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冀鲁豫根据地小学教育情况的文章,主要有:郝晋瑞的《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皇甫束玉的《在抗战度荒中---老区教育回忆片断》和魏艾民的《学生·战士·宣传员---冀鲁豫边区温邢?抗日小学琐忆》等。郝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根据地的小学教育作了简短的回顾。他指出,当时搞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为抗战服务。对抗日高小、初级小学、抗日小学的办学情况也一一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皇甫束玉(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等。1938年他从事小学和中学战时课本的编写和印刷工作。1946年到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担任编审委员时,编著了《初级新课本》,由韬奋书店出版发行;还与人合作编纂了《新辞典》)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教育工作者在极其艰苦、残酷的斗争环境里坚持从事教育事业的情况。魏艾民对温邢?抗日小学的师生在当年边学习、边宣传、边斗争的生活做了回忆。
海啸、高鲁依据鲁艺校友的回忆,对晋东南鲁艺学校的创办、课程设置、教育方针、专业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及在反”扫荡“中与敌斗争的事迹进行了介绍②。史治平对太行工业学校从诞生到奉命结束的历史作了介绍,并描述了当年艰苦的教学生活③。田秋平对北方大学院系的设置及其相关情况作了介绍。这些对根据地基本史料的梳理为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其他
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其它问题进行回忆或介绍的文章主要有①侯存明:战争年代的冀鲁豫边区教育---以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为例,《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1期。
②海啸、高鲁:40年代的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新文化史料》,1997年第6期。
③史治平:太行工业学校的创建,《国防科技工业》,2005年第6期。
阴克明的《太岳区教育工作回忆》和李子康的《抗日老根据地教育工作回忆片断》等。二人都以自己当年在边区从事教育的经历为据,对太岳区和太行区的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这对研究边区的文化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抗战文艺运动研究
抗战文艺运动主要包括戏剧、曲艺、民歌民谣、诗歌、剧团及与之相关的会议等。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文艺运动的发展、形式、特点、影响,人物对抗战文艺运动的贡献,或从其它角度,或就其它问题对抗战文艺运动进行的探究和总结等。
近二十年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抗战文艺运动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与之相关的会议、文化宣传形式、典型剧团等。具体内容如下:
对与抗战文艺运动相关的会议进行研究的文章比较少,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王维国的《邓小平与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在此文中,作者论述了邓小平的讲话对调整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工作者的文艺思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此,根据地的文艺走上了为现实服务、为群众服务的道路。
在《武乡抗日文化宣传形式初探》一文中,李俊清对太行区的文化宣传形式进行了论述,认为有报纸、剧团、民歌和歌谣、快板等形式。朱丹南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前线》在太行山的演出情况①。李志宽、李东光对活跃在太行区的盲人宣传队的情况作了介绍②。段友文对左权民歌进行了论述,认为它具有”史诗“的特点③。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一书中,作者在第九章第一节中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文艺运动的发展情况作了一整体介绍。
关于戏剧运动和曲艺,郭文瑞在介绍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戏剧运动时,对晋冀豫区和太行区的剧团和戏剧创作情况作了介绍④。张军则对冀鲁豫边区(山东部分)改造旧艺人的情况作了介绍⑤。
关于晋冀鲁豫根据地剧团的研究文章: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张明元对太行山剧团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论述,包括战①
②
③
第3期。
④
⑤
朱丹南:《前线》在太行山上,《新文化史料》,1999年第3期。
李志宽、李东光:名震太行的盲人抗战宣传队,《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5期。
段友文:人民口碑文学中的太行山抗战史---论左权抗战民歌,《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郭文瑞: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戏剧运动,《晋阳学刊》,1984年第6期。张军:战争年代的山东曲艺,《新文化史料》,1997年第4期。
地服务、宣传动员;壮大队伍、艺苑争艳;浴血奋战、共度难关;坚持发展、锐意创新四个方面,再现了太行山剧团的历史①。阮竞章对太行山剧团从诞生到结束的历史进行了介绍②。韩恩德对光明剧团的形成、发展和贡献做了扼要的介绍③。
为纪念世界反***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赵路回忆了沙河县抗日联合剧团的成长过程,并叙述了演出过程中的一些逸闻趣事④。
4。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研究
新闻出版事业主要包括报刊、出版机构、新闻史人物等。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报刊的创办、发展状况、特点、影响,出版机构的主要工作、作用,新闻史人物的事迹、贡献以及从其它角度或就其它问题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的探究和总结等。
