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4
2152600000028

第28章 大明王朝全面解读(7)

辽东自李成梁之后,连年战败,溃不成军。于是战功卓著的董一元被举荐为统帅,镇守辽东。当时,蒙古把兔儿与其伯父妙花、姑父花大相勾结,并与西部卜言台周相呼应,多次侵犯边境,长期骚扰。卜言台周扬言要攻占广宁,把兔儿等人的军队驻扎在辽阳(今辽宁辽阳),企图入侵劫掠镇武、锦州和义州(均位于今辽宁省东部边界)。董一元审时度势,认为只要首先击破离边境最近而势力较弱的把兔儿,卜言台周等势力将失去内应而不战而退。决策已定,董一元迅速命令副使孙守廉火速前往右屯牵制海西部,自己率领大军藏在镇武城外,留下空营以诱敌深入。敌军鲁莽,果然中计,以为官军胆怯逃跑,便全军入城。正当敌军懈怠之时,明军从营中跃起,里外加击,奋力冲杀,敌人死伤惨重,大败而逃。海西部知道把兔儿失利,也望风而逃,明军大获全胜。捷报传人京城,世宗十分高兴,祭告于天地祖庙,加封董一元官爵,给予丰厚的奖赏。

虽然敌军各部受创严重,但董一元并不放松警觉,一旦忽略了防备,就会使贼寇有机可乘,于是亲自率军跋涉四百余里,抵达敌巢,斩草除根,一举歼灭贼寇。至此,辽东边关才得以彻底安宁。

刘一燝是怎样和阉党斗争的

刘一燝(1567~1635),字季晦,南昌(今江西南昌)人,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考中进士。他历经神宗、光宗、熹宗三朝,担当国家重任,深得皇帝信赖。到熹宗时,刘一燝、叶向高、左光斗等德高望重的大臣共同主持朝政,朝中遍布贤臣良将,天下人都企盼着国家太平昌盛。然而,大宦官魏忠贤利用熹宗年幼,以花言巧语进行蒙蔽,排挤驱逐贤臣,渐渐窃取了大权,朝政越来越腐败。刘一燝十分憎恶魏忠贤的所作所为,身为辅政大臣,怎能容忍奸人当道,于是和阉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初,光宗宠妃李选侍被迫移出正宫的时候,伺候她的宦官刘朝等人趁机偷盗内宫秘藏的宝物,经过乾清门时,由于慌乱而跌倒,金银珠宝散了一地。熹宗知道后很生气,要判处死罪,但一直都没有执行。到这时,魏忠贤当权,那些宦官便用重金贿赂他,请求疏通关系。魏忠贤得了好处,便上疏替他们辩解求情,熹宗宠信他,便听信了,免除了刘朝等人的死罪。宦官们由此更加迎奉魏忠贤,以为他已控制了皇帝,而魏忠贤也愈发的狂妄自大,篡改诏书、陷害贤良,无恶不作。刘一燝知道后,很是气愤,心里明白此案一定又是魏忠贤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上疏,言辞激烈地申辩事实,要求依照原来的判罚,立即处死刘朝等人。熹宗很器重刘一燝,觉得他所说的有道理,如果出尔反尔会失掉皇家的颜面,就听从了他的意见。这样,才使魏忠贤的阴谋没能得逞。魏忠贤也因此开始记恨刘一燝,时时谋划着要除去这个心腹大患,只是顾忌他的权位重,声望高,一直不敢下手。

修建神宗陵墓的定陵工程完成后,魏忠贤又把功劳揽在自己名下,厚颜无耻地要求赏赐加封。刘一燝坚决反对,上疏向熹宗说明事实,并责备魏忠贤滥求封赏。这样才使讨要封赏的闹剧收场。而到此时,刘一燝与魏忠贤之间的矛盾已经是水火不容了。

慢慢地,宦官的势力壮大起来,清廉正直的大臣都受到迫害,使刘一燝孤立无援。魏忠贤认为时机成熟,便让手下亲信上疏攻击刘一燝。众口铄金,刘一燝不得已,请求辞职,但熹宗很信赖他,多次安慰挽留,不让离去。魏忠贤很是恼怒,为了除去这个眼中钉,便不择手段,假传圣旨,让刘一燝回家养老。

