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讲与做,读书与做事,知识与行动,是矛盾又统一的整体。但是我国先贤对此已有精辟的论述。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方其知之,而行为及之,则知简浅”“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行,可以得知之效;知,未可以得行之效”“学而必习,习又必行”等,都是一针见血的观点。而我们提倡知行合一,行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1以天下为花园,不是以花园为天下
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不要自满,在你身边的陌生人就可能是比你强数十倍的人。
案例精选
[描述]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点评]
由这两篇文章衍生出来的相近的成语是“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许多人取得一些成绩后,就自满自大,坐井观天,忘记一山之外还有高山,高人之外还有高人,以致自满自得,故步自封,再也没有创造任何辉煌。
楚霸王项羽自以为贵族出身,英雄盖世,力拔山河,拥有雄兵百万,不把亭长出身的刘邦放在眼内。但刘邦善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由弱转强。刘、项相争,结果是项羽惨败,自刎乌江。
三国时期的曹操率兵百万,南下攻关,听了庞统的话,建成连环船,自以为得计,站在船上对酒当歌,踌躇满志,以为必胜无疑。结果,连中计谋,被蜀吴联军打败。
关羽镇守荆州,在大兵出征之时,掉以轻心,失掉荆州,兵败麦城,结果被吴军所俘,惨遭杀身之祸。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攻陷北京,建立大顺王朝。但李自成及其手下大将骄傲自满,腐化堕落,争名夺利,很快就被吴三桂打败。
还有牛顿。牛顿作为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晚年因为自满于自己的成就,迷恋上了宗教,终日研究宗教问题,致使晚年几乎毫无突破性进步。
真正有大成就的人都有自知之明,并不因为自己有本事而沾沾自喜。他们懂得自满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姜尚磻溪边垂钓待圣贤,他没有因为自己是昆仑弟子而自夸门第,炫耀自己是多么厉害,而是默默地在磻溪旁直钩垂钓,引来周文王。最终为姬氏家族挣得周家天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弟子3000,有名的就有72人。他可以被称为是最聪明的人了,但是他并没有自满。他只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魏征也曾对唐太宗说:“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
大概在西周时期,聪明的工匠制造了一件盛水的“欹器”。“欹”的意思是倾斜。它可以随盛水的多少而发生倾斜变化。不装水时,它成倾斜状态;装上一半水时,就中正直立;装满水时,它就自动翻倒,把所盛水倒出。《荀子·宥坐》把它描写作“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欹器的重心随盛水的多少而发生变化的缘故。有一天,孔子在鲁庙中见到这种欹器,立即让他的弟子们注水实验。然后,他感慨地说:“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意思是告诫弟子,要谦虚,切戒自满。
我们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不因为一些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因为这些小成绩只是你人生路上的一个个小光辉。只有永远前进,才能达到人生的真正光辉。
2如果你的心态失去平衡,行为也会失去平衡
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如果想成功,没有良好的心态是不行的。好的心态来源于一个人的修养与修炼。许多人都将活得累、活得窝囊和辛苦归结于外界的客观原因,却从来没有审视过自己生活心态是如何。遇到坏的境遇时,往往认为是没有好的机遇,或没有遇到伯乐,没有合适的舞台。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好的心态决定好的命运,心态好心情就好,生活起来就感到快乐,积极心态需要不断培养。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条河隔开了两岸,此岸住着凡夫俗子,彼岸住着僧人。凡夫俗子们看到僧人们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僧人们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终于有一天,凡夫俗子和僧人们达成了协议。于是,凡夫俗子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过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没过多久,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就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又怀念起以前当凡夫俗子的生活来。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们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于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种种好处。
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
[点评]
如果你厌倦了现在的环境,却无力改变,那么你只能调整心态适应环境。
一个人的心态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霍特曾说,他的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气消沉。他通常应付情绪低落的办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但这天他要和上司举行重要会议,所以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表情。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不振了。弗雷德并不知道,他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新原理:装着有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他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时较为快乐。
多年以来,心理学家都认为,除非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通常不会改变行为。我们常常逗眼泪汪汪的孩子说:“笑一笑呀”,结果孩子勉强地笑了笑之后,跟着就真的开心起来了。
但是,现代研究表示,情绪改变导致行为改变。心理学家艾克曼的实验表明,一个人总是想像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结果这种情绪十之八九真会到来。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的影响,他的心率和体温会上升。心理研究的这个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摆脱坏心情,其办法就是“心临美境”。
那么我们如何保持好心态,让自己总有一个好心情呢?
