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2176200000056

第56章 历史故事(10)

这一年又到了十二月祭祀的时候了,主管博士的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主张把羊都杀掉,然后把羊肉平均分给博士们。这样既免去了大家为分配不均而伤了和气,又照顾到了个人的感情,还有利于博士们团结。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再好不过的办法了。可是,唯独甄宇不同意这么做。没办法,这个提议还是不能获得一致通过,主管为了照顾甄宇的意见,只好作罢。另想其它的办法,于是有人提出抓阄的办法,个人全凭自己的运气好坏,谁也不用抱怨。这也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可是甄宇还是不同意。这下博士们按捺不住了,纷纷对甄宇怒目而视,心想这个甄宇怎么这么多事,到底想怎么办啊,看他平时工作成绩一般,难道还想分最好的羊不成?于是有人问他:“你到底想干什么,难道想分最好的羊不成,也不看看自己的身份。”也有的在暗地里偷偷骂他不知好歹。甄宇却说:“这么分,太丢人了。我们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学士,为了区区一只羊,竟然闹到这种地步,太丢人了。”说完自己牵了一只又瘦又小的羊走了。大家看到这儿,也都不再说什么了,自知这样分羊的确有辱自己的身份,于是都默默地随便牵一只羊走了。自此,博士们没有再因为分羊的事情出现什么不和的情况。

分羊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真实的道德水平。甄宇认为分羊的事,不用耗费太多的精力,可是大家却想尽一切办法,都想自己不吃亏。而甄宇最后挑了一只最瘦最小的羊,他这样做不但使大家不好意思再纠缠下去,而且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大家。

一个人不要为了一些微小的利益蒙蔽了自己的心灵,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会使一个人离高尚越来越远。生活中还有许多比物质利益更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总是把眼睛盯在物质利益上,时间长了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会被金钱、利益所填满,自己的生活也会越来越世俗化,道德水平也会越来越低下。

孔融慧眼识英才

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期的著名学士,曾经在北海做官,又称“孔北海”,和曹操之子曹植等人并称“建安七子”。孔融在北海做官时,召王修为主薄。王修为人正直,从不贪赃枉法,在北海为官期间有口皆碑,后来被举荐为孝廉,但是王修想把这个名额让给邴原,邴原也是个非常孝顺、非常有学问的人才。孔融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震惊,对王修的举动十分的不理解,于是就去找王修谈话。孔融对王修说:“我已经知道了,邴原是个很贤德的人才,他的人品和才华大家有目共睹,你把孝廉的名额让给他也十分的可敬啊?选以前高阳氏颛顼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有八个才子,尧不能任用,而则加以保举。邴原可以说十分贤德,他既然是个有才能的人,就不愁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也不会因为没有地位就患得患失,你就把举荐邴原的机会留给后来的贤才,你看这样可以吗?”可是王修再次拒绝了。

孔融见王修十分的执着,就继续对他说:“在官府中当官应该廉洁清正,能够忍受种种苦难和意想不到的考验,要有智谋,遇到事情要能够随机应变,处乱而不惊,不能犯错误,要教化百姓不知疲倦,遇到艰难困苦要想尽办法度过,不能随便放弃。我非常欣赏你的功劳,欣赏你的美德,所以才提升你在官府中做官,难道你能够推辞吗?”后来郡中有人造反叛乱,杀人放火,百姓受到骚扰而无法安心生活,官府也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王修就连夜跑到孔融的住处前来帮助孔融对付叛军。叛乱者刚刚行动,孔融就对他的手下和左右文臣武将说:“这个时候,能够冒险前来帮助我的只会有王修一个人,我不会看错他的。”孔融的话音刚落,王修就急匆匆地带人赶到了。王修的到来令所有的人十分高兴,军心大振,众人一鼓作气将判贼剿灭,王修也成了剿灭叛乱的最大功臣,得到了朝廷的奖赏和孔融的赞扬。

从此之后,孔融对王修更加的信任,两个人的交情也越来越深,每当孔融有危险的时候,王修虽然已经不在任上,但是他仍然会带着人前去帮助孔融,有时候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孔融因此经常能够躲避灾祸,逢凶化吉。

王修有古代君子的谦谦之风,对于名誉地位丝毫不放在心上,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和学习;而孔融为了举荐王修做官,从另一个方面向王修阐述了为官的重要性所在:做官并不仅仅意味着地位荣耀,更是要肩负着为民请命的重大责任,需要付出极大心血的工作,只有兼功劳和美德于一身的人才能具有为官的资格。

我们对别人的劝说要有针对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秉性,对待同一事物同一个现象的出现,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根据劝说对象的性格和对待事物的看法来对其进行劝说,必然事半而功倍,否则只能事倍功半了。