虽然这场与阉党的斗争,以刘一燝的失败而告终,但刘一燝对阉党的抑制还是起了作用的,使他们不至于为所欲为。

韩爌为什么会遭到魏忠贤的排挤

韩爌(kuàng)(1565~1644),字象云,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他为人正直,老成持重,在光宗、熹宗两朝担任要职,举荐贤才,任用能士,而抑制奸邪党徒,受到人们的称赞。然而,正因为他廉洁正直,不与奸邪为伍,遭到魏忠贤的排挤和陷害。

熹宗即位之初,韩爌与叶向高等人共同主持朝政,国家政局大有好转。这时,为人阴险狡猾的魏忠贤作恶多端,破坏朝政,杨涟等人联合上疏弹劾他,列举了二十四条罪状。魏忠贤害怕被治罪,便向德高望重的韩爌求救,请求替自己辩解说情。韩爌向来憎恶魏忠贤,耻于与其为伍,便严词拒绝了。魏忠贤于是怀恨在心,一心要报复。

后来,叶向高罢官,韩爌担任首辅,依然是秉持公正,任用贤良,打击奸邪,多次制止了魏忠贤党羽的恶行。魏忠贤更加恨他,就与魏广微勾结,假传圣旨,责备韩爌独揽大权,命令他与魏广微合作,借此削弱他的权力。而此时朝中的正直之士如杨涟、左光斗等人都先后被排挤迫害了,朝廷上下遍布魏忠贤的党羽亲信。韩爌势单力薄,无力进行抗争,于是上疏请求辞职。魏忠贤早就盼着这一天,便立即传旨批准了。

虽然韩爌已被排挤出朝廷,但魏忠贤还不肯罢休,又指使亲信上疏诬陷韩爌贪污,直害得韩家家破人亡。

张问达在审查宫廷三大案时有何作为

张问达(?~1625),字德充,泾阳(今陕西泾阳)人,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考中进士。曾出任地方官,有很好的政绩,因功升任刑部右侍郎,多次担当大任。当时正值宫廷风波迭起、动荡不安,接连发生了“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张问达参预了三案的调查审讯,主持公道,不偏不倚。

首先是震惊朝野的“梃击案”。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早晨,有个叫张差的人手里拿着大棒子突然冲进宫里,见人就打,一直打到太子的宫殿里,幸好太子躲避及时,才没受伤。经过审问,牵扯出神宗宠妃郑氏宫中的宦官庞保和刘成。当时,神宗特别宠爱郑贵妃,她亲生的儿子福王恃宠专横,长期留在宫中,不肯出京到封地去。对此,朝臣中有人在担心福王母子勾结,威胁太子的正统地位。现在又发生了这件事,就更怀疑是郑贵妃等人干的。一时间人心惶惶、议论纷纷。神宗害怕事件扩大成宫廷斗争,有意包庇郑贵妃,仅下令处死张差。张问达认为,奸人闯宫,事关国家安危,如果这样草率地处理,不仅有失公正,还会影响朝廷尊严,丧失天下人心,要求将两名宦官一同审讯,查明事情本末。张问达的意见中正恳切,但神宗怕议论会更加激烈,就在宫中秘密处死庞保和刘成,对外宣称他们因受刑过重而亡,这件事就算平息了。

神宗去世,光宗虽然平安地继承了皇位,可不到一个月,就暴病而亡。传说是在光宗病重时,有个叫李可灼的人进献了几粒红丸药,光宗吃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于是,人们怀疑光宗是被毒死的,但究竟是谁指使的,却一直没有答案,这就是谜团重重的“红丸案”。据调查,李可灼进献的红丸药确实不对病症,无论是不是受人指使,他对光宗的死都负有责任。然而,当时执掌大权的方从哲对他定得罪很轻,张问达便上疏陈说事情的经过原委,要求对李可灼依罪定刑。这样,才使李可灼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光宗死后,年幼的熹宗即位。光宗生前宠爱的妃子李选侍却占据正宫,不肯搬出,企图要挟年幼的皇帝,把持朝政。朝中大臣怎能容许这样荒唐的事情发生,便接连上疏要求李选侍搬离正宫。这就是所谓的“移宫案”。然而,在众大臣为了国家利益积极上疏争辩时,身为首辅大臣的方从哲却迟迟没有动静,直到李选侍被迫移出正宫的大局已定,才呈上奏疏,这难免有“墙头草”的嫌疑。于是,张问达不畏方从哲首辅的权势,上疏责备他不为国事尽力,没有果断地为百官做表率。

