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道德经:人生务必遵循的25个辩证法则
2006300000063

第63章 知与行,学与思(3)

所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只有将学习教育延长为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终身学习,讲的是人时刻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终身的发展。

在终身学习这方面,鲁迅先生是榜样,他在临死前的1小时还在写文章。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在21世纪里,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已经不存在铁饭碗之说。你的工作在今天或许不可或缺,但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用不断地学习来防患于未然。

案例精选

[描述]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刻苦学习,成了著名的学者。

1950年2月,华罗庚带着全家悄然登上3条不大的邮船,离开生活了4年的美国。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电波播送了他的《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信中激情洋溢地写道:“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又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不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百倍珍惜党和国家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大好时光。他白天拄着拐杖到学校讲课,晚上以案板当书桌,在灯下从事数学研究,常常写作到深夜。有时,为了求证某个问题,他常常深夜从床上爬起,顺手拿起床头的报纸,在空白处进行演算和论证。在他的屋里,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演算稿纸。他用毅力与勤奋,编织出成功和荣誉。

1956年,他的重要论文《典型域上的调查分析》,荣获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科学奖金的一等奖。随后,他的长达60万字的巨著《数论导引》问世了。这部著作,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国内外数学界为之震惊。他带领的数学研究所也已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了。他们为征服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函数数论、泛函分析、几何拓扑学等不同学科,已经扬帆起航并各有卓越建树。震撼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突出成果。

我们常说知足常乐,但这是相对的。在物质追求上,知足常乐。如果不知足,永远不会有幸福。但在事业上、学习上,知足只会让你裹足不前。要知道精进才能行。未来的社会竞争,必将逐渐从知识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知识就是力量,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学习,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这对你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人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案例精选

[描述]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8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早贪黑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定要读完手中的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10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有3种能力即:思考力、行动力和表达力。而思考是万力之源。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缺少能干活的人,缺少的是会思考的人。思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想的人,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要真正活出风格来,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必须要善于思考问题。

所有的计划、目标、成就都是思考的产物。为什么有人成就了大业,有人碌碌无为?其实成功的机会无处不在,只是它更青睐于善于思考的人。别人成功了,而自己没有,并不是别人运气好,而是他们善于思考,对这个世界多了几分观察,对生活多了几分思考。

缺少思考,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永远只会跟着别人的脚步走,缺少思考的人,其灵魂就很难被提升到某个高度,对事情的理解也会受到限制。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很小的时候经常躲在自己的卧室不出门。他母亲很奇怪,就在外面大声地问他:“比尔,你在干嘛?”“在我的卧室里”,比尔·盖茨答道,“我在思考,难道你们就不思考吗?”比尔·盖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创造了不可估量的财富,这一切与他的思考离不开。思考让他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能够独具慧眼。从而奠定其在软件王国里不可取代的地位。

我们任何人都应该对每件事情进行思考。如果我们在做事时,可以从某个很不起眼的事件中,引申至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度,可以从中看到其背后看不到的东西,可以从中学到那些平时生活学不到的东西,你将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东西。当然,这种功力并不是立刻就能锻炼出来的,它需要我们不停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也才会逐步地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会更快地取得成功!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某位学生临毕业时问道:“老师,您教给我们的都是些关于世界的哲学道理,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摆脱愚昧成为有智慧的人。可是究竟智慧本身是什么呢?人怎样才能得到智慧呢?”

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也就是说真理是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正确地认识了自然,并且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他的行动,他就是有智慧的人了。”学生又问:“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自然,得到真理呢?”他回答说,“是的,这是因为人人都有认识自然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

“既然人人都有思想,都能够认识真理,那为什么世界又有许多人愚昧无知甚至陷入迷信之中呢?”“我们说人人都有认识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并不等于有真理,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运用认识能力去发现真理,不善于思考的人,不仅自己发现不了真理,就是别人发现了告诉他,他也是不懂的。”

学生又问:“那些不能认识真理的人,除了不善于思考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是的,除了不善于思考外,往往还有许多毛病。比如:有些人过于自负,本来无知却自以为是,把荒谬的东西视为真理,有些人则是因为缺乏信心,要知道认识真理是不容易的啊!要下苦功夫去钻研各种问题,要长期不懈地去追求。有的人则是在认识真理时,往往对重要的问题过早下判断。要注意对重要的事情,在没有作充分的研究之前,是不能过早地下判断的。”

赫拉克利特说,“人为了认识真理,获得智慧,首先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认识自然的事物”,他告诫学生说,你们要记住——有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事物。但是,是不是熟悉了许多事物就等于得到了真理呢?那也不是。博学还不等于智慧,因为自然喜欢躲藏起来,人的感官只能认识事物表面现象,还不能认识到躲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要认识自然事物的真理,除了运用感官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用脑进行思考。”

当然胡思乱想并不能成功。真正的思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虽然思考的结果是好的,但是过程却是艰辛的。思考是建立在大量的研究和资料上,需要坚持不懈地总结积累,需要博览群书……而要做到这些,还要能耐得住寂寞,需要闹中取静,放弃享受的念头。有时还要缩减一些不必要的应酬。而思考更贵在坚持,贵在“勤”思考、常思考,养成遇事善于思考的习惯。思考的过程有如蚕蛹化蝶的过程,当终于有一天顿悟,思考就会变成美丽的蝴蝶。

