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长裙子短袜子还有一顶蓝帽子
19280600000002

第2章 我们能不能活得和孩子一个样

文/小山

初夏回北方老家乡下,在河边碰上两个从镇上来郊游的孩子。看到河流的那一刻,孩子们大呼小叫,顺着河岸一路奔跑,他们的家长却没能准许他们脱鞋下水。我在河里随意走动拍照的情形,让他们羡慕极了,看我的眼神仿佛在像看月亮上的人……其实河水很浅,比我童年课本中《小马过河》里的那条河流更浅。

儿童和大自然相依的天性,是极其生动的。他们生来就有依附自然的本能:和昆虫亲密无间,用心地观察飞鸟,在草地上对蒲公英的小花朵和随风飘走的伞状果实产生好奇,即便突然而至的一场大雨或一阵旋风也会给他们带来欢乐。他们的眸子是清亮的,像晨露似的不染尘埃,睫毛像鸽子的羽毛,他们的嘴唇像花蕾的花瓣。一个没有儿童的世界,即使星光灿烂,星星也显得衰老。有了孩子嬉闹,巨人的花园才不会荒芜,春天才一次次地来临。可以说,孩子是大自然最为灵动的那部分。

保持孩子们那样的真性情,如今是一个哲学般深奥的命题。文明激进地发展,我们获得更多物质的同时,却也更多地丧失了天然的纯真,于是我们渴望能够重返原初,这也是现代童话诞生的缘由。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之所以广受青睐,在于作者说出了这种失落和怀念。当下诸多儿童文学作品甚至其他类别的艺术创作,也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这种对天真的缅怀与期盼。一个儿童节的到来,让孩子们狂欢着,而成年人的某种童心也在节前节后羞涩地苏醒。

拥有童心就那么难吗?失去童真是不是很可怕?我们对一个人“童心未泯”表示赞许和心仪,证明我们的良知里面还有很珍贵的一部分保存了下来,我们仍然渴盼在滚滚红尘中存留一份原始纯真。儿童意味着初始,儿童的心灵就像战胜黑暗的黎明天光,我们实在是太需要这种新鲜的力量了。否则,我们不得不忧虑,世界看似前进实际却可能是倒退,文明发达却无可避免地走向日落,即使物质世界繁荣,我们的内心依然可能陷入难以名状的悲伤。呼唤童真,就是呼唤灵魂的光明。

然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逐渐地失去了在成人世界里也弥足珍贵的童真?从我们不再感兴趣蚂蚁从哪里回家吗?从我们目睹雏燕被猫吃了不感到心疼吗?从我们嫌弃乞丐眼巴巴乞讨的目光吗?从我们对幼儿园传来的歌声听而不闻吗?从我们让自己童年的积木落满了灰尘吗?总之,有一天我们突然瞻前顾后,失去了心灵的纯真与柔软,喜爱金钱胜过喜爱星星,相信金牛犊的力量胜过了神启。虽然我们不得不为稻粱谋,但这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性。这就是《小王子》中说的那样,望着满天的星星想到的只有数字,把蟒蛇吞了大象的图画看成是一顶礼帽。心灵麻木了,童真就消失了。于是,我们便会按照成年人的思维去阻止孩子们脱掉鞋袜踏入浅浅的河水,不让孩子们接触菜青虫和蜣螂,不再理解孩子们追逐蜻蜓时的欢乐。

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只有小孩子能够真正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那是失去伊甸园之前的人类才保有的神性的天真。

一些作家之所以还在创作童话,并且希望更多的人阅读童话,就是因为喜爱看星星的孩子甚至成年人还在,对河流大呼小叫的童声依然回响在岸上。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活得和孩子一个样,这个世界的未来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