善事业上,只留给自己的三个孩子并不多的钱。在盖茨看来,对于刚刚开始起跑的子女而言,拥有太多不劳而获的财富并不是什么好事。他认为子女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他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潜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