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道德经:人生务必遵循的25个辩证法则
2006300000062

第62章 知与行,学与思(2)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郭子仪为人谨慎,擅长中庸之道。郭子仪一般情况下在家里接见朝中官员时,他的妻妾从来不用回避。这样做其实不是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老婆有多漂亮,而是说明自己对客人如家人一样,拉近了与众多官员的距离。只是有一次朝廷官员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妻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命官。

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太过于丑陋,最怕人说他,哪个说他他必心里相记,我不让妻妾见到他,是怕她们见到他的丑样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现在他是小官,万一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所以我这样做,是给他留点情面,也是为我们郭家留下后路呀。”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人得势,害了不少人,总是将被害者置于死地,唯独没有找郭子仪家的麻烦。这也应验了之前郭子仪预言和判断,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弭得不着痕迹。

[点评]

言谈话语的表达慎之又慎,方能成就大事。但有一些精明的人,不需要将对方的话全部听完便能推测出对方没有说出的意思来。因此言之慎并不是单指直接说出什么,还要小心由于不慎而流露出的内容。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有自己内心有一个尺寸,就不会受到道听途说的干扰,当然更不必为获取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而去费尽心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谨慎行事、谨慎做人。

慎言还包括慎诺,就是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什么事情,也不要轻易许诺别人什么事情。否则说出去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如果说了,就要遵守诺言,即使有再大的难处也要去做。所以,千万不要对别人轻易许诺。否则,会影响人际关系。

慎行,处于社会中的人,其一举一动都在世人的关注之列,人们凭着所见所闻,免不了对别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古代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说,即“一人一口唾沫能把人淹死”。为了让自己不被别人挑刺,就必须检查自己的言谈举止,谨小慎微,不做恶举,不给别人留下坏印象。凡事三思而后行,这样才可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干好事业。

案例精选

[描述]

一次,齐景公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了。齐景公大怒,就下令把养马的人抓来肢解。这时晏子在场,左右武士正想动手,晏婴上来制止,对齐景公说:“杀人总得有个方法,请问尧舜肢解人的时候,从身体的什么部分开始?”尧舜是传说中的仁君,不会因为一匹马而杀人,自然也没有杀人肢解之法,齐景公知道晏婴的意思,就说:“那就不肢解罢,把他交给狱官处死算了。”晏婴又对齐景公说:“这个人的确该死,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请让我说说他的罪状,让他知道,然后死个明白,您说好吗?”齐景公说:“好啊,那你就说吧!”晏婴就开始数说他的罪状:“你犯了三条大罪: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这是一大死罪;所死之马又是国君最喜爱的,这是二大死罪;因为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百姓听说之后一定会怨他,诸侯听说之后一定轻视我国。你养死了国君之马,使百姓生出怨恨,使邻国轻视我们,这是第三大死罪。今天把你送到监狱,你知罪吗?”齐景公喟然而叹说:“请您把他放了吧!放了吧!不要伤了我的仁爱之名。”

[点评]

齐景公是国君,唯我独尊。但是草菅人命总是不仁不慎之举,绝不是治国安民之道。如果没有晏婴的阻止,他必将马夫杀了。因失爱马而杀人,显然是不慎之行,后果只能被后人唾骂。

人生的道路是通过自己每时每日一步步走出来的。只有时时刻刻都有所进步,才能在一生中留下光辉的足迹。其中关键是要起步正确,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谨慎从事并不等于自卑,它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谨慎从事是指考虑周到,事先想到困难的一面,也想到失败的可能,是为了想尽办法克服困难,避免盲目从事,粗心大意招致失败。也就是说,对于事情不利的一面,从积极的角度去想,这是谨慎;对于困难和可能的失败,从消极的角度去想,越想越害怕和担心,这就不是必要的谨慎,而是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这种害怕的心理是由自卑和虚荣心结合而成的不良意识。有这种意识的人,一边担心自己不如别人,一边又怕被别人看不起,因此就会走进自设的误区,给自己的世界上了枷锁。由此可见,谨慎从事与害怕失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信还是自卑,在于心态的好坏。

