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1960700000021

第21章 苏联作家(9)

列昂诺夫,1899年出生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诗人、新闻工作者。列昂诺夫中学时代开始写诗。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从事新闻工作。复员后去莫斯科当工人,陆续发表了《布雷加》、《叶果鲁什卡之死》等短篇小说。

他的成名作《獾》(1924)表现了十月革命初期农村中的阶级斗争。《贼》(1927)通过原红军政委维克申堕落为盗贼的经过,表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资本主义势力对革命干部、群众的腐蚀,1959年作者在这部小说的新版本中增加了维克申醒悟回头的情节。

从30年代起,列昂诺夫着重描写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新生事物。《索契河》(1930)第一次刻画了艰苦创业的共产党员乌瓦杰夫的形象。《条条江河归大海》(1933~1935)歌颂了革命前遭到过流放、和平建设时期在平凡的岗位忘我劳动的老布尔什维克库里洛夫。《斯库塔列夫斯基》(1932)叙述了一位世界闻名的学者在党的教育下逐渐摆脱资产阶级思想成为建设新社会的栋梁的故事。

《俄罗斯森林》(1953)写热爱祖国和人民、献身林业科学的维赫罗夫教授同用革命词句伪装起来的格拉齐扬斯基教授之间的学术之争,表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俄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之间发生的复杂矛盾和深刻变化,通过新老两代人在和平建设和战争中的成长和进步,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鞭挞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俄罗斯森林》是首次获得列宁奖金的文学作品之一(1954)。

列昂诺夫还写过许多剧本。《侵略》(1942)描述一个失足青年在德寇入侵时奋起抵抗而英勇牺牲的故事,作者突出强调了个人主义同爱国主义水火不相容的思想。这部作品获1943年度斯大林奖金。

列昂诺夫的创作主要反映苏联20年代到50年代的社会生活,60年代以后发表的中篇小说《叶甫盖尼娅·伊凡诺夫娜》(1963)和《最后的一次散步》(1979,片断),则是反映苏联当前现实生活的作品。他的小说极富哲理性,常常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列昂诺夫是苏联科学院院士、最高苏维埃代表。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1888年出生于俄罗斯一个工人家庭。十月革命后做过小学校长。1920年起先后主持高尔基儿童教养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从事流浪儿童和少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他的教育原则是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尊重人,并且通过结合生产劳动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1937年以后,马卡连柯迁居莫斯科,专事著述。第1部作品是特写集《1930年进行曲》(1932)。代表作《教育诗》(1936~1935)是根据高尔基的建议所写,叙述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守纪律的乌合之众转变为团结战斗的集体。

他善于描写集体,也善于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刻画个性鲜明的学童形象。这部作品是作者教育经验的总结。他的许多作品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了他的教育思想,例如《父母必读》(1937)和《塔上旗》(1938)就是体现他的家庭教育和向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作品。

他还写过政论与文学评论。他的教育工作和创作一直受到高尔基的影响和鼓励。

法捷耶夫

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生于加里宁州基姆雷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在远东南乌苏里边区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家境贫苦。1912~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1918年加入共产党。1919年受党委派去苏昌游击队工作,由普通战士提升到旅政委。复员后,1921~1924年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1926年在克拉斯诺达尔及顿河罗斯托夫做党的工作。1926年底去莫斯科,此后完全从事文学工作。1956年自杀。

