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4
2149000000030

第30章 大宋王朝的全面解读(7)

晏殊一生喜荐拔人物,特别是他任宰相时期,更是利用朝廷重臣和文坛名士的有利身份,广揽天下有识之士,热情举荐、提携天下贤士,乐善不倦。因而“一时名士,多出其门”(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当时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富弼、欧阳修、韩琦……都得到了晏殊的大力提携。这些人有的是他的学生,有的还成了他的女婿。他们人人都成就非凡,范仲淹、富弼、韩琦都是当时被皇帝所倚重的贤相、名臣,欧阳修成为北宋文坛的一代文宗。仁宗对晏殊广揽贤士也十分高兴,认为人才会聚,国家才会治理得更好。而一些小人却妒忌晏殊,攻击他“胶固乱党”、“布满要路”。有一次,晏殊想提拔欧阳修做河北都转运,刚刚上奏皇帝,就遭到了谏官的反驳,他们要求将欧阳修留在朝廷,其实是害怕欧阳修担任要职,对他们不利。结果由于他们人多势众,欧阳修出任之事未被皇帝允许。

尽管在举荐、提拔人物时,屡遭挫败,但晏殊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仁宗庆历初年的改革,他是关键人物,因为新政重要人物的任用、提拔都与晏殊有很大的关系。一时间,天下名士会聚,聚合成了一股强劲的进步的政治势力,在新政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晏殊一生好贤,提携贤良众多,遍布台阁。欧阳修在为他写挽辞时道:“谋猷存二府,台阁遍诸生。”(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

宋仁宗时,韩琦为什么能“名重一时”

韩琦(1007~1075),字稚圭,相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圣年间进士。仁宗时,任枢密副使、按抚使、枢密使等职,封仪国公。英宗即位后,封魏国公。神宗时,又官拜司空兼侍中。韩琦执政三世,两朝顾命,在立英宗、神宗两代皇帝的问题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韩琦以学士身份亲临边疆处理事务,年纪刚刚三十,天下之人都尊称他为“韩公”。他曾经与范仲淹共事,商讨防御西夏入侵的计策,时称“韩范”。在仁宗朝,为朝廷做了许多事,因而“名重一时”。

韩琦在任右司谏期间,敢于说话,前后上疏七十多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时的宰相王曾说韩琦的谏言“切而不迂”,是说韩琦的话恳切而不迂腐。韩琦听到王曾的话后,更加自信。当时益、利两地闹饥荒,韩琦以体量安抚使的身份前去慰问,驱除贪官污吏,淘汰多余官员几百人,使一百九十万的饥民存活下来。

此后不久,韩琦升任枢密直学士,夏竦为副手。元吴谋反,占领了镇戍。韩琦在自己比较了解西北边境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攻守两个方案,并上奏朝廷。仁宗看过之后准备启用进攻策略,而许多大臣都不赞同。这时韩琦说:“元昊即使倾尽西夏一国之力,也只不过四五万人。如果我们让宋军分路进攻,说不定会碰上强敌,到时会因兵力不支而败。倘若所有的军队一起行进,趁着敌人攻城胜利之后存在的骄傲轻敌的心理,一鼓作气,一定能够大败西夏军。”于是朝廷就下诏令驻扎在鄜延、泾原的宋军一同出征。过了不久,元昊请求和解。细心的韩琦说:“没有盟约就来求和,这其中一定有诈。”就下令所有将士戒严,不可掉以轻心,西夏军果然在山外进犯。韩琦将军队交给大将任福,并命令他从怀远城出发到德胜寨,从敌军后方攻击敌人。如果不能战胜,就占据险要的地理位置,埋伏下来,切断敌军退路。任福临出发时,韩琦告诫再三,后来又传送檄文重申约定,说如有违背,即使打了胜仗,也要杀头。但是在两兵交战的过程中,任福还是被西夏军引诱,宋军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全军覆没。虽然这次战争宋军失败,但责任不在韩琦,相反,韩琦在这次战役中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只是由于用人不当才造成失败。

