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
1980000000037

第37章 文化教育(9)

在统一的文艺事业领导机构成立之后,边区文艺界各专业系统为了发展壮大专业队伍,培育专业人才,提高文艺水平,都纷纷建立了各自的协会,如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太行山分会筹委会、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太行山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等等。在大的文化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各种专业协会的建立,不仅使文化工作的部署落到实处,而且也促进了各种文化艺术的稳定发展。

在冀南地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管理方式与晋冀豫有所不同,该地区的政府行为在文艺工作中起重要作用。“1938年8月14日,成立了地区政府组织-冀南行政公署。行署内设文教处,所辖六个专署设文教科,51个县各设文教助理,村设文教干事。”②如此,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管理网络,全区的文艺工作便在政府统帅的网络下运行着。

在冀鲁豫根据地,由于该根据地建立时间比较晚,其在文艺事业的管理模式上,与前两者又有所差别。在抗战初期,没有统一的文化领导机构,抗日宣传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各级抗日救亡组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如在鲁西南,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当地“抗日互助会”、“胆青社”、“联庄会”于1938年召开大会,成立了统一的抗日群众组织---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在苏鲁豫区,1939年5月成立了苏鲁豫区抗日总动员委员会。这些组织在开展救亡活动的过程中,都曾以文化宣传为先导,并同时建立了一批文艺团体和群众文艺组织。

在共产党的引导和各种社团协会的自由发展下,根据地的文艺运动稳定发展起来。

2。文艺运动的开路先锋---八路军部队

文艺运动时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与其他根据地相比,军队事事领先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尤其以邓小平领导的一二九师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首先,对建立抗战剧团的带头示范作用。1937年9月,八路军三大主力东渡黄河,开赴前线。随军来的各师直属宣传队深入各区开始大①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8月,第24页。

②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8月,第26页

规模的抗日宣传。一二九师宣传队随刘伯承、邓小平深入冀南、冀鲁豫地区展开抗日宣传。经过这些抗日宣传队的示范,许多专区、县以及乡镇都相继建立起以文艺形式宣传抗日的团体,抗战剧团在根据地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其次,在报刊创建方面,一二九师创建了太行山区第一份宣传抗日的报纸《抗日先锋报》。这份面向全区抗日军民报纸,同时也是晋冀鲁豫根据地完全由共产党领导和控制的第一份抗战报纸。地方党组织和各部队把它作为了解国内战斗状况、国际要闻、敌后游击战争和一二九师部队的战斗活动战况信息的主要来源,成为根据地创建时期的重要宣传工具。最后,敌后戏剧运动的拓荒者---八路军剧团。八路军剧团拥有雄厚的实力是戏剧活动的中坚力量,在根据地的戏剧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通过举办戏剧培训班,派出干部辅导、接受剧团来学习、对抗战剧团的指导和整顿等方式,使边区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新秩序。如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的支持下建立的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对培养众多的音乐、戏剧、美术专业人才和党的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八路军军队对歌曲、戏剧、文学创作的发展也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对此前文的成就已略有体现,不再一一列出。

3。地方特色浓郁的抗日文艺运动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充分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的特征。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本就是中国古代河洛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播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根据地的文艺工作中广大的共产党人和文艺工作者在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利用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如晋剧、平剧、横笛梆子、柳子戏、怀梆、河南梆子、坠子、鼓书、二夹弦、民歌民谣、快板、说书等)开创新的、先进的抗战文化,使旧形式与新内容达到完美的结合。如“1938年7月,八路军组织了近百个剧团汇聚晋东南长治,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百团会演’。节目中有将近三分之二是历史传统文化中抗击侵略、赞美英雄的题材,例如《风波亭》、《杨家将》、《说岳》、《愚公移山》、《娘子关》等①。”运用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对民众进行抗日启蒙教育。另外,根据地的新秧歌运动在党的指引下也迅速普及发展起来,“据太岳22个县统计,临时性的秧歌队就有①《解放区文艺演出及展览会资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第9页。

2200多个,农村秧歌剧团有700多个,演员有1。24万余人①。”这些秧歌队的演出大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的生活,以及积极生产、参战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武乡秧歌为例,当时为了发动民众参加抗战,便利用武乡秧歌这一剧种,老调唱新词,创作了许多抗战救国的剧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欢,打击了敌人,鼓舞了士气。

