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3
2081800000035

第35章 张格尔之叛

张格尔系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波罗尼都败亡之后,其子萨木克翻过巴达克山逃往浩罕汗国①。萨木克生有三子,长子名玉素普,次子即张格尔。张格尔“以诵经祈福,传食诸部”,以传播伊斯兰教(白山派②)扩大其影响,并时刻觑视天山南麓的局势,以求一逞。张格尔乘机起兵。

自乌什之变后。清朝廷对于派往南疆的官员慎重选择,维民得以安居。迨至嘉庆年间以后,吏治败坏日甚,派往天山南北的参赞大臣及其所属员司的“服食日用,无一不取于阿奇木伯克”,各城伯克亦藉以此苛敛“毡裘、金玉、缎布”③,大饱私囊。嘉庆末年,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荒淫无道,民怨沸腾。张格尔见有机可乘,便率数人从浩罕赴布鲁特,煽动数百布鲁特人袭喀什噶尔近边。

布鲁特头人苏兰奇入边告警,竟被斌静手下员司绥善驱逐,苏兰奇一气之下与张格尔合兵一处。斌静反以苏兰奇勾结逆裔张格尔扰边滋事上奏于朝。清朝廷遂令驻伊犁将军庆祥前往喀什噶尔调查此事。未几,庆祥便将斌静倚势婪索等罪状上闻朝廷,诏夺斌静职治罪,时为道光二年(1822年)。

张格尔占据那林河源,招兵买马,又勾结白山派教民充当耳目,提供情况,屡屡骚扰,一旦清军出动则远逃。道光五年(1825年)九月,清军追剿张格尔,出寨四百余里仍不见踪迹,掩杀布鲁特百余人而还。布鲁特首领统兵二千追击清军,袭杀殆尽。道光帝闻知此事,以大学士长龄代庆祥守伊犁,令庆祥前往喀什噶尔,筹划进兵之事。

西四城之陷。

张格尔欲侵西四城——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英吉沙尔,又恐伊犁援军,遂遣使赴浩军乞师,“约破西四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尔以酬其劳”④。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张格尔率众五百穿越开齐山路,窜至距喀什噶尔百余里的阿尔图什拜谒祖陵。七月,浩罕国王穆罕默德·阿利汗率兵万余抵喀什噶尔。守城清军“尽力抵御”,浩罕军伤亡惨重,穆罕默德·阿利汗率军撤退,张格尔派人追之,复诱浩罕军三千归,“张格尔置为亲兵”⑤。喀什噶尔被围攻两个月,势穷力竭,城破,庆祥自缢身亡。张格尔在占领喀尔噶尔后,自称苏丹,“宣布为当地的统治者”⑥。未几,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三城相继陷落。

激战柯尔坪。

西四城陷落后,清朝廷任命长龄为扬威将军,调陕甘总督杨遇春统兵五千驰赴哈密,又发吉林、黑龙江、甘肃、四川等省军队从征,共计三万六千,会师阿克苏。此时张格尔军已抵距阿克苏仅八十里的浑巴什河。清军击退企图过浑巴什河的张格尔军,并在阿克苏西部的柯尔坪与叛军展开激战。柯尔坪“东南通巴尔楚克,西南通喀什噶尔,为大兵进剿必经之路”⑦。柯尔坪之战的胜利,不仅保拄了东四城(阿克苏、乌什、库车、辟展),也打通了收复西四城之路。

收复西四城。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清军二万余自阿克苏出师西进,二十三日抵洋阿巴特,与叛军二万余遭遇,时清军已跋涉半月有余,且携粮将尽,以疲驼、赢马充饥。长龄、杨遇春等惟恐叛军远循,行坚壁清野之策,遂在洋阿巴特同叛军展开激战。清军兵分三路进击,擒斩过半,尽夺敌粮糗以济军。

二月二十五日,清军进抵叛军重点设防的沙布都尔庄,该地“多树苇,决水如沮洳”⑧,泥泞难进,城后林中亦有伏兵。长龄令士兵冒险越渠,冲入敌阵,时值叛军营中火药爆炸,叛军大溃。清军乘胜追击,斩杀万余。二月二十六日,清军抵达距喀什噶尔仅十余里的浑河北岸,张格尔集中城内兵民十余万阻河列阵,亘延二十余里,穴垒列铳,势甚嚣张。会大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气晦霾。长龄欲待风过天明进军,杨遇春却以“雾晦中贼不辨多少”,“是天赞我也”,又以“客兵利速战”,“时不可失”⑨,力劝进兵。清军乘风沙蔽日渡河,占据上风位置,炮声与风声会合,令敌胆寒,张格尔率先出逃。三月初一,攻克喀什噶尔,擒叛军四千。

在收复喀什噶尔后,清军兵分两路夺取英吉沙尔、叶尔羌及和田。

生擒张格尔。

张格尔从喀什噶尔出逃后,自木吉出边,逃回浩罕。为擒获张格尔,长龄令杨遇春、杨芳率兵八千分道出塞搜寻。杨芳一路在帕米尔高原以北的阿顿岭遭到浩罕军队的袭击,伤亡惨重。清朝廷遂下令撤军,留兵八千驻喀什噶尔,任命杨芳为该城参赞大臣。

道光七年九月,清朝廷任命直隶总督那彦成为钦差大臣,处理善后事宜。长龄因张格尔未获,建议清朝廷将在京为奴的波罗尼都后裔阿布都哈里赦归,令其总辖西四城,“愚回崇信和卓,犹西番崇信达赖喇嘛,已成不可移之锢习。即使张逆就擒,尚有兄弟之子在浩罕,终留后患”④。长龄的建议,并未被清朝廷所采纳。

张格尔在得悉清朝廷撤军后,又思大举。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张格尔率步骑五百入阿尔古城。杨芳率军迎击张格尔,张格尔逃至喀尔铁盖山,全军覆灭,只带残兵三十逃入布鲁特。布鲁特人遂执张格尔以献,张格尔被解往北京处死。

与浩罕议和。

沈阳故宫张格尔被擒后,长龄等遣使浩罕,要求擒献张格尔家属,浩罕以伊斯兰经典从无献和卓子孙先例而加以拒绝,清朝廷遂令断绝同浩罕的贸易关系。浩罕国王穆罕默德·阿利汗为报复清朝廷,便将张格尔之兄玉素普抬出,为其拼凑一支流亡队伍(喀什噶尔人逃至浩罕者),并派将领协助彼等人犯。道光十年(1830年)八月,和卓后裔的军队再次入犯,夺取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等城周围的村庄,为此清朝廷诏令杨遇春、长龄、杨芳等调兵赴援,待清军抵达喀什噶尔时,浩罕及玉素普早已引军而还。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清朝廷派长龄去喀什噶尔同浩罕议和,签订如下条款:

浩罕为清朝廷监管和卓家族;

清朝廷恢复同浩罕的贸易;

浩罕放回所掳维、汉民众;

清朝廷归还抄没的浩罕资产。

注释

①浩罕、亦称霍罕,乌兹别克人在十八世纪初所建立的汗国,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商业,1876年被沙皇俄国吞并。

②十七世纪初,伊斯兰教分裂为白山派、黑山派,俗称白帽回、黑帽回。大小和卓的先人即为白山派首领。

③《清代通史》卷中,第893页。

④《清史稿·属国传四》。

⑤《圣武记》卷四。

⑥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

⑦《平定回缰剿擒逆裔方略》卷三四。

⑧《清史稿·长龄传》。

⑨《清代通史》卷中,第896页。

⑩《清代通史》卷中,第8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