当然太过谨慎可能会引起相反效果。比如在人前扭捏拘谨,这很不利于交往。拘谨和扭捏看上去好像是谨慎,其实是怯弱。

慎行慎言,是事业成功必须的条件,是人生必备的气质。

5与其苦苦等待,不如主动争取

不要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有一句老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是说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后一事无成。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位智商很高、持有重点大学学历的才子决定下海做生意。

一个朋友建议他去炒股,他激情万丈去了,但去办股东卡时,他犹豫道:“炒股有风险啊,等等看。”又有朋友建议他到夜校兼职讲课,他很有兴趣,但快到上课了,他又犹豫了:“讲一堂课才20块钱,没有什么意思。”

他很有天分,却一直在犹豫中度过。两三年都没有实现下海的愿望。

一天,他去乡间探亲,看到一片苹果园,望见的都是红澄澄的苹果。

他禁不住感叹道:“上帝赐予了这个主人一块多么肥沃的土地啊!”种树人一听,对他说:“那你就来看看上帝怎样在这里耕耘吧。”

[点评]

世界上有很多人光说不做,总是在犹豫;有不少的人只做不说,总是在耕耘。成功与收获总是光顾有了成功的方法并且付诸行动的人。

相信大多数的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打算做一件事情,瞻前顾后,犹豫不定,最后决定放弃,或者是考虑了很久才会去做,结果却发现错过了时机。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我们的阅历和知识增多了,但是疑虑也增多了。而这一切都会导致错失机会。

一个人过分慎重而不敢尝试任何新的事物,对你的成就所造成的伤害,就像不经任何考虑就执行突发的想法一样严重。

没游过泳的人站在水边,没玩过蹦极的人站在山崖边,都是越想越害怕,人处于不利的场景时也是一样的。治疗恐惧的办法就是行动,毫不犹豫地去做。再聪明的人也要有积极的行动。

世界上的机会总是伴随着风险,从来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可以放在我们面前等着我们去做。有七成把握成功的时候,就该下定决心去做,马上去做。因为执行出错带来的危害远不如行事犹豫不决带来的危害大。静止不动的事情比运动中的事物更容易损坏。

当人们在冷天游泳的时候,大约有三种适应冷水的方法。有些人先蹲在池边,将水撩到身上,使自己能适应之后,再进入池子游;有些人则可能先站在浅水处,再试着步步向深水走,或逐渐蹲身进入水中;更有一种人,做完热身运动,便由池边一跃而下。

据说最安全的方法,是置身池外,先行试探;其次则是置身池内,渐次深入;至于第三种方法,则可能造成抽筋甚至引发心脏病。

但是相反的,最感觉冷水刺激的是第一种,因为置身较暖的池边,每撩一次水,就造成一次沁骨的寒冷,倒是一跃入池的人,由于马上要应付眼前游水的问题,反倒能忘记了周身的寒冷。

与游泳一样,当人们进入到陌生的环境时,有的人先小心地探测,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许多人就因为知道困难重重,而再三延迟行程,甚至取消原来的计划;又有些人,先一脚踏入那个环境,但仍留许多后路,看着情况不妙,就抽身而返;当然更有些人,心存破釜沉舟之想,打定主意,便全身投入,由于急着应付眼前重重的险阻,反倒能忘记许多痛苦。在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如果是年轻人,不妨“一跃而下”。虽然有些危险,但是你会发现,当别人还在池边,或者半身站在水里喊冷的时候,那些敢于一跃入池的人,早已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把这周遭的冷,忘得一干二净了。这种人在陌生的环境中比别人果断,比别人快,较别人敢于冒险,因此,能把握更多的机会,所以往往是成功者。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个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她从小就想当一个电视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使是陌生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么安慰别人,怎么让别人愿意说出心中的秘密。她常说,只要给自己一次机会,她就一定会成功的。