4。树起了文艺运动发展的新旗帜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文艺事业建设的成就斐然,在文艺运动发展的新阶段时期,树起了抗战文艺的新旗帜---“赵树理方向”。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新的文艺规范出现以后,中国文学界突然发现到了赵树理,千千万万的读者,赫赫有名的作家用好奇和称赞的眼神注视着这个陌生的名字。他的许多作品都迎合了《讲话》要求,真正的体现了“文艺大众化”的方针,得到文艺界和党的好评,成为引领当时抗战文艺运动的一面旗帜。如他的小说《李有才板话》,被认为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彭德怀为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题词:“像这样从群众调查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周扬在他的著作《论赵树理的成功》中写道:他的创作是“实践了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方向的结果”,是“毛泽东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胜利”。

赵树理的出现是时代的要求,是其个人努力的结果。“赵树理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来写作的,爱憎分明,有强烈的阶级感情,思想情绪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赵树理的创作是人民大众的艺术,是很好的艺术”(邵荃麟语)。他把文艺作品做到雅俗共赏,把大众化和艺术化统一起来,对文艺的研究和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口号的提出不仅仅是要学习赵树理的文艺作品,更是要学习他的忠实人民、勤勤恳恳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精神,这也是我们现当代作家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三)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的历史作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不仅对当时抗战意义重大,而且从中国文化发展的纵向看抗战文化也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取得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历史地位。

1。从根据地文艺运动所起的社会作用来分析

首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激发了军队和民众的抗战热情,促①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8月,第240页。

进了抗战的胜利结束。这一时期文艺运动的发展,一直以抗战为主题,一切服从抗战,为抗战服务。文艺运动的文艺作品大都具有浓厚的战斗性和政治性,鼓舞了工农兵团结抗战的决心。如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有志男儿要当兵》、《送郎参军》等,戏剧《白毛女》、《血泪仇》、《不做亡国奴》等,在演出中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共鸣,有些剧目使观众纷纷泪下,群情激奋,不少青年积极要求参加抗日队伍,对当时的抗战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文艺运动提高了人们经济生产的积极性,为抗战的胜利结束提供了物质保障。文艺运动紧密配合根据地的发展形势,在战争艰难,物资奇缺的情况下,一部部鼓励人们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作品出现,如《春耕曲》、《加强生产》、《生产节约》、《剿蝗谣》、《欢迎移民》等歌曲。这些作品对于鼓励人们生产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战文艺的鼓舞下,边生产自救边与敌人顽强抗战,解决了粮食不足,物质缺乏的问题,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第三,文艺运动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水平,密切了党群关系。文艺运动不仅用民主主义思想,揭露封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买办阴谋,反专制,反独裁,树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而且对农村封建的、落后的、迷信的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树立了科学的先进的新文化。农民当家做主人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开始接受和学习新文化,并拿起武器为自己的权利而战斗。在文艺运动进行的过程中共产党深人群众,了解群众生活,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出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建立了深厚的党群友谊。为建国后党群关系的正确处理提供了借鉴经验。

根据地文艺运动采用能为群众喜欢的民间文艺形式来宣传和动员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是当时最好的方法。在当时战地剧团、协会的宣传、教育下,产生了无数的战争英雄、劳动模范。文艺运动的展开增加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生产的热情,提高了根据地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觉悟,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加强了根据地工农士兵的意志和信念。因此,从文艺运动在根据地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来看,根据地文艺运动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是不可动摇的。

2。从根据地文艺运动的艺术价值来分析

首先,此时期的文艺作品在取中国传统文艺精华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充实,具有了新的内容和性质。文艺作品的内容大都以现实为基础,以抗战为主题,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战斗性。以歌颂劳动人民和民族英雄,讽刺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打击残忍的敌人为目的,顺应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文艺大众化”的趋势。这一时期文艺作品的写实风格对以后文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当代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山药蛋派等,就是受抗战写实风格的影响,语言朴实,简单易懂,将人物形象描写得清新自然。

第二,该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对当时历史的反映,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史料和依据。尤其是报告文学的内容多来自新闻记者或作家对战地生活的采访记录,真实度较高。如《太行山上的英雄们》、《狮脑山之战》、《火烧长治飞机场》等,从一个个侧面真实地展现了在抗战最前线的八路军将领的风采,生动地再现了包括百团大战在内的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情景。此外,抗战戏剧、抗战歌曲也是对当时形势的反映,从前文成就我们可以看出文艺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如有反映抗日战争的,有歌唱工农大生产的,有歌颂党和八路军战士的等等。可见,此时期的文艺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我们以后的根据地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上述两个方面之外,文艺运动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这一时期的文艺运动为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改变了根据地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文化,宣传了新思想、新文化,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扫除了障碍,壮大了根据地的文化阵地,充实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它将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