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4
2149000000036

第36章 大宋王朝的全面解读(13)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邛(qióng)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他年龄很小时就和哥哥们一起读书,悟性极高,过目不忘,被乡里人视为神童。十五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韩愈论》,抑扬顿挫,已经和成熟的文风相去不远了。庆元五年(1199)他以第三名中了进士。

开禧元年(1205),魏了翁被召试学士院。当时韩侂胄积极准备北伐,想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朝中很多大臣都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担心北伐失败,损耗国力,但没有人敢公开反对韩侂胄。于是,魏了翁在策论中指出“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而“金地广势强”,如果不顾宋金之间的力量对比,贸然出兵,那就只会孤注一掷,后果不堪设想。魏了翁的策论一出,朝内一片哗然。

开禧北伐失败,史弥远秘密害死了韩侂胄。他为了改善形象,开始起用名士,崇奉理学,理学家魏了翁也在收召之列。但魏了翁一开始就觉察到史弥远专断国事,于是极力推辞。不久父亲去世,魏了翁辞官守丧,在白鹤山(在今四川蒲江县北)下建成了鹤山书院,著书立说,开门授徒,积极宣扬理学,土子们争着从各地赶来求学。

后来魏了翁知眉州(今四川眉山)。他礼遇老者,提拔才士,每月初一、十五亲自去学宫讲学,推行礼仪教化,做了很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使当地习俗为之一变。

嘉定十五年(1222),魏了翁被召入朝。史弥远想把他收为己用,不断升迁他的官职。嘉定十七年,宁宗逝世,理宗不太光彩地登上了皇位。国事的突然变易使魏了翁积忧成疾,三次请求担任闲职,但没有得到批准。宝庆元年(1225)正月,原来的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hóng)被史弥远害死,魏了翁对此极为不满,多次请求为济王平反。史弥远见他始终不向自己低头,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以欺世盗名、结党诽谤国事的罪名降了他的官职,贬往靖州(今湖南靖州)居住。

史弥远被诛后,魏了翁表面上得到了重用,但他在各方力量的牵制下根本不能有所作为。他一再请求辞官,但直到去世朝廷也没有下达诏书。死后他累赠至秦国公,谥文靖。

魏了翁是著名的理学家,和真德秀齐名。他为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请谥,并建立书院讲学,为理学的传播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他去世的消息传到朝内后,理宗十分悲伤,“叹息有用才不尽之恨”。

为什么说刘克庄是南宋末年文坛宗主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曾经拜理学大师真德秀为师,一生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虽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政治业绩,但在文坛上,他是南宋后期的“江湖诗人”中官位最高、年寿最长、阅历也最为丰富的作家,在当时就被看作是文坛的宗主,是继陆游、辛弃疾之后最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

刘克庄学问渊博,在诗、词、骈文、散文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诗词的成就尤其突出。他早年的诗就很受大儒叶适的赏识。刘克庄今存诗约有四千五百首左右,数量之多在南宋仅次于陆游,刘克庄生活的年代,南宋王朝正在死亡线上苟延残喘,苦苦挣扎。他感时伤怀,写了许多慷慨悲壮、笔力雄健的佳作;有对中原未复、时无英雄的悲愤(如《有感》);有对当权者昏庸、苟安的强烈抨击(如《戊辰即事》);还有对忠勇之士的赞颂和悼念(如《梦豊宅之》),都表现出诗人关心时政、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刘克庄也是南宋后期最有成就的豪放派词人,现有词二百四十六首。他对辛弃疾非常仰慕,因此在创作中有意识的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表现出豪迈奔放、雄健疏宕的主导风格,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伤时的情怀。他虽然没有辛弃疾在金占领区生活二十多年的切肤之痛,但是悲愤中原的沦陷、渴望国家的统一却是与辛弃疾相通的。在《贺新郎》《九日》中他写道:“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表现了对中原未复的凄凉、萧瑟之情。在反映抗战的另一首《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中,他忧心国势危急,“国脉微如缕,”激励朋友投笔从戎,挽救国难,“闻说北面吹风急,边上冲梯屡舞”,“快投笔,莫超柱”。感情激越,语重心长。充分显示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之际的满腔报国热情。

除了诗词创作成就突出外,刘克庄还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诗论家,著有兼论诗词的《后村诗话》,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特别是对陆游、辛弃疾的爱国词给予了很高评价,对推广辛词起了一定的作用。后人认为《后村诗话》“论诗则具有条理”,“迥在南宋诸家诗话上,”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李穆为什么赞叹徐铉、徐锴之文“二陆不能及也”?