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法捷耶夫和富尔曼诺夫、肖洛霍夫、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年轻的一代进入文学界,成为新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力军。1923年发表了第1篇短篇小说《逆流》(后改名为《阿姆贡团的诞生》),1924年发表中篇小说《泛滥》。当时有些作家把革命运动描写成盲目自发的群众起义,而他在早期作品中就把革命运动描写成千百万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的有组织的运动。以远东一支游击队的战斗为题材的小说《毁灭》于1927年发表后,给作者带来广泛的声誉,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主人公游击队队长莱奋森的形象,小说强调了高度的共产主义意识和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对周围人们的影响。书中显示了劳动人民巴克拉诺夫、美杰里察和莫罗兹卡在革命斗争中怎样成长,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密契克怎样堕落成为叛徒。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计划写6部,完成4部,1929~1940),也是以国内战争为题材。书中勾画出当时滨海边区广阔的生活画面:当地专制政权的被推翻,远东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和它初期的情况,外国干涉军的侵入和资产阶级的阴谋叛乱,共产党领导下游击运动的兴起,少数民族乌兑格人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觉醒。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法捷耶夫担任《真理报》记者,写了一系列讴歌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文章及特写集《在封锁日子里的列宁格勒》(1944)。根据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占领军进行斗争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描述了青年一代和全体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机智的、奋不顾身的斗争。1947年12月3日《真理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指出作品中忽略了党组织对爱国青年的地下活动的领导。法捷耶夫研究了后来发现的材料,在增订版(1951)中增写了党组织对“青年近卫军”的领导,描写了共青团员们与老地下工作者的联系。“青年近卫军”总部委员奥列格、邬丽亚、谢辽萨、刘巴和万尼亚及其他成员的英雄形象,显示出反***战争中苏联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最后一部计划以现代苏联工人阶级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黑色冶金》,只写了几章。

法捷耶夫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他作品的特色是把严格的现实主义的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抒情笔调有机地统一起来。

法捷耶夫曾针对苏联多民族文学问题以及俄罗斯和其他民族的文学遗产问题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主要的论文收集在《三十年间》(1957)中,它反映了作者30年来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其他一系列文艺问题的观点的演变。继高尔基之后,法捷耶夫也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贡献,虽然他早期的某些论文含有教条主义的错误观点。

法捷耶夫多年来领导苏联作家组织:1926~1932年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领导人之一;1934年担任苏联作协筹委会副主席,作协成立后任主席团委员,1939~1944年担任作协书记;1946~1954年担任作协总书记、理事会主席;1954~1956年担任作协书记。

法捷耶夫又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从苏共18大起连续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20大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他三次被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两次获得列宁勋章。1950年起担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曾率领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前来我国进行访问。

法捷耶夫的《毁灭》最早由鲁迅译成中文(1931),对中国广大读者起了很大的影响。

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苏联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典范,他的不朽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革命人生的赞歌,也是生动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受尽贫穷生活的苦难。1914年,全家迁居秀彼多夫卡。他11岁就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1918年,他只有14岁,就已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曾为解救一个共产党员被捕下狱。1919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参加了红军,1920年负重伤后复员,转到劳动战线,这时他才16岁。

此后,奥斯特洛夫斯基为恢复国民经济而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斗争、工作、重伤、疾病、寒冷和饥饿摧毁了他的健康。他藏起残废证,拒绝休养,更积极的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他像钢铁一样在“烈火中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

1924年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1926年,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就瘫痪了。他决定拿起艺术武器。为了从一个粗通文字的工人成为作家,他有时一天读书20小时,他学习了俄国和世界文学的名著,自修完共产主义函授大学的全部课程。他咬紧牙关,开始写书。这时他又遭到新的不幸,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只有几个手指能动了。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并没有向残酷的命运低头。1930年11月他开始写作,1933年6月,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引起热烈反响,1934年他就收到了31700封信,许多工人、农民、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们,其中包括绥拉菲莫维奇和法捷耶夫,都纷纷访问他。

受着人民深切热爱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道:“我从来也没有想到过生活会给我带来这样大的幸福,可怖的悲剧被销毁了,被消灭了,整个生活充满了创作的战胜一切的喜悦。”1935年10月1日,奥斯特洛夫斯基荣获列宁勋章。1934年底,他动手写作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部,该书于他逝世前6天定稿,下葬前夜出版。小说描写国内战争年代乌克兰人民的斗争。

除了两部小说外,作家生前的演说词、论文和书信也是重要的文学遗产,生动地表现了这位革命战士高尚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3)的问世是不朽的功绩。在伟大历史变革的烈火和风暴中锻炼出来的新一代的经历,苏维埃新人性格的形成和培养过程——这就是小说的基本内容。