韩琦与范仲淹呆在兵营,时间长了,声名大振,人心归顺。二人合力夺取横山,谋取河南。这时元昊向大宋称臣,韩琦也被召为枢密副使。后来元昊又凭借着契丹的支援,强行向宋朝索要钱财物品,贪得无厌。宰相晏殊怕战事再起,处处迁就元昊。韩琦认为宋朝廷不应该这么做,还罗列了朝廷中应该先采取的七项措施,如实行清政、招揽人才、收拢民心等,仁宗对此全部采纳。后来韩琦又扫平群盗,淘汰军营之中年老体弱者,讨回敌方所侵占的土地。接着又提出了对付西北边防的四项政策,主张“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韩琦的这些策略对于西北防御事务起了指导作用。

欧阳修曾称赞韩琦说:“临大事,决大议,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韩琦去世时六十八岁,谥号“忠献”,赠尚书令之职。

宋神宗时韩琦有何建言

韩琦为官敢于直言,前后上疏七十多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仁宗说韩琦“性直”,王曾也曾说韩琦的话恳切但不迂腐。韩琦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在神宗朝时也有许多建言。

契丹请求宋朝割代以北的土地,这时韩琦上疏给神宗,奏疏中说:据我观察,这几年来朝廷办事,很少考虑边境敌方。而敌国看到这种情况,心生疑虑,认为我宋朝在计划怎样收复燕南土地,所以他们就持先发制人的想法,挑起事端。他们之所以产生这种疑惑,原因有七个:高丽在北方向我北宋称臣,已经很久不来朝贡了,我们用商船引诱让高丽前来朝贡,契丹知道了这件事,一定会认为北宋有什么计谋;强行夺取吐蕃的土地建立熙河,也会让契丹以为宋朝另有图谋;在西山上栽种大片榆树和柳树,希望树长的高大茂密以阻止骑兵;创立保甲制;建城池,筑高墙;发明弓和刀的新式样,大造战车;在河北设三十七个将领。契丹向来是北宋的敌国,因此起疑心,他们是不得不这样的。

接着,韩琦又指出要对外平定四方,首先必须治国安邦。而当时由于实行新政,主张新政的一派认为要从根本上治国,首先就是要聚敛财物,在百姓中大量征兵。这一错误的认识导致新政派采取的措施不当,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并且经常更改具体施行办法,让农民无心耕种,商人无法经商,连官吏都茫然不知所措,举国上下怨声载道。韩琦指出造成这种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新政派的错误主张。

这样韩琦从两个方面指出了契丹求割地的两个原因:一是朝廷做事使契丹产生疑虑;二是新政使宋朝人心动摇,怨声载道,以致不能齐心对外。

同时,韩琦在奏疏最后提出了应对契丹的策略。他认为应当派使者到契丹,详细说明朝廷所做的事都属于治理国家的正常举措,并没有别的意图;边界仍按以前的约定不变;劝说契丹不要再生事端,别破坏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当然,以上只是韩琦提出的权宜之计。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应该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爱惜民力,任用贤能之人,远离奸邪小人,这样定会使百姓顺服,边地军备充足。如果敌国毁约,宋朝也可凭借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收复失地。这也是韩琦在边境防御问题上“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处理宋与契丹关系上,富弼有何重要贡献

富弼(1004~1083),字彦国,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是晏殊的女婿。仁宗时制科出身,任将作临丞,逐渐升直集贤院、开封府推官,知谏院。庆历二年(1042),升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曾与范仲淹一起推行“庆历新政”,但因怕流言中伤,主动请求安抚河北。后来,富弼与文彦博同时拜相。英宗时,富弼为枢密使,封祁国公,又进封郑国公,因与王安石不和,出知河南,辞职后仍关心朝廷大事。

