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2
2151700000037

第37章 张御史舍身拦驾

武宗要巡游宣府,竟然有一臣子敢舍身拦鸳,此人便是张钦。

第一次上奏

从北京前往宣府,居庸关是必经之路。巡关御史张钦是个正直敢言的官吏,他得到武宗要出关巡游的消息后,决心尽忠职守,舍身拦驾。张钦先上一疏劝谏,疏中道:“臣职巡视边关,敢一言而死。人言纷纷,谓陛下欲过居庸关巡行宣、大(大同),臣意陛下非事漫游,必深愤虏贼也。此虏谲诈凶狠,惟可命将御之,不必自与之角。……英宗不听大臣之言,自出亲征,遂有己巳之变。且匹夫尚不肯自轻,陛下以宗庙社稷之身,又无太子亲王监国,而轻出远游,万一不虞。将如之何?今天下之事,言者寒心。陛下不是之思,而欲长驱观兵,不谋之朝廷,而独谋之宫中,不议之众,而独断之一已,使大小臣工莫知所措,恐非保国之计也。”

再上奏折

奏疏报上后,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响。这时反倒传来武宗拒谏、一意孤行的消息。张钦不肯罢休,又提笔写了第二份奏疏:“臣愚以为乘舆不可出者有三:人心动摇,供亿浩繁,一也;远涉险阻,两宫悬念,二也;北寇方张,难与之角,三也。臣职居言路,奉诏巡关,分当效死,不敢爱身以负陛下。”张钦的这两份奏疏,可谓言辞激烈了,列举了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之言,轻易出师,结果兵败被俘的例子,又指出了武宗不顾国家,听信奸佞之言,一心游乐的错误。可是明武宗对这些忠诤之言,一句也听不进去,到八月初一那天,他换上便装,带着江彬和一些随从,出了皇宫,直奔昌平而来。

武宗将要出关的急报传到居庸关,张钦知道劝谏已无济于事,只好闭关挡驾。

他命令守关的指挥孙玺关闭关门,锁上后又亲自把钥匙收藏起来。分守居庸关的太监刘嵩听说武宗到了昌平,便准备前去朝见,张钦劝阻道:“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如‘上木’,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过了不多时,武宗派人来,要召见指挥孙玺,孙玺回答说:“御史在,臣不敢擅离。”武宗不敢召见张钦,又让人召传太监刘嵩。刘嵩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张钦:“吾主上家奴也,敢不赴?”张钦不想让孙玺、刘嵩和自己一起同担罪名,于是一手拿着御史的敕印,一手拿着利剑,坐到关门下厉声说道:“敢言开关者,斩。”

三上奏折

当天夜里,张钦又草拟了第三份奏疏:“臣闻天子举动,所系非小。欲征虏,必先廷议,明诏中外,群臣扈行。今不闻朝旨,又无百官之扈从,锦衣卫之随侍。此必有人借陛下之名,过关勾虏,图危社稷,臣万死不敢奉命。”奏疏尚未送上,武宗又派使者来传旨开关。张钦拔剑叱道:“此诈也!”把使者吓得跑了回去,向武宗报告说:“张御史差点杀了我。”武宗又气又急,却无可奈何。正在此时,朝臣们赶了来,请武宗回宫。这时候张钦的第三份奏疏也送到了,武宗知道张钦是决计不会开关放行了,只好怏怏而归。

二十多天后,武宗打听到张钦前往白羊口,不在居庸关,于是连忙换上青衣小帽,溜出京城,夜晚住在百姓家中,第二天一早,带着随从,疾驰出关,一边跑,一边不停地打听,“张御史在不在?”张钦得知武宗出关的消息,连忙赶回居庸关,已经来不及了。想要再上书,武宗却让太监守住关门,不许任何人出去。张钦感到无比气愤,不由得望着关外失声痛哭。第二年,明武宗从宣府返回京师(北京),经过居庸关时,还竟然得意笑道:“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荒政怠国的武宗的所为,简直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程度,忠直尽职的御史张钦也无法改变武宗的本性。但是张御史闭关三疏,舍身拦驾的事迹,则为人们广泛传播开来。有昏庸荒唐的皇帝,就有尽职刚正的官吏,历史永远是这样的。第38章刘瑾之死

刘瑾为正德八虎之首,无恶不作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凌迟处死的报应。

结成联盟

正德五年,安化王起兵叛乱。武宗命都御史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去平叛。时间不长,他们就带着军队得胜而归。杨一清是朝中的老臣,这几年刘瑾的所作所为他都看在眼里,也很为朝廷的状况担忧。只是杨一清的心计很深,他知道皇帝信任刘瑾,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是不能和刘瑾正面冲突的。

他深知近年来刘瑾想一人独掌大权,一直都借着武宗最宠信自己而设法排斥那些以前和他一起分享权力的人。张永就是昔日的正德八虎之一,近年来一直受刘瑾的排挤,十分不得志,心里很恨刘瑾。杨一清知道这件事,当然要抓住眼前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假装叹息着说:“现在外乱虽然已经平了,但不知内乱哪一日能够平息?”张永明白杨一清话中的意思,但是没有答腔。