近二十年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报刊进行介绍和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吕敬东的《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报〉》,周君平的《珍贵的太行根据地小报-论太行根据地的〈胜利报〉〈新生报〉》,裴荃香、丁竹的《晋冀豫〈鲁艺校刊〉创刊号介绍》,郑笃的《太行〈文艺杂志〉回忆》和王时春的《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友报〉》、《回忆冀鲁豫战场上的〈战友报〉》(上)和《回忆冀鲁豫战场上的〈战友报〉》(下),贾德昌的《战争年代的〈战友报〉》,刘大明的《在另一个战场上-回忆解放战争中的〈冀鲁豫日报〉》及杨宏伟的《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史》。他们分别对报刊的特点,报刊所反映的情况,报刊的组织机构,报刊的内容和创办的背景、时间,报刊的发展、作用、种类及其它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杨宏伟主要将自己收藏的晋东南边区出版的部分报刊进行了介绍⑤。
关于《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研究文章主要有:罗一恒、陈清的《坚持华北抗战斗争的号角---〈新华日报〉(华北版)概述》,刘威等人的《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敌后的喉舌---忆《新华日报》(华北版)》等。《中共中央北方局》
①张明元:光辉的太行山剧团---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党史博采》,2002年第5期。
②阮竞章:风雨太行山---太行山剧团团史,《新文学史料》,1998年第2期。
③韩恩德:我所了解的光明剧团,《文史月刊》,1994年第5期。
④赵路:忆沙河县抗日联合剧团---太行山区报春花,《大舞台》,1995年第6期。
⑤杨宏伟:太行抗战的号角---晋东南根据地出版的部分报刊辑略,《党史文汇》,2008年第4期。
也有专文对《新华日报》(华北版)进行了介绍。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办的情况、运作、历史意义及主要副刊等。这些文章对促进新闻出版事业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人民日报》进行研究的文章比较多,主要有:钱江的《烽火岁月谱写报业史诗---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纪实》,《战火中诞生的〈人民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杨东红的《〈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的一些问题探讨》,呼中汉的《〈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发行前后》,杨广富的《〈人民日报〉的两次创刊》,侯廷生的《〈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的历史意义》,赵富山的《创刊于光禄山下的〈人民日报〉》等。他们分别就《人民日报》的报名的形成、创刊及创刊时间、社址、历史意义及其它相关的人和事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而对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进行整体、全面、细致地研究的主要有赵芮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研究》。在此书中,作者分五部分对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进行论述。在绪论中,介绍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总体情况和研究现状,并对自己的研究范围、方法、论文框架等作了说明。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中,作者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民日报》进行论述。
1946年5月15日-1946年6月27日是城市办校的尝试阶段,认为《人民日报》立足于城市展开展报道工作,并指出本阶段报纸工作的特点与得失;在1946年7月1日-1947年8月31日期间,《人民日报》贯彻”全党办报“的方针,在农村取得了大发展,并对《人民日报》的副刊作了介绍,同时指出了报社报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1947年9月1日-1948年6月14日期间,《人民日报》在反”克里空“运动中取得了进步,并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对本阶段报道工作中呈现的特点作了总结。最后,作者介绍了《人民日报》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其进行了总体评价①。
对于太行区的报纸文献和新闻出版工作的总结和整理,李豫主要从《先锋报》、《胜利报》、《中国人报》、《人民日报》、《黄河日报》等的内容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对太行区的小报的有关情况也进行了概述②。王力主要对晋冀豫区的新闻出版史进行了追述,认为随着晋冀豫区的创建及不断巩固,为了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及时使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战形式的变化,党和政府以及其它有关组织先后创办了《战斗》、《先锋报》、《中国人报》、《胜利报》、《战斗报》、《文化哨》等;对于军队、党委、政府、群众团体等①赵芮: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研究,《兰州大学》,2008年。
②李豫:太行根据地报纸文献概论,《新闻出版交流中心》,1999年第6期。
方面创办的报刊作者也一一予以介绍;作者对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的工作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其为文化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同时,对”胜利书刊编辑部“的工作进行了叙述,对《新华日报》(华北版)、《黄河日报》(上党版)的创刊发行情况,以及《前线》、《抗战生活》、《文化动员》、《党的生活》、《文艺轻骑》等的历史进行了追述①。这些工作都为对太行区新闻出版事业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太岳区的新闻出版事业进行论述的著作主要有《太岳新闻事业史略》
(1940年-1949年)。在此书中,作者首先对太岳区新闻出版事业进行了概述,内容主要包括:《太岳日报》的创办和报道重点;铅印版太岳《新华日报》初期的情况和报道重点;太岳《新华日报》迁至阳城时的情况和报道重点;恢复原名《太岳日报》的情况和报道重点;报社和新华社太岳分社关系的变化;报社和出版发行的关系及取得成绩的原因。其次,对在1940年-1949年间,太岳日报社、太岳新华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太岳分社工作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太岳日报》、《新华日报》(太岳版)宣传报道纪要,按时间顺序进行了介绍。此外,介绍的内容还包括太岳日报社电务科的发展情况和作用;太岳《新华日报》社、太岳新华书店经营管理概况;《晋豫日报》的历史概况;新闻史人物简历及太岳区各报刊、通讯社简介等②。内容十分丰富,对研究太岳区的新闻出版事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它涉及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文章主要有《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主要报纸》等。作者在介绍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时,对太行区、太岳区的革命报纸也进行了概略性的论述③。