富弼曾奉使几次出使契丹,在处理宋与契丹的关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彦博仁宗时,契丹在宋朝边境上驻扎军队,并派使臣萧英、刘六符到宋朝,请求割关南十县土地给契丹。宋朝廷中无人愿意接见契丹使臣,这时吕夷简就举荐说富弼可以担当此任。在接见中,富弼与契丹使臣萧英开怀畅谈,萧英很高兴,就偷偷地将契丹主想要什么告诉了富弼,并对富弼说:“如果宋朝廷认为可以,就答应,如果认为不行,就可以另用别的办法搪塞过去”。富弼把这些话详细上报仁宗,仁宗只允许增加给契丹的岁币,并与契丹联姻。

后来,富弼奉旨出使契丹。在面见契丹主时,他询问契丹要求割关南土地的原因。契丹主说是因为宋朝违反两国约定,堵塞雁门关,增加堤防的蓄水量,修治护城壕,增加军队人数。契丹还狂妄地说,“如果契丹请求割地不成功,就要举兵南下,攻打宋朝。”富弼也毫不示弱地回应说:“当初的澶渊之役,如果不是宋朝放过契丹军,那么契丹士兵就不会有活着回去的。现在宋朝有广阔的土地,数百万人的军队,并且朝廷法令严明,万众一心。如果契丹再要攻打宋朝,胜算的可能性很小,即便侥幸取胜,也会伤亡惨重。还不如两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宋朝每年送岁币给契丹。”契丹主听后,点头称是。富弼还向契丹主解释了宋朝堵塞雁门关,是为了防御元昊;修治护城壕,补充军队缺员等都属于国家的正常建设,没有违背两国约定。

第二天,契丹主邀请富弼一同打猎,又提及割地的事。富弼反复陈述说这样不行,又说:“契丹如果以得到关南土地为荣,那么宋朝一定会认为割让关南土地给契丹是一种耻辱,两国既然是友好国家,哪能让一国光荣,另一国受侮辱呢?”契丹主听后很受感动。

等到富弼再一次出使契丹时,契丹主答应宋朝增加给契丹的岁币,不再提割地的事。但宋朝向契丹送岁币必须说“献”或“纳”,富弼听后非常气愤,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尽管最终宋朝还是用了“纳”字,但富弼当时的做法还是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

富弼几次出使契丹劝和,避免了战争的爆发,在维持宋与契丹友好关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什么说文彦博历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

文彦博(1000~1092),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年间进士,始任翼城知县,后来升为殿中侍御史。因为镇压贝州王则起义,当上宰相。任相期间,与庞籍商议裁减冗兵之事,卓有成效。又先后出制河南、大名、太原等州府,封潞国公。英宗时,任枢密使。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河阳。文彦博在职有五十年,历任四朝,很有威望。

宋夏战争爆发后,文彦博向皇帝指出当时将权不专,军法不严的弊病,并得到仁宗的称赞和采纳。后来宋将刘平在与西夏作战中,被西夏军俘虏。黄德和趁机用金带买通了刘平的奴仆,诬陷说刘平向西夏投降了。刘平一家二百多人也因此全部被关押大牢,等候处置。朝廷命文彦博处理此案。文彦博经过仔细审查,终于查出了案情的真相。这时,黄德和的同党就声援黄德和,并请朝廷另派官员审理此案。文彦博坚决反对黄德和同党的做法,在朝廷派遣的官员到来之前,就将黄德和和被买通的刘平的奴仆一同处死。由此可见文彦博执法从严、行事果断的处事风格。