杨一清接着又说:“张公公您昔日本来是刘瑾的伙伴,想不到现在他居然这样对待您,连我们这些外臣都要替您抱不平了。”张永这一次总算答话了,他回答说:“您的意思我明白,只是皇上最信任刘瑾,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扳倒他。”杨一清一听这话,知道张永已经动心了,就接着劝道:“现在就正是一个扳倒刘瑾的好机会。皇上也是因为信任您才派您和我一起去平叛的。眼下安化王的供词中提到了他和刘瑾有勾结,您不妨借着回朝后面禀皇上的时候,私下里和皇上谈起这件事,再详陈刘瑾一切不法之事,皇帝肯定会相信您的。到时我再联络外朝众臣一起弹劾刘瑾,想必大事可成。”他还诱之以利,说明只要刘瑾一死,以后宫中的大权肯定会都归张永一人所有。张永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答应了。于是两人结成了铲除刘瑾的联盟。

决计杀刘瑾

张永一回到朝中,武宗皇帝果然立刻就召见了他,慰劳他平叛的功劳。在武宗专门为张永准备的庆功宴后,刘瑾先走了。张永就趁此机会把安化王叛乱的檄文和供词都呈上给皇帝过目。本来安化王和刘瑾有往来这件事许多人都知道。这几年来,安化王一直都小动作不断,许多大臣都提醒武宗应该注意安化王的行动,以防他犯上作乱。但是刘瑾总是在武宗身边替安化王说一些好话,使皇帝相信这些大臣弹劾安化王都是诬告。由于刘瑾的庇护,安化王的实力才有可能壮大到今天的地步。但是这件事却没有人敢告诉武宗,就是有不怕死的人想冒死说出,刘瑾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所以武宗一直也不知道安化王叛乱的幕后黑手正是他身边最信任的刘瑾。

武宗这时已经有了几分醉意,他看着手中这些刘瑾谋反的罪证,还是不太相信,喃喃的念道:“朕不相信,刘瑾为什么要背叛朕?”张永回答说,刘瑾正是想夺得天下啊!武宗更加心烦意乱,随口说道:“他想要就让他夺去好了!”张永听皇帝这么说,简直是哭笑不得,但还是提醒喝醉了的武宗说:“天下让他夺去,陛下您又怎么办呢?”武宗这才有些明白过来,同意了张永的奏请,命他带人去抓刘瑾。张永得到圣旨马上连夜就带人闯人刘瑾的家中,把他从被窝儿中抓了起来。他生怕等到皇帝酒醒了,一见到刘瑾又会改变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张永还是怕皇帝会临时改变主意,就请皇帝一起去查抄刘瑾的家。在刘瑾的府中,武宗果然亲眼看见查出了大量的武器盔甲,还有许多僭越了自己身份的只有皇帝才能用的物品,金银财宝更是无数。本来刘瑾就准备在为自己的哥哥办丧事百官前来吊唁的时候就起兵谋反,先把朝中的大臣一网打尽的。想不到却被张永抢了先,这下人赃并获,谋反的证据一下子都摆在了武宗的面前。武宗本来还是不太相信刘瑾想谋反,还想对他从轻发落的,这会儿眼看证据确凿,不禁勃然大怒,说:“刘瑾果然反了!”对刘瑾不再留情,直接交给审判机关去定罪。刘瑾的一些同党也都被抓进了监狱。这时被刘瑾压抑了很久的监察御史们纷纷上书陈述刘瑾的大罪,多达三十多条。

恨之入骨

正式审判这一天,又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刘瑾被五花大绑的带到公堂之上,却昂然挺立,不肯下跪。在场负责审判的官员几乎以前都设法巴结过刘瑾,也都受过刘瑾的提携。这会儿见刘瑾如此狂傲,久处淫威之下的大臣们居然面面相觑,谁也问不出一句话来。

刘瑾看到这种情况更加得意,十分嚣张的说:“满朝公卿都出自我的门下,你们哪一个没有受过我的恩惠?看你们今天谁敢问我!”堂下犯人的态度居然比坐在上面的法官还强硬有理,这可真是少见,足以传为笑谈了。幸亏在场还有一个驸马都尉,他站出来大声说:“我是驸马,出自皇室,总不是出自你的门下了吧?别人不敢问你,我来问!”他命人先上前对刘瑾用刑,要先打击一下刘瑾的嚣张气焰。受了刑之后,刘瑾果然老实多了,开始回答堂上法官提出的问题。由于谋反的证据非常明确充足,刘瑾没有什么狡辩的余地,不久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这时才开始有些害怕了,在堂上哭着要求见皇帝一面,可是武宗却再也不会救他了。结果刘瑾的罪状很快被确定下来,被判处凌迟处死,三日后再杀头。他的亲属和同党几十人也一并被处死刑。在行刑的那一天,刑场上站满了围观的群众,那些曾经受过刘瑾迫害的人家纷纷前来花钱买刘瑾身上被削下的肉,就当场吃了泄恨。可见刘瑾当权的这几年之间确实做尽了伤天害理的事,以至使人们恨之入骨,恨不得吃了他的肉来出气。如此看来,他死的也实在不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