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
1980000000058

第58章 研究综述及资料分布(5)

关于新闻出版事业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笔者所能搜集到的文章主要有马明的《战火纷飞中的太岳记者》(《新闻出版交流》,1995年01期)等。著述主要有太岳新闻史编辑委员会、山西日报新闻研究所编的《太岳新闻事业史略》(书海出版社,1991年6月版)等,此著述主要对太岳区的新闻事业进行了论述。

涉及太岳区文化教育研究的著作比较少,主要有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太岳革命根据地简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版)。

3。冀南区文化教育研究的有关文章和著述

对冀南区的文化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和著述较少,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耿庆周的《抗日烽火中的冀南干部学校》(《党史博采》,1999年08期),王秀彦的《中共冀南抗日民主政权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第03期)等。

4。冀鲁豫区文化教育研究的有关文章和著述

对冀鲁豫区的文化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在社会教育方面,主要是对一些典型的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如侯存明的《战争年代的冀鲁豫边区教育---以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为例》(《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01期),侯存明、田浩存主编的《战火中的摇篮: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1月版),魏艾民的《学生·战士·宣传员---冀鲁豫边区温邢?

抗日小学琐忆》(《政工学刊》,2005年09期)等。

在新闻出版事业方面,主要是对冀鲁豫区的一些主要报刊及出版机构进行回忆、叙述等,如王时春的《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友报〉》(《军事记者》,2003年03期)、《回忆冀鲁豫战场上的〈战友报〉》(上)(《军事记者》,2002年10期)和《回忆冀鲁豫战场上的〈战友报〉》(下)(《军事记者》,2002年11期),贾德昌的《战争年代的〈战友报〉》(《新闻与传播研究》,1983年05期),刘大明的《在另一个战场上---回忆解放战争中的冀鲁豫日报》

(《新闻与传播研究》,1981年04期),王民英等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冀鲁豫〉印刷厂》(《山东档案》,2004年01期)等。

对冀鲁豫区的文化教育进行研究的著述主要有赵紫生主编的《冀鲁豫老解放区教育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等。在此书中,作者主要对冀鲁豫老区的文化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5。晋冀鲁豫根据地文化教育研究的有关文章和著述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文化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和著述,其数量相对较多,但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分布并不均衡。相比较而言,在新闻出版事业,史料的整理和出版,以及对晋冀鲁豫根据地有所涉及的著作等方面较多,而在其它方面较少。其中,在关于干部教育的研究文章方面,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杨付红发表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员教育述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对晋冀鲁豫根据地文化教育有所涉及的主要有:李晓晨、黄存林的《简论河北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邢台学院学报》,2003年01期),陈祖怀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特色论》(《史林》,1995年02期),张雪琴、王淼的《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党史文汇》,1997年12期)等。

涉及抗战文艺方面的研究文章主要有张雪琴、王淼的《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文学艺术》(《党史文汇》,1998年02期)等。在此文中,作者对太行区、太岳区的诗歌、报告文学、戏剧等的发展情况做了介绍。

在关于新闻出版事业的研究方面,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及新闻史人物等的研究方面。其中,在《人民日报》方面,为了庆祝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六十周年,钱江发表了《烽火岁月谱写报业史诗---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纪实》(《中国报业》,2007年05期),对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创刊史进行了回顾。

笔者所能搜集到的关于《人民日报》的文章还有:杨东红的《〈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的一些问题探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呼中汉的《〈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发行前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杨广富的《〈人民日报〉的两次创刊》(《文史精华》,1996年10期),钱江的《战火中诞生的〈人民日报〉》(《党史博览》,2003年02期),侯廷生的《〈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的历史意义》(《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赵福山的《创刊于光禄山下的〈人民日报〉》(《文史精华》,1999年S1期)和钱江编著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5月版)。对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进行整体、全面、细致的研究的主要有赵芮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研究》(《兰州大学》,2008年)。

关于《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研究文章,笔者所能搜集到的主要有:罗一恒、陈清的《坚持华北抗战斗争的号角---〈新华日报〉(华北版)概述》(《党的文献》,1995年06期),刘威等人的《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敌后的喉舌---忆〈新华日报〉(华北版)》(《新闻实践》,1985年12期),杨宏伟的《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版),王玲的《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主要报纸》(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1995)。

涉及新闻出版事业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吴永贵、李雅的《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出版事业》(《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12期),赵晓恩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出版工作(三)(1936-1947)》(《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03期)等。

关于新闻史人物的研究文章较少,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有甄寿英的《华北抗战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记原华北〈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云》(上)(《采·写·编》,1998年04期)和《华北抗战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记原华北〈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云》(下)(《采·写·编》,1998年05期)等。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史料进行整理和出版的著作,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的《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和《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皇甫束玉等编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记事》

(19278-1949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陈元晖主编的《老解放区教育简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一辑和第二辑(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1980年2月版)等。

在抗战文艺运动方面,笔者所能搜集到的主要有: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编的《晋察冀、晋冀鲁豫乡村文艺运动史料》(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2008年12月版)等。此书收集了一些关于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乡村文艺运动文献、乡村文艺运动、乡村群众文艺创作、农村剧团的建设和活动等方面的史料。这对研究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乡村文艺运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涉及晋冀鲁豫根据地文化教育研究的著作主要有:董纯才主编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齐武著的《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人民出版社,1957年4月版)和《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7月版),张藤霄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版),戴知贤、李良知编著的《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出版社,1995年7月版),《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陈桂生的《中国干部教育(1927-194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肖效钦编著的《抗日战争文化史》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等。

从上述可以看出,对太行区和晋冀鲁豫根据地整体的文化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多一些,而对其它分区的研究文章则相对较少。