徐铉(917~992),字鼎臣,徐锴(901~974),字楚金,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们是兄弟俩,都以文才扬名于当时。

徐铉十岁就会写文章,与韩熙载齐名,江南的士人把他们合称为“韩徐”。他刚开始在南唐做官,宋军包围金陵(今江苏南京)后,李后主想派他出使宋营,正好都将朱令赞(yūn)带领十余万士兵从长江上游赶来救援,后主为了确保徐铉的安全,想下令朱令赞暂时不要东下,徐铉却说:“现在要先为社稷考虑,不要担心我。”南唐投降后,徐铉入宋,曾经从征太原,他起草的书檄诏令辞理精当,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徐铉恬淡寡欲,坦率正直,不喜欢佛教而爱好神怪故事,写有《稽神录》。他做诗学习李白和白居易,风格平淡自然。同时,他还精通小学,受诏校对过《说文解字》。由于他曾在北宋担任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现存作品有《骑省集》三十卷。

徐锴小的时候,母亲忙着教哥哥读书识字,顾不着管他,他就自己主动去学习。后来李璟(南唐中主)见到了他的文章,称赏不已,就让他做了秘书省正字。徐铉奉命出使宋营时,他忧虑而死。徐锴也精于小学,作有《说文解字韵谱》。除诗文以外,他还写过《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

徐铉兄弟在宋初享有很高的声誉,李穆出使江南读了他们的文章后,感慨地说:“二陆不能及也!”意思是说,连西晋的著名作家陆机和陆云兄弟也比不上他们,可见他们的确才华横溢。

为什么“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勤奋学习,致力于举业。柳永兄弟三人都以擅长文学著称,号称“柳氏三绝”。青壮年时期,柳永主要生活在汴京,因为他长得舒朗俊逸、仙风道骨又风流多情、善于作词,所以深得歌妓舞女的青睐,终日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儿舞女填词,过着纨绔子弟、风流才子式的浪荡生活。虽然他文才出众,然而却屡试不中,失望之余,他作了一首《鹤冲天》词,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之情,其中有“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这首词盛传一时,仁宗知道后非常不高兴,因此柳永当再次应举并通过考试时,仁宗在放榜前把他黜落,理由是“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在皇帝眼中,他就是一个有才无德的文人。尽管后来又有爱才的人向皇帝推荐他,但是仁宗还是一句:“且去填词!”科举功名上的失意,使他更加放浪形骸,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混迹于秦楼楚馆之中,还多次外出漫游。在经历多年坎坷之后,他终于在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但是长年沉沦下僚,无法升迁。皇祐中,他好不容易升为屯田员外郎,但不久就因为《醉蓬莱》一词再次触怒了仁宗,从此“不复进用”。皇祐五年(1053)前后客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

柳永以词成名,也以词受累,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他在词史上的突出贡献是发展了慢词的形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在柳永之前,词坛上占优势的是小令,慢词的数量很少。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使词这种文体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更加丰富。于是在他的词中,出现了繁华富庶的都市(如《望海潮》),飘泊四方的羁旅行役情怀(如《八声甘州》),以及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如《雨霖铃》)。因为他长年生活在市井之中,与下层市民有着较多的接触,所以他能够从平民的真实感受出发,客观真实地描写繁华的都市、发达的经济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这些都适应了都市生活和市民娱乐的需要。在丰富词作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力方面,柳永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词铺叙委婉、描述精细,尤其善于以曲折委婉的白描手法写景、叙事和抒情,给人以结构细密、布局严整、层次分明、意赅情深的感受。柳词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俗”。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内容多是反映世俗生活,也表现在它的语言多采用民间的俚俗之语,通俗易懂,形象鲜明,有的词(如《爪茉莉》)几乎全篇都是用口语写成的。这种浅显生动的语言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了在此前文学作品中较少出现的市民情调,这也是柳永的词能够风靡一时,广泛流传,深受下层市民喜爱,以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重要原因。

梅尧臣诗歌成就如何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是宋初著名的诗人。

梅尧臣出身于农家,所以虽然他的诗写得很好,却一直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后来他凭借叔父梅询的门荫担任了河南主簿,才在西京洛阳得到西京留守钱惟演的赏识。钱惟演和他结为忘年之交,并和他互相酬唱,以帮助他提高声誉。不久,欧阳修也到了洛阳,他和梅尧臣一见如故,二人开始共同倡导诗文革新。

梅尧臣屡试不中,仕途很不得意,于是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诗歌创作上,成了宋初为数不多的著名诗人之一。他关心百姓疾苦,写了许多反映百姓生活的诗歌。仁宗康定元年(1040),他知襄城县事,当时朝廷正在和西夏作战,人力、物力缺乏,因此加重了对人民的赋税和徭役,梅尧臣目睹百姓的惨状,愤懑之下写了《田家语》等诗。