但是西尔维亚却什么也没有做,她只是等待奇迹的发生。但是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做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的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搜寻天才,都是别人去找他们。可想而知,西尔维亚不切实际地期待着,结果什么奇迹也没有出现。

而另一个叫辛迪的女孩却实现了西尔维亚的梦想,成了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她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她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她白天去打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用的。”

但是她没有退缩,也没有等待机会,而是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孩子。

她动身到北达科他州,并在那里工作了两年,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个工作。又过了五年,她终于得到提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

[点评]

为什么西尔维亚失败了,而另一个女孩却成功了呢?因为西尔维亚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而辛迪则是采取行动,最后,终于实现了梦想。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机会需要把握,也需要创造。

6你在为谁学习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如果明白读书是为自己,也就不觉得苦了。

你为谁学习?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毕业的人都知道为自己学习,但是还在上学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或许更愿意说,是为父母学习,为老师学习,因为父母的殷切希望,让他们硬着头皮去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父母说,读书是辛苦,但是是为自己而读。老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还是为自己。可是许多人还是迷茫:“我在为谁学习?”尽管他们仍在辛苦地、努力地、拼搏地学习,““我其实想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但我还是坚持了学习!”

你喜欢上学吗?你学习真的开心吗?你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案例精选

[描述]

若干年前,哈佛神学院录取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学生。他不仅仅多才多艺,而且各个方面都非常杰出:他的理科成绩几乎满分,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达到可以直接进纽约交响乐团的水平,被朱利亚音乐学院录取。无论是读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学音乐,将来都不用为工作发愁,而神学院毕业的学生很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

为什么他要进神学院?很多教授都感到诧异。他说:“我还年轻,工作并不是主要的,可以慢慢来。可是,信仰的问题,神是什么,人何以才能超越,这些是我的人生的功课,这些功课不做,我活着一天都不得安宁。我读书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我的人生。”

[点评]

就像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而学习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不明白做事的目的,就很难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所以,对年轻的我们来说,不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看不到学习的必要性,就永远也不会具有学习的动力。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正是因为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才要认清自己并找到人生的意义。学习若是没有动机,就像汽车没有了燃料,是走不了多远的。

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是为父母而学习,为了让他们过上好生活而学习,可是学习的辛苦却是你自己来承受。如果天天这样,再有意志的人也会感到厌倦,会产生反感,渐渐就会形成厌学心理。这都是为父母学习的后果。

学习很苦,很累,很无味。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吃这份苦是为了我们自己。这就像是沙里淘金,虽然淘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由于知道淘来的金子是属于自己的,即使付出多大的代价,大家也会前赴后继的。如果把学习也看成了淘金,知道淘来的金子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什么苦都能熬过去了。

其实学习比淘金有更高的“利润”,因为学习淘出来的是知识,人们拥有知识才能拥有灿烂的未来。

现在有许多人上了大学以后就对人生开始渺茫,对学习也开始松懈。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仅仅将学习作为升学的目标,而不懂得学习是为了什么。大学宽松的环境,不仅仅重视学业,更开始凸显能力。这让一直埋头苦学的人感到迷茫。而他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重新定位,重新树立学习的目的,应该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而学的,你所学到的东西是为了未来。

何不将学习当作是淘金?在学习中为自己找到读书的理由。读书的枯燥无味也就荡然无存了。这才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7智者以求索为乐,蠢人以不学自喜

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提倡,更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唯一法宝。只有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职场之路上越走越宽。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常说,学习无边界,人生有界限,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要的,是每一个向上者所向往的。

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类几千年积累下的知识,是永远也学习不完的。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知识的寿命会大为缩短,个人用十几年所学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要进入所谓的学习“半衰期”。

据统计,当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识是近30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5-7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蓄电池,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不及时”充电”很快就会在现代社会中失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