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反***战争的顺利进行,中美英苏四国觉得有必要举行首脑级会晤,以协调对轴心国作战计划并对战后世界秩序作出安排。1943年6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举行中美英苏四国首脑会议。6日,蒋介石婉拒罗斯福邀约。30日,罗斯福再邀蒋于秋季举行会谈。
罗斯福总统一直想发起中美英苏四大强国首脑会议,讨论盟国协同作战问题和战后问题。由于苏联当时仍与日本有所谓中立条约,加上丘吉尔希望在与斯大林会晤前,统一英美两国口径,故决定先行召开开罗会议,并邀蒋介石参加。10月28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极望能与蒋介石、丘吉尔会晤于某处,时间为11月20日至25日之间,地点可在埃及亚历山大港,会期3天。11月1日,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拟于11月20至26日问,在开罗附近与蒋介石、丘吉尔会晤。2日,蒋介石电复罗斯福,表示如约前往开罗会晤。为准备开罗会议,11月6日,蒋介石邀请史迪威商讨拟定在开罗会议上的提案,要求美国为蒋介石装备训练90个师的战斗部队,以充实其作战力量。此部队分3批,每批30个师,照预定计划收复缅甸的作战。3批军队所需武器装备应由美国援助。但此案在开罗会议上未被讨论。中国参加开罗会议的人员共20余人,即蒋介石、宋美龄、史迪威、王宠惠、商震、林蔚、周至柔、杨宣诚、俞济时、朱世明、蔡文治、董显光、郭斌佳、陈希曾、黄仁霖、陈平阶、俞国华、左维明、陈纯廉、陈纳德、刘敬宜。11月18日,先遣人员启程。19日上午8时,蒋介石、宋美龄、王宠惠、商震、林蔚、周至柔、董显光等人,由重庆启程赴开罗参加开罗会议。21日上午7时抵达开罗。21日下午3时丘吉尔抵达开罗,当天下午6时,蒋介石拜会丘吉尔。22日上午罗斯福抵达开罗。
月23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埃及开罗总统饭店举行会议。会议就三国联合对日作战、日本皇室地位、军事占领日本、日本对华赔款、中国收复领土、中美军事合作、朝鲜及越南、泰国的前途、统一指挥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商讨。关于三国联合作战问题,丘吉尔只要求中国单独在缅甸北部作战,牵制住日军不向英属印度进攻就可以了。因此拒不接受蒋介石的意见。蒋介石要求英国出动海军从南缅登陆,配合中国军队南北夹攻,收复缅甸全境,以恢复滇缅公路,确保中国的补给线。蒋介石在坚持缅甸战役的同时,要求喜马拉雅航线的物资运输量必须保持一万吨,并要535架飞机。虽然丘吉尔一直坚持在缅甸作战英国不承担任何义务,罗斯福在丘吉尔的反对下,还在口头上向蒋介石保证,在反攻缅甸时,美英将在南缅出动海军配合中国作战。中美英三国彼此都作了让步,决定将全面对日作战方案改为规模较小的缅北对日作战方案。会议同意中国收复失地。关于香港问题,蒋介石要求收回香港,罗斯福也支持,且主张将香港变为自由港,但遭到丘吉尔的拒绝。
会议期间,蒋介石与罗斯福于11月25日进行了长谈,中心内容是国共合作及中缅战场作战计划。罗斯福提出向国民党军队提供90个师所需要的美国军需品,并使蒋介石成为四强首脑之一。作为交换条件,要求蒋介石在中国东北地区对苏联作出让步,把大连作为国际自由港,以换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蒋介石同意了罗斯福的建议。关于中国局势和国共合作,罗斯福通过和蒋介石长谈,感到失望,对蒋介石的信心也大不如前。
月26日,开罗会议结束。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共同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1月27日晚,蒋介石一行从开罗启程返国。28日,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至12月1日结束。会议缔结了《德黑兰总协定》决定从东、西、南三面摧毁德寇,保证战后持久和平,并商议建立联合国的构想。斯大林在会上表示,一旦打垮德国***后,只要给苏联一定时间,苏联将立即参加对日作战。在这次会议上,《开罗宣言》得到斯大林的同意。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重庆、伦敦、华盛顿同时公开发表。
《开罗宣言》全文为:"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诸方面加诸敌人。此项压力已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开罗会议对于从速打败日本侵略者起了积极作用,也加强了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和蒋介石的声望。会议所发表的《开罗宣言》,确认了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符合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依据。