其实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工作,谁更聪明、更有成就关键在于谁思考得更多、思考得更深、思考得更正确。灵光一闪的顿悟是思考,默默沉思也是思考,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思考。勤于思考,一定会有大的进步。

案例精选

[描述]

某美国人,某法国人和某德国人,都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判了三年徒刑。监狱长在他们入狱之前允许他们提一个愿望。美国人喜欢吸烟,所以要了许多雪茄;法国人浪漫,所以就要了个女人;德国人只要了部联系外界的电话。三年之后,当他们重获自由的时候,美国人先疯了般的跑出来到处找打火机;法国人手里领着个孩子,怀里抱着个孩子,后面还跟着个大肚子女人;德国人则是兴高采烈地握住监狱长的手说:“我简直太感谢您了,这三年来,我的生意不但没有耽误反而上涨了百分之三十……”这则故告诉我们你今天的生活源于你三年前的选择;而你今天的所作所为又是在决定你三年后的生活。”

[点评]

我们的未来源自我们现在的思考。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成功,却很少想想他们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其实,每个人都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只不过在有些人还没有真正掌握思考的真谛时,优秀的人已经运用自己的思考开始创造辉煌了。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那就是剑和思想。而思想比剑更厉害。

大千世界,谁都想提高自我竞争的能力,那么什么又是能力的高低强弱呢?是思想。人类的一切伟大都是源于思考。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就“经历了十年”。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鲁班因茅草划破手发明了铁锯;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牛顿第二定律;达·芬奇通过观察鸟和蝙蝠的飞行而设计了扑翼机。这些都说明了要善于思考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我们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善于思考,遇到事情要勤于思考,特别是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换一种思路去解决。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我们要勇于去做;别人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努力想到并实现。

善于思考的人永远不会被困难吓倒,即使前面是高山险岭,我们都能走过去。即使前面是暴风雪雨,有思想我们照样不用怕!

9善问者能过高山,不问者迷于平原

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问的人比埋头苦干的人能力提升得更快,适应新环境也更快。

我们常听到一些求职者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为了给上司一个“能干”的印象,总是对上司说:“没问题”。但是通常会被人理解为,没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相对来说,你的上司更喜欢善问的人,这代表你在思考工作、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当然,埋头苦干并不是说没有认真工作,而是一个人明明有一大堆的问题,却因为不想被人看不起而自己缩在一个角落里冥思苦想,那明明是别人一两句话就可以帮助你解决的问题,由于你放不下面子去问,到最后受批评的还是你。

案例精选

[描述]

某杂志社来了一个新员工,上司让她在杂志社付费购买版权的图片网站上下载一些人物风景图。而她对下载的图片网站一点也不清楚,但考虑到这是上司给自己的一个任务,如果说自己不懂,那么岂不让上司就此轻视她了?于是她就自己闷头下载了很多图片,直到有一个同事路过,才惊叫起来:“你怎么下载了这么多张图片,我们只要几张啊。”而一张图片的价格就在上百元以上,就因为她没有问别人怎么下载图片,让杂志社损失了几千元,她也被辞退了。

[点评]

如果当时她问一下身边的人如何操作,就不会出这么大的纰漏。每一个人都在工作中遇到过问题,既然请教别人就可以解决,为什么不能放下“面子”去请教呢?没有人会因为你问问题而看不起你。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跟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一般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淹没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点评]

有的人自视清高,觉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很丢脸,却不知会让你的工作受到阻碍。就如同上面的博士生,他只要问一下,就清楚了,也不会栽到水里。

提问其实是一门高级的语言艺术,在与人沟通时,如何组织你的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你是否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深谙提问之道的人,总是善于组织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思,从而充分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

提问也要讲方法,交谈中不善提问,常使交谈失败,如有人问邻居:“你是什么地方人?”“你工资多少?”“你女儿有男朋友吗?”……连珠炮似的发问,问得人难以招架,惹人讨厌。有的团干部找青年谈心,劈头就问:“你为什么蓄小胡子?”“这有什么好处?像什么样?”引得对方十分反感,拂袖而去。

那么,怎么做到善问呢?

(1)由此及彼地问

先不要问你想问的问题,从对方熟悉而愿意回答的问题入手,边问边观察对方的反应,再巧妙地引出正题。

(2)要因人而异

对性格直爽的,不妨开门见山;对脾气倔强者,要迂回曲折;对平辈或晚辈,要真诚坦率;对文化较低者,要问得通俗;对心有烦恼者,要体贴谅解,问得亲切。

(3)要对提问的内容胸有成竹

较重要的交谈,要想好顺序,要有通盘的考虑,才能到达最佳的效果。

(4)适可而止地问

问答时双方的活动,必须使对方乐于回答。问话后要察言观色,从对方表情中获得信息反馈。对方低头不语或答非所问,可能是表示他不感兴趣或不能回答,就要换个提法再问;对方面露难色或有疲劳厌倦感,就不能穷追不舍,应适时停止。一般不要冒昧地问别人的工资收入、家庭财产、个人履历等问题。

(5)彬彬有礼地问

要恰当地使用表示尊重的敬语:“请教”、“请问”、“请指点”等,要恰当使用表示谦恭的谦语:“多谢你提醒”、“您的话使我顿开茅塞”、“给您添麻烦了”等。当对方的问题扯得太远时,还要用委婉的话控制主题,如“请允许我打断一下……”自然地把话题引过来。问话时不要板起面孔。“笑容是你的财产”,微笑着问话,会使人乐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