(二)晋冀鲁豫根据地文化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成就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文化教育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全面,按其内容和类型可分为干部教育研究、社会教育研究、抗战文艺运动研究、新闻出版事业研究以及具有总结性或探究性的研究等。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介绍其研究的主要成就:

1。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干部教育研究

干部教育主要包括在职干部教育、干部训练班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等。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多个方面,如干部教育兴起的原因、理论指导、组织制度、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特点、作用、启示、经验以及各种训练班、学校研究,或从其它角度,或就其他问题对干部教育进行的探究、总结等。

近二十年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干部教育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党员教育述论和对培养干部学校的介绍等。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研究文章主要有《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员教育述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作者认为,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为了对党员进行教育,主要从坚定政治信仰、建立坚固的战斗堡垒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三方面入手,来提高党员素质,保证其发扬模范带头作用。

对于培养干部的学校的介绍,主要有耿庆周的《抗日烽火中的干部学校》,南振国的《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连德先、郝小梅的《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概况》。耿主要将冀南干部学校中的两所,即军政学校和冀鲁豫省委党校在当年的办校情况作了回顾总结。南主要对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创办的背景、学习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连和郝主要列举了民族革命大学、抗大一校、抗大六校、鲁迅艺术学校、军工部学校等,详细介绍了对干部的培训情况,而且对各校课程设置以及全体师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涉及。

对北方局党校进行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上下册等。研究的问题包括党校的概况、党校的组织概况、工作任务和工作制度、党员情况、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刻苦学习不畏艰难的学风以及学员收获和教学经验等方面。

这些都为对北方局党校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社会教育研究

社会教育主要包括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有教育的兴起原因、组织形式、方法、领导、目标、影响、发展状况、方针政策,还包括学校研究、知识分子政策、科学技术以及从其它角度或就其它问题对社会教育进行的理论思考、探究或总结等。

近二十年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社会教育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冬学运动以及一些典型的中、小学教育等的研究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冬学运动

冬学运动是在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过程中所探索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抗战斗争,以及促进农村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史学界对冬学运动的研究主要包括其基本情况、经验、特征、影响等。其中,对太行区冬学运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的文章主要有万新方的《抗日根据地太行区的冬学运动》和苏泽龙、刘润民的《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冬学运动》。万认为冬学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所用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也是以为抗战和生活生产服务为中心,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苏、刘以左权县上庄村为例,展示了群众在边区政府的动员与组织下对冬学运动认识的变化,认为冬学运动的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太行办冬学经验》一文中,作者对太行区办冬学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即:一是冬学运动必须结合中心工作;二是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要适应群众生活习惯;三是农村大众文化机构要与冬学运动配合;四是冬学运动要和识字教育结合。

对于太行区冬学运动的特征,白雪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即:平民性、战争性、组织性和不平衡性①。这对革命根据地冬学运动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并且,白进一步对冬学运动的历史性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一是调动农民参战的积极性;二是减少农民的文盲数;三是解放乡村的妇女;四是配合实际工作的开展。②这种定位充分肯定了冬学运动在促进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冬学运动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历史性作用不可低估。薛慧锋、白雪枫集中论述了冬学运动对农民的影响。二人认为冬学运动全面冲击了农民的封建迷信思想,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思想以及消极冷漠的政治参与意识,使相当多的农民进入党的基层政权;农民阶级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农民的地位也由此得到了整体提升③。这些研究对于了解乡村社会的农民变革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史学界对它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学教育,小学教育,以及对其它学校的研究等方面。其中,对中学教育的研究成果重要体现在对太岳中学、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等的研究方面。而在小学教育研究方面,主要是一些学者对当年的小学教育活动进行的追忆或叙述。

关于太岳中学的研究文章主要有:韩元理的《烽火岁月中的太岳中学》,郝晋瑞的《老区新型中等教育的代表-太岳中学》和太岳中学校史编委会编的《晋冀鲁豫边区太岳中学校史》。韩对太岳中学的基本情况有着详细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太岳中学历时九年半;办学宗旨、学生来源、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所反映的太岳中学的办学理念及日常教学活动;学生们以军队建制编队编班,以武装保卫学习;学校创办业余剧团,鼓励学生参与实际斗争等。郝对太岳中学的校风进行了概括:一是坚定艰苦,团结友爱;二是勤俭办学,自力更生;三是严肃活泼,勤学苦练。《晋冀鲁豫边区太岳中学校史》一书对太岳中学十年的办校史进行了叙述,主要包括太岳中学的光辉成就、基本经验及与敌斗争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侯存明以其为例,对战争年代冀鲁豫边区的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学校是在与敌斗争中坚持办学的,将其称为”游击学①白雪枫:论太行革命根据地冬学运动的显著特征,《党史博采(理论)》,2007年第11期。

②白雪枫:试论20世纪40年代太行革命根据地冬学运动,《沧桑》,2008年第5期。

③薛慧锋、白雪枫: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对农民的影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8期。

校“;课程的安排是以时事政治和思想道德为中心的;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联系社会、教育结合实践;文体活动丰富多样;为了鼓舞群众的抗战热情,时常对外进行文艺宣传;通过和现在的学校进行比较,侯认为三中的教育教学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①。由此我们可略知冀鲁豫边区教育的面貌,这对研究冀鲁豫边区教育是有着重要意义。

在《战火中的摇篮: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一书中,侯存明、田浩存对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进行了论述。此书在结构上分为三编:”烽火春秋“、”往昔追忆“、”校友名录“等,内容主要包括三中的校风、社会实践活动、大事纪要和英烈忠魂、激情岁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