从万历末年(1619)到天启初年(1621),短短的几年时间,接连发生三大奇案,多少人在这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丧失原则、丢弃正义,而张问达却始终能够秉公处理,维持公道,是难能可贵的。

赵南星在明末党争中持什么态度

赵南星(1550~1627),字梦白,高邑(今河北大名)人,神宗万历二年(1574)考中进士,他为官清廉公正,以天下为己任,日夜操劳国事,在当时与邹元标、顾宪成一起被天下人敬称为“三君”。

当时的政局形势是,年幼的熹宗身居内宫,而朝廷大权被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们把持。他们勾结成党,打击异己,扰乱朝政,从而激起了东林党人的强烈不满,和阉党展开了多年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赵南星坚定地站在东林党人一边,不畏魏忠贤的权势,始终支持处于劣势的东林党。

开始的时候,魏忠贤很看重赵南星,想加以笼络,多次在皇帝面前称赞他善于理事,还派亲侄子拿着礼品上门拜见。而赵南星十分憎恶魏忠贤,耻于和他有什么关系,给魏忠贤的侄子吃了个闭门羹。

赵南星的好朋友魏允贞有个儿子叫魏广微,向来被赵南星当作亲生儿子抚育教导。可是魏广微后来竟认贼作父,投靠了魏忠贤。赵南星很伤心,从此拒绝再见魏广微,并说魏允贞的儿子已经死了。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促使赵南星和魏忠贤彻底决裂,而魏忠贤就放弃拉拢的手段,开始残酷地迫害赵南星。有一天,两人一起办公,赵南星严肃地对魏忠贤说:“皇上年幼,我们这些宫内宫外的臣子应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要有非分之想。”魏忠贤没有想到赵南星竟敢这么大胆地正面批评自己,一时噎得说不出话来。然而表面保持沉默的魏忠贤,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迫害赵南星了。

在这之前,魏忠贤就经常假传圣旨,而现在每次传达圣旨,都要把赵南星当作首恶,假借皇帝的名义进行打击。凡是赵南星举荐的人都被贬斥,凡被赵南星斥退的人都被提升,还唆使党羽上疏弹劾赵南星,说他徇顺私情,用人唯亲。在逼迫无奈之下,赵南星只得请求辞职,这正中魏忠贤的下怀,立即传旨放他回乡。

然而,心肠歹毒的魏忠贤还是不放过赵南星,命令手下人进行诬陷,栽赃说他贪污白银一万五千两,还在朝廷大堂上对他进行羞辱。赵南星虽为官多年,但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家里哪有钱偿还所谓“赃款”。好在亲戚朋友们敬重他的人品,同情他的遭遇,多方捐款资助,才得以结案。最终,赵南星被遣到边关去戍守,贫病交加地死在流放地。

邹元标为什么多次被贬谪

邹元标(1551~1624),字尔瞻,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他自幼聪颖好学,九岁便通晓《五经》,长大后又跟随得到王守仁真传的胡直学习,有志于做学问。神宗万历五年(1577)考中进士,开始了从政生涯。邹元标为人正直,为官刚正,政治上颇有作为。然而,也正是因为他勇于直言进谏,针砭时弊,常常得罪于当权者,故而多次遭到贬谪。最初,邹元标在刑部实习政务,恰逢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而他却未按礼制回家守孝,再加上平时专横独断,对朝政大包大揽,造成许多弊端。邹元标愤愤不平,于是草拟奏疏,指责张居正学术偏执、刚愎自用、用人唯亲。奏疏写成,邹元标怕人知道是弹劾张居正的而被扣留,就揣在怀中,呈上时假称是请假的奏疏。然而,张居正一手遮天,朝中之事无不经由其手,所以,邹元标的奏疏根本就没给皇上看,而是被张居正作了批复,在朝堂上杖打八十。好在邹元标年轻力壮,没有立即毙命。但是张居正还不解气,又把他流放到边关去戍守。邹元标面对困境,并不气馁,还怡然自得地专心研究心性理学,学问大有长进。