关于出版机构的文章主要有孙玉祥的《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和王民英等人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冀鲁豫日报〉印刷厂》等。孙用小篇幅对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的历史进行了简单的叙述;王等人主要对《冀鲁豫日报》印刷厂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保密情况下坚持进行报纸的印刷和发行工作的情况作了介绍。
①王力:晋冀豫区新闻出版史探源(上),《新闻出版交流》,1996年第2期;晋冀豫区新闻出版史探源(中),《新闻出版交流》1996年第3期;晋冀豫区新闻出版史探源(下),《新闻出版交流》,1996年第4期。
②
6月。
③
太岳新闻史编辑委员会、山西日报新闻研究所:《太岳新闻事业史略》,书海出版社,1991年王玲: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主要报纸,《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1995年。
其它涉及晋冀鲁豫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文章主要有《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出版事业》等。作者介绍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等的出版事业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起来的情况①。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出版工作(三)》一文中,作者以《新华日报》馆和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为主,介绍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革命出版情况②。
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新闻史人物进行研究的文章比较少,主要有:陈震彬、王丛笑的《为国捐躯报魂永存---记太行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何云》,马明的《战火纷飞中的太岳记者》和甄寿英的《华北抗战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记原华北〈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云》(上)(下)等。陈、王二人对何云为太行新闻事业所做的贡献进行了论述;马明主要就在革命战争年代,太岳记者深入对敌斗争和生产斗争第一线进行新闻报道的情况作了介绍;甄寿英主要对何云为《新华日报》(华北版)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介绍。
5。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具有总结性或探究性的文章和著述具有总结性的研究成果是指对在晋冀鲁豫根据地文化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按照一定规律对其进行整合的文章和著述,具有探究性的研究成果是指对晋冀鲁豫根据地文化教育基本问题出现的原因、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进行理论思考或探究的文章和著述。
近二十年来,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文化教育的总结和探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成果主要包括从大众化和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对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执政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对基本史料的整理和考证,对基本研究成果的整合等。具体内容如下:
具有总结性或探究性的文章主要有:张慧玲的《抗战文化大众化成因探析---以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例》,马书岐的《浅谈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韩征天的《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进---对太行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再认识》,王秀彦的《试论中国共产党在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执政实践和经验》和白鸿森的《抗大太行分校历史考》等。对于抗战文化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张慧玲认为是由抗战环境、党的文化教育政策、军事、教育形式、内容、人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书岐主要从整体的、联系的角度探求了根据地文化产生的原因,认为它的产生是建立在太行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①吴永贵、李雅: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出版事业,《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12期。
②赵晓恩: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出版工作(三)(1936-1947),《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3期。
是对太行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过程;韩征天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进一步指出,要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要紧紧服务于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二要满足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需求,三要以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最终目标;王秀彦对共产党在冀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和论述;白鸿森对抗大太行分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考证,理清了抗大六分校的创建及其发展沿革的历史线索,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