小说的第1部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童年和他在内战时期的革命活动。保尔这个12岁的工人之子,因怀疑神父的话而被学校开除,后来又因救朱赫来而被捕入狱,第一次受到了革命的考验。接着他参加了红军,经过战争的锻炼,他成了模范共青团员和红军战士。

小说第2部描写保尔因受重伤复员后,和阶级敌人、坏分子,和生活中的落后现象,和自己的缺点、疾病以及各种困难的斗争,表现他的性格的进一步发展。

奥斯特洛夫斯基还通过保尔的爱情生活,描写了主人公的成长。作家以诗意的笔触描写了少年保尔和林务官的女儿冬妮亚的初恋。

除了保尔·柯察金,作者还描绘了其他许多革命者的形象,如保尔的战友,为革命英勇牺牲的薛尔基、娃莲以及丽达·乌斯金,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托卡列夫等。

长篇小说许多地方充满了抒情气氛。作者还常借内心独白来发掘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有时主人公的感触与作者的议论结合在一起。奥斯特洛夫斯基时刻都寻求准确的词句。书中有许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的格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创造了完整的共产主义青年战士的光辉英雄形象。小说对全世界各国革命青年都有巨大影响。小说及其主人公对于我国读者是十分熟悉的。它鼓舞着我国无数青年战胜困难,走向革命。小说中,保尔在战友墓前的一段内心独白已成了革命人生的箴言: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格罗斯曼

格罗斯曼,生于1905年,乌克兰犹太人,以二战小说《生活与命运》著称于世。战时他以《红星报》随军记者的身份,亲眼目睹了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占领下百姓所遭受的痛苦,以及波兰境内**集中营的实情。

这些情况他大都记在了自己的笔记中。此外,他还对苏联面对**突然袭击时缺乏防备、将领们的好大喜功,以及苏联公民与**通敌等现象做了含蓄的批评。

格罗斯曼著有畅销史著《斯大林格勒》。此番他在俄罗斯女学者柳波芙·维诺格拉多娃的协助下,将笔记重新编选成书。他说,这些笔记能够保留到现在,实在令人感到惊讶。“别的记者不会浪费时间记录这些东西,因为他们奉命而作,都是些政治正确的新闻八股。”比沃对路透社说。格罗斯曼所记录的很多事实,最后都被《红星报》的编辑删掉,未曾公开见报,其中多数因为文中提及战场上死伤惨重,以及犹太人所遭受的痛苦。

格罗斯曼也对别尔季切夫大屠杀期间乌克兰人所扮演的帮凶角色感到震惊。**在此地残杀了2~3万名犹太人,格罗斯曼的母亲也在遇害者之列,这使他长期难以释怀。

他还记录了**设在波兰特雷布林卡的死亡营,营中遇害者多达80万人,但他隐去了甘当德国人马前卒的乌克兰警卫的国籍。

格罗斯曼的报道《地狱名叫特雷布林卡》,以对少数逃出集中营的幸存者和部分**军官的采访写成,被公认为他最具影响的篇章,亦曾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被引为证据。

格罗斯曼说,格罗斯曼笔记的出版差点夭折,因为英国出版商从中看不到卖点,最后,是从美国反馈回来的消息挽救了这本书。比沃说,美国读者显然更感兴趣,因为那里对大屠杀研究历来兴趣浓厚,而格罗斯曼又是此类研究中的名家。

斯大林去世后,格罗斯曼受到冷落,其作品《生活与命运》在赫鲁晓夫时代不获出版,他被告知,再过200年,也不会给他出版的机会。格罗斯曼死于1964年,死前尚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还能面世。他之所以还怀有最后一线希望,是因为已把另一份手稿交托友人保藏。后来,手稿被拍成了缩微胶卷,终于偷带出境。

柯涅楚克

柯涅楚克,1905年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少年时当过铁路工人。1940年加入共产党,曾任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1943年起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67年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