(1)学会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快乐的秘诀。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限潜能。不要总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要学会赏识自己,容纳自己,勉励自己。
回忆过去勇敢的时刻是恢复自信最有效的方法,但有很多人却因为一两次失败而埋葬了美好的回忆。如果我们系统地重温记忆中勇敢的时刻,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要勇敢得多。
还要养成记住过去的成功而忘却失败的习惯。过去你失败过多少次并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记取教训,然后强化和专注成功的尝试。查尔斯·凯特林说过,任何一个年轻人如果想要成为科学家,都必须准备好在获得1次成功之前失败99次,而且不因为这些失败而损伤自我。
(2)学会调节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在所难免的。一次被拒绝的失望,朋友的误会……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这时,我们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怎样调整呢?最有效的办法是用积极的暗示代替消极的暗示。当你想说“我完了”的时候,要马上替换成“不,我还有希望”等。平时要多肯定自己。因为暗示能把人变成魔鬼,也能把人变成天使。
(3)宽容待人
人与人之间总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也难免有争吵、有纠葛。只要不是大的原则问题,应该与人为善,宽大为怀。绝不能有理不让人,无理争三分,更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拳脚相加,伤了和气。应该有那种“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博大胸怀和高风亮节。
(4)努力做人做事
尽最大的努力做事,不是把自己搞得很累很苦,有发自内心的意愿就可以了。不要把他人作为对手,竞争不是人生的意义。也不要把事都当作敌人,歇斯底里地拼命,要记住:认真体味,超越自己就是胜利。如果到了40多岁你还没有成名或发财,别以为这是不成功。成功也在自己的心里,当你心平气和,当你尽了自己的力,内心丰富起来这就是幸福,这种幸福才是胜利。
(5)交内心有阳光的朋友
你交什么样的朋友,在一定程度上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交友要慎重。不要结交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做朋友,不要结交没有孝心的人做朋友,不要结交那些自傲轻浮的人做朋友。因为朋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你对自己命运的塑造。
3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行止无愧天地,贬褒自有春秋。”它倡导的是这样一种为人处世之道——只要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自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历史的公正评价。
中国人常说:“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心”,这就是一种心灵文化的最典型体现。
19世纪末,一个美国富翁雇用了华工丁龙,数年后将其辞退,辞退数日后,富翁居室不慎失火,富翁幸免于难,却有伤在身,丁龙闻讯后随即主动侍候在侧。富翁大为感动,还以为他曾读过什么圣贤书,一问才知,他并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只是从小受父亲的教诲要“忠”,要“亲邻有难必助之”。后来,丁龙在富翁处又工作了多年,辛劳致病而死。死前说:平时除了吃饭也没有什么开支,薪金有一万余元没有用,不如奉还吧。富翁大恸,就利用此款并再贴上一些钱,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汉学研究,推崇中华文化。
我们一直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所谓无愧于天地,就是无愧于心。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即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就如航海有了航标,不会迷航。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愤怒不已,向他索赔125美元。这125美元在当时可谓是天文数字,足够买下125只生蛋的母鸡了。男孩儿把闯祸的事告诉了父亲,并且忏悔。见儿子为难的样子,父亲拿出了125美元,说:“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要分毫不差地还给我。”男孩赔了钱之后,便开始艰苦地打工。终于,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把这“天文数字”分毫不差地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他还回忆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到底什么是责任。”
[点评]
无愧于心,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心中有了责任感,我们就会小到为个人尽心,为家庭尽力;大到为集体尽职,为国家尽责。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就会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我们行就不会仰承他人鼻息,言亦不会俯拾他人唾余。我们会将自己的言行放在社会的责任上称量。或许我们不能改变时风,但只要只要我们的一言一行,无愧于心,即使不能立竿见影,但只要天长日久,必能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无愧于心,更要求我们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无论在哪里,他都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无愧于自己的良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慎独”以及“君子不欺暗室”的道理了。一个善于自律的人,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放纵,失去了本心。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自律。可以说,随着你自律程度的增高,你的社会价值也在相应增大。
总之无愧于心不仅应是我们缘于心底的一种诉求,更应是我们执著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4行动谨慎的人很少跌跤
行动之前要冷静分析,要想了再做,不是做了再想。
俗语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就是告诫人们言行都要谨慎,从这里衍生出来的词汇又有“祸从口出”等。
行动谨慎又包括说话谨慎、行为谨慎。
言语谨慎是为了避免祸从口出。言语不仅能伤害到别人也能伤害到自己,说话如果不小心,不管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不管会不会得罪别人,肚子里如果不仔细掂量,一句话说出口,就可能招来争端和麻烦,甚至可能殃及性命。
古人说“君子三缄其口”,要“谨于言,敏于行”。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慎言笃行”。“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人活在世上,必然离不开人际交往,交往中要学会说话,要有原则地与人打交道,见机行事,不能信口开河,倘若一句话说得不妥,就可能引起灾祸。
案例精选
[描述]
据说当年清宫的一个太监和慈禧太后下象棋,下得兴起,这个太监吃了慈禧太后的一个马,还随口说:“我杀了您的马”,这个杀字惹恼了慈禧。慈禧说:“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一句话说坏了,全家被斩。
吕布被曹操擒住,曹操爱将,因吕布武艺高强,想留他一命,征求在旁的刘备意见。刘备说:“你忘了董卓之事乎?”董卓是吕布的干爹,为了争貂蝉,吕布曾杀了董卓,意思是说吕布是无义之徒,因为这一句话,曹操杀了吕布。这就是“白门楼吕布丧命”的故事。
[点评]
慎言,不但在工作中,在与朋友、同事及任何人交往中都要谨慎,不要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乱讲。有人曾说“有心的人话语迟”,不多说话,不乱说话。这话在处人处事中是有一定道理的。
光明正大地行事为人,谨慎地接人待物,是慎于行的含义。
案例精选
[描述]
唐朝名将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德宗、代宗四朝,活了85岁,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为人臣的奇迹。德宗继位后,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称姜子牙为“师尚父”,赐号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生病时,德宗派儿子舒王李谊代表他亲自前往省问,他的一生可谓“宠遇冠于人臣”。为什么郭子仪能够做到功高而主不疑,而且能寿终正寝,破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个千古不变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