东江纵队成立
10月21日广州沦陷后,在中共广东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广东沦陷区人民勇敢地拿起武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曾生以侨港惠阳青年会回乡工作团为基础,将工人、农民、学生、华侨和内战时期在东江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员100余人,组成海员游击大队,以淡水为中心,建立抗日根据地。12月2日,中共惠(阳)宝(安)工委在**将军的老家育英楼,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纵队,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治委员,郑晋任副总队长兼参谋长。1938年底,在惠阳抗日武装的威胁下,日军被迫退出惠阳。1939年春,在南海、顺德、中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淡水,攻克坪山,解放淡水、坪山至大鹏湾地区的20万人民;5月,袭击沙头角成功;6月,围困葵涌日军据点,迫使800多名日军逃窜;在峡口战斗中,为掩护群众转移,以一个小队的兵力同10倍于己的日军激战4小时,除1人生还外,全部壮烈牺牲。从1939年11月起,在广九铁路两侧不断打击日伪军,几经发展,力量遍及珠江三角州,并以淡水为中心,建立了东江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9月,发展为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1941年,组建东江人民抗日游击纵队,曾生任司令员。1942年2月扩编为东江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1年12月8日发动了对香港的进攻,为保卫香港,东江抗日游击总队配合英军作战,于12月13日沿东江向西,对广九线、深圳一带日军侧击;15日续向广九布吉方面集结之日军袭击。20日,进抵横冈,并向西南方向攻击。与此同时,积极营救陷港国际友人及同胞达数千人,其中有国民党驻香港代表陈策、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夫人及其他国民党要员、英国官员、香港大学教授及新闻记者等。
随着东江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力量的日趋扩大,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3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东江纵队公开发表成立宣言及领导人就职通电,宣布接受中共中央领导。东江纵队由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梁鸿钧任副参谋长,邬强任参谋处长,何启明任军事处长。下辖7个大队:第一大队,大队长蔡国梁,政治委员陈达明;第二大队,大队长阮海天,政治委员李筱峰;第三大队,大队长邬强,政治委员卢伟如;第四大队,大队长刘培,政治委员曾源;第五大队,大队长彭沃,政治委员卢伟良;武装工作队队长邬强;惠阳大队,大队长高健,政治委员谭天度;宝安大队,大队长曾鸿文,政治委员何鼎华。全军共8500余人。
东江纵队成立后,积极向北发展,创建了以罗浮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后,东江纵队先后又扩编6个支队,总辖9个支队,约9000余人。司令员曾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政治委员林平,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第一支队,支队长卢伟良,政治委员陈达明;第二支队,支队长蔡国梁,政治委员张持平;第三支队,支队长彭沃,政治委员陈志强;第四支队,支队长阮海天,政治委员黄业;第五支队,支队长刘培,政治委员饶黄湘;第六支队(1945年3月组建),支队长叶基,政治委员曾源;第七支队,支队长高健,政治委员黄宇;西北支队,支队长蔡国梁,政治委员邓楚白;北江支队,支队长邬强,政治委员李东明。
年,东江纵队以一部分兵力在港九铁路展开全面破击战,并袭击香港、九龙;同时,派出主力部队向广州西面的鹤山、新会等地发展力量;还组织海上游击队,在广州湾、大鹏湾、大亚湾海面袭击日军运输船只。经过一年奋战,到1944年底,东江纵队共歼灭日伪军2600余人,东江抗日根据地扩大到东起惠阳、西迄三水的广大地区,总人口100余万人,东江纵队也发展到拥有万余人以上的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