梅尧臣不但擅长写《田家语》之类的古体诗,而且近体律诗也写得得心应手。《鲁山山行》描写山行经过之处的景物,出语乎淡而情趣盎然:“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他的名句有“野凫(fú)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东溪》),“庭花昏自敛,野蝶昼还来”(《闲居》)等。

梅尧臣的诗简古平淡,“平淡”是他一向的艺术追求。所谓平淡,不是平庸浅俗。他曾经对别人说:“好诗要写得有新意,要写出前人没有写过的东西。能把难写的景物写得跟它就在眼前一样,能让人读完以后觉得诗中还有话外之音,这样的诗才是最好的诗。”梅尧臣有明确的艺术追求,并不断地向这个方向努力,最终达到了平淡有味的境界。欧阳修是当时文坛的领袖,却声称自己的诗不如梅尧臣写得好。有人得到一件西南少数民族的衣服,上面竟然绣有梅尧臣的诗。从这两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梅尧臣的诗名是很高的。

“贺梅子”谓谁

“贺梅子”指的是北宋著名词人贺铸。他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一词广为流传,其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特别著名,于是人们称他为“贺梅子”。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他身长七尺,面黑如铁,眉目耸拔,长相十分奇伟。他喜欢谈论时事,即使是权贵显要,只要稍有不合他心意的地方,也会被骂得体无完肤。他曾和一个权贵子弟同事,那人骄傲不倨,贺铸看不惯他,就拿来盗贼偷东西时用的工具,屏退左右后把他关进了密室里,然后拿棍子指着他说:“你过来!你曾经在某年某月某日偷了某件东西作为某用,你又在某年某月某日偷了某件东西带回家,是不是?”那人一听,吓得连忙说:“是是是”。贺铸又一下子把他的衣服撕开,拿棍子狠狠地打了他好几下,那人疼得呼爹喊娘,连连叩头求饶。贺铸见他已经被制服了,就哈哈大笑,把他放了。当时,江淮一带有米芾以魁伟傲岸出名,贺铸和他不相上下,两人每次碰见都怒目相视,互相辩驳,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人们都说贺铸有侠士之风,但他却擅长写缠绵悱恻的词作,前面提到的《青玉案》就属于这类作品。又如他在妻子死后写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淮复挑灯夜补衣。”这首悼亡词和苏轼写的同一主题的《江城子》一样,打动过无数痛失爱侣的人。贺铸善于化用别人的句子填词,他曾经说过:“李商隐、温庭筠的诗句常常为我所用。”他的《石州引》“芭蕉不展丁香结”一句就是李商隐《代赠》中的名句。

贺铸是个个性奇特的人,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为《东山乐府》,请好友程俱作序。程俱在序文中生动地描绘了他既有豪侠之气又具儿女之情的形象。这种个性反映在他的作品里,就是风格有时柔婉缠绵,有时豪放激越。但是,从总体来看,“贺梅子”的词作仍以婉约为主。

为什么说苏洵文章成就最高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人们把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称为二苏,把他称为老苏,也以他的号称他为苏老泉。

苏洵名列“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散文家。他早年也读过书、学过诗,但都没有下过苦功,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在妻子程氏的支持下谢绝交游,发愤苦读,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器晚成的文学家。

苏洵不擅长声律对偶,因此多次在科举中落榜,这使他在古文上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高。苏洵的文章主要是议论,书翰和杂文,其中《几策》、《衡论》论政,《权书》论兵,《六经论》谈经,都是自成系统的专著。

苏洵的文章往往针对现实展开议论,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如《六国论》批评六国贿赂秦国,就一针见血地直指宋朝怯敌退让的政策。又如研究敌情的《几策·审敌》对敌我态势作出了具体分析,也能鞭辟入里,切中实际。

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笔老辣,析理精微,常常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例如管仲历来被认为是一代贤相,苏洵却在《管仲论》中批评他临死前没能识拔和举荐人才,导致了后来的权臣乱国,因此应该对齐国大乱负责。这是一篇翻案文章,却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无懈可击,充分体现了苏文笔锋犀利的特点。

苏洵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不是以诗词而是以散文见长的。

李格非父女有何文学成就

李格非(生卒不详),字文叔,济南(今山东济南)人。他在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曾经受到过苏轼的称赏,哲宗时官至礼部员外郎,和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徽宗时,蔡京专政,打击元祐党人,他被列入旧党遭到了罢免。他有《洛阳名园记》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