六年之后,张居正去世,邹元标才被召回,任吏科给事中。邹元标终于得到再次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在上任伊始,就陈上奏疏培养圣德、亲近贤臣、严肃法规、崇尚儒行、整治群臣等五件事。不久,慈宁宫发生火灾,邹元标上疏直言,劝神宗自我反省、清心寡欲。神宗昏庸,不辨忠奸,以为邹元标是在讽刺自己,十分恼怒,降旨斥责。邹元标就这样被贬黜。此后,虽多次被人举荐,但神宗怀恨不已,始终没有起用,邹元标赋闲达三十年之久。不过邹元标坚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在乡里讲学,跟他学习的人日益增多,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

直至光宗即位,邹元标才被召回,任大理卿,又升为刑部右侍郎。这时的邹元标年事已高,为人处事少了些张狂,多了些稳重,先后辅佐光宗及年幼的熹宗,成为朝廷中的肱股之臣。

李应升如何同阉党斗争

李应升(1593~1626)以清正廉洁闻名,很得民心。当时有民谣说:“前林后李,清和无比。”(林指晋江林学曾,以清廉慎重著称)。九江(今江西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间有柯、陈两大族,相传是陈友谅的后裔,倚恃险阻,抗拒官兵。官府商议想要发兵围剿,而李应升请求前往晓谕劝说,结果没费力气,就使他们叩头听命,交出匿藏的罪人,使一方百姓得到安宁。

熹宗天启二年(1622),皇帝正当年幼,昏庸懦弱,朝廷各种政务都松懈废弛,李应升针对这种弊病上疏直言:“现在天下破敝衰败到极点,取决于君臣奋发振兴而竭力图谋,陛下振兴纲纪,则一片纸如同迅雷;大臣捐弃私心,则千里运筹如在手掌中;言官勇于检举弹劾,则百官受命从政,为国忧心。现在议论增加官职,为他们营建避护所,纷纷升迁调任,名不副实。”又说:“现在把政事交付各部,十分之八九被搁置起来,应重申国家法律,公开惩处败将的罪行。”主张严明执法,惩处恶弊。不久,又弹劾南京都御史王永光庇护下属官员范得志,颠倒公理。王永光吓破了胆,立刻引咎离职。

天启四年(1624)正月,李应升上疏陈述外藩、内盗、小人三大祸患,把讥讽谴责的矛头直接指向熹宗身边的奸人。李应升知道魏忠贤必将是国家的一大祸患,就秘密草拟奏疏,罗列出十六条罪状,正准备呈上时,被他哥哥发现,奏疏被烧毁。后来杨涟弹劾魏忠贤,反而遭到皇上的严厉斥责。李应升极其愤怒,就继续上疏弹劾,说:“从来宦官之祸,开始时没有不是用小忠来取信于君主的,待根基扎牢之后才下毒手。现在陛下明知道他们的罪行,却曲意包庇。当时势缓和之时,他们就采用保全自己的谋计,当事情紧急之时,他们就拿铤而走险的手段,萧墙之内,能无隐患?所以,魏忠贤一日不去,陛下就一日不得安宁。”万燝因抨击魏忠贤致死,李应升对此深感不平,就极力进谏,说不可在朝堂上使用梃杖之刑,不可摧折士人的志气,用来斥责魏忠贤。之后,又严辞弹劾崔呈秀等人。崔呈秀窘迫,夜晚敲门,长跪哀求,李应升不为所动,坚决拒绝。十月初,正逢熹宗祭祀宗庙、颁布日历之时,李应升又直言弹劾魏广微,告诫他要保全家族名声,不要倚靠奸猾的宦官而去为难谏官,以后才有脸与地下的父亲相见。魏广微听到后非常恼怒,便与魏忠贤合谋陷害他,李应升最终因受酷刑折磨而死,年仅四十三岁。

满朝荐为什么被列入“东林同志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