至和三年(1056),仁宗皇帝上朝时突然发病,被扶入寝宫休息。文彦博非常担心皇上的身体,就召来服侍皇上的宦官史志聪,询问皇上的病情,但史志聪说这是宫中的秘密,不可随便乱说。文彦博听后大怒,呵叱道:“你们这些人出入宫中禁地,却不让宰相知道天子的起居状况,这是什么意思?从现在开始,皇上的病情一定要如实禀告,如有不从,就军法处置。”还与大臣刘沆、富弼等人在大殿内留宿守候。史志聪对文彦博说:“以前没有大臣在大殿留宿的例子”,文彦博质问道:“这是议论有无先例的时候吗?”史志聪无言以对。开封府知府王素半夜来敲宫门,文彦博没让他进。等到第二天早上,王素说有禁卫兵告发都虞侯要谋反。听后刘沆就要逮捕都虞侯,而文彦博却召见都指挥使许怀德,仔细询问了都虞侯的情况。许怀德将都虞侯的情况告诉了文彦博,并自愿担保说都虞侯不会叛乱。文彦博当机立断,说:“这样看来,一定是这个士兵与都虞侯有仇,所以就诬陷都虞侯。既然这样就应当将这个士兵斩首,以此稳定众人之心”。于是就把后面的事交给刘沆处理,刘沆将诬陷都虞侯的士兵斩首,全国上下,人心大定。等到仁宗病好之后,文彦博等人才搬回各自的府第就寝。在仁宗生病期间,国家的安定很让人担忧,多亏了文彦博、富弼二人主持朝政,才维护了社稷的安宁。

文彦博继承父亲文洎的遗志,修理整治了唐朝时期的运输河道,增加了麟州的军饷储备。为相期间,文彦博曾与枢密使庞籍商议裁减冗兵八万人。朝中议论纷纷,担心这些人聚众谋反,皇上也有相同的疑虑。文彦博说采取这一措施是因为国家财政非常紧张,入不敷出,并说如果有什么不测,愿意以死谢罪。但在这项政策实施以后,被裁减的士兵都平静地回到家中,没有什么事发生。文彦博的这个措施节省了朝廷军费开支,意义重大。

作为一代名臣,文彦博声名远播,契丹使臣远远地看见文彦博,脸立刻都变了颜色,说文彦博是“天下异人”,羌族的首领温溪心也将心爱的名马赠送给文彦博,可见他们对文彦博的敬重程度之深。文彦博去世时九十二岁,追赠太师之职,谥号“忠烈”。

范仲淹诗、词、文成就如何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写得很出色,有《范文正公集》。虽然流传下来的篇数不多,但思想性强,感情深厚,富于感染力。

范仲淹的诗《江上渔者》,只有短短的四句,但作者巧妙运用对比,突出反映了渔民的疾苦。他的诗句“身甘一枝巢”,“富贵非我望”,反映出范仲淹对生活要求极为简单,能解决温饱就足够了,富贵对他来说乃是身外之物。

在范仲淹的词作中,《苏幕遮》十分引人注目。首句“碧云天,黄叶地”被元代王实甫化用在《西厢记》中,结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更是被广泛传颂。作者用哀婉缠绵的笔触,采用秋天凄美景色作映衬,深刻地描绘出羁旅行人的相思之情。另一首词《御街行》充满柔情,也是此类作品。宝元三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四年的军旅生活,大大拓展了他的视野,增加了他的人生感受,这集中体现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上阙写广漠萧瑟的边地风光,下阙客观地反映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苦和久戍边关的思乡之情,抒写报国立功之志。词风悲凉苍劲,独树一帜,开拓了宋词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范仲淹最为人称道的是散文《岳阳楼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为劝勉好友滕宗谅而作的,也是范仲淹的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全篇先叙写创作缘由,点出“谪”这一关键字。而后写景,极写登楼之所见,既有细笔勾勒,又有浓墨渲染,对景致的刻画栩栩如生,接着写面对如此美好景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劝勉滕宗谅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处处以国家前途为重,从而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这既是范仲淹伟大人格的写照,也成为后代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格言。全文结构精巧,骈散结合,藻饰华美,颇具诗的韵味,被当时的古文家尹洙评为古文的“传奇体”。

“阎罗包老”说的是谁

所谓“阎罗包老”是指北宋的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