诸葛亮治南中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丞相,长于谋略,被后世认为是智慧的化身。刘备在白帝城驾崩之后,其子刘禅即位,按先帝遗旨奉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为报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发誓要剿灭曹操和孙权,于是有了著名的出师表和七出祁山的故事,在出祁山之前,诸葛亮率领大军先是征服了南方的部落,七擒孟获,最后终于将其收服。在平定了南中的蛮夷叛乱之后,诸葛亮就全部任用以孟获为首的当地的首领为官吏来治理南中,把南中的军政大权和地方治理权全部交给了这些当地头领们。有人对诸葛亮的这一举动非常的不理解,就对他说:“丞相威震四方,南蛮全部都臣服了。但是这些南蛮的心理难以预测,他们今天顺服了,明天就有可能继续发动叛乱,那样我们会更加的被动。我们应该趁着他们投降的大好时机,委任汉人来治理这些蛮夷百姓,顺便把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归顺和彻底臣服,并渐渐接受政治上的教化和文化上的熏陶。这样十年之内,蛮夷就能够成为蜀国的良民,这才是上策啊。”诸葛亮对此建议先是称赞有加,然后才语重心长的说:“如果设立汉人官吏,就要留下军队,而军队留下来,这里又没有足够的粮食给养,这是困难之一;再说南蛮刚刚经历了战乱,许多人的父亲兄弟都死了,对汉人必然非常的憎恨,如果留下汉人官吏而没有足够的军队保护,必然引起祸患,这是困难之二;另外,当地的官吏很多都犯有该罢官、杀头的罪,他们也自知罪孽深重,如果另设汉人官吏终究是难以使他们相信自己会被饶恕,很容易再次产生矛盾和摩擦,这是困难之三。这些困难都是我们必须要严格面对的事实,而任命孟获等当地首领统治南中,一方面说明了汉人对他们的绝对信任,他们必定会怀着感激的心情来尽全力治理好当地的事务;另一方面,当地的这些首领对南中的各方面情况都比较熟悉和了解,治理起来得心应手,而且他们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也是相通的,这就是他们治理南中的最大优势。现在我不留下军队,不必运送粮草,各项制度法规也初步定制下来,使夷、汉人民之间能够相安无事,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啊!”诸葛亮的一番话不仅说服了那些开始持反对意见的汉族官吏,而且使得以孟获为首领的南中各部落头头心服口服,他们发誓要把南中治理好,永不叛乱,这就是诸葛亮的成功之处。

作为后世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最大的过人之处就是他考虑问题周详,处理事情稳妥。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在平定南蛮的叛乱之后,正应该通过设立汉人官吏驻扎汉人军队来加强统治,巩固汉人的政权,以防止他们再次叛乱。而诸葛亮则反其道而行之,给当地首领以极大的信任,使得他们明白汉人对他们的充分信任和依靠,这样反而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谨慎、稳妥,全面分析事情的利与弊,尽量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将事情处理得合理,并且得到最好的结果。

以不变应万变

张辽,字文远,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的心腹和爱将。当年曹操爱惜刘备义弟关羽之才,曾经强留关羽在其帐下,在此期间,关羽结交下两个生死朋友,一个是徐晃徐公明,另一个就是张辽张文远。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统治时期,张辽一直为曹操镇守东南方,引兵抗拒东吴的随时侵犯,于是有过张辽八百破十万的传奇战役。

有一天,曹操命令张辽屯兵长社,张辽立刻准备率领部下前往长社驻扎,正在这时,军队里有人谋反,半夜里在军营四处放火作乱,全军上下无不惶恐不安,军心大乱,眼看就要分崩离析。身为主帅的张辽此刻并没有丝毫的慌乱,他在细心听取了军士对情况的汇报后,对左右的文臣武将仔细分析道:“大家不要轻举妄动,以免中了敌人的诡计。这不是全军叛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定是有个别人肆意制造混乱,想趁机扰乱军心,假如我们一慌乱,兵士们肯定跟着慌,整个军营就会立刻乱作一团,敌人必定趁虚而入,那样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是哪所军营哪个将领在故意散播谣言或者指挥军士作乱,我们就可以找到叛乱的真正凶手,这样敌人的阴谋诡计就会被我们识破了,到时候他就是想跑都来不及了。”大家纷纷点头称赞,并将自己手下的士兵召集到张辽的中军帐下。等全体军队都到齐之后,张辽才慢吞吞地出现在大伙面前,然后十分镇定而严厉地命令军中士卒说:“我知道大家是受到了蒙蔽,没有人想要造反叛乱,临行前曹丞相给我们下发了足够的粮食给养和酒肉,我们的粮草充足,兵器也十分的完好,我们一定能够完成丞相的命令,不负丞相的重托。现在有人想趁机制造混乱,他的小伎俩是不会得逞的!不想造反的人就安静地坐在军营中别动,否则以叛乱论处!谁要是敢违抗命令轻举妄动,谁就是叛乱者或是叛乱者的同党,被抓住后一律格杀勿论!大家都回到自己的营帐中去吧!”然后,张辽率领手下的心腹将领和几十名亲兵卫士站在军阵中。士兵们一看骚乱停止了,就乖乖的回到自己的营帐中坐下来安心待命,而叛乱的首领则显得心慌意乱,他手下的兵士吓得体似筛糠,有几个甚至主动走出来承认错误,并揭发了叛乱的首领。只见张辽微微一笑,命令士兵将叛乱者带上来,然后重新召集全体士兵,当着大伙的面将叛乱的首领就地正法了,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敢煽动士兵叛乱了,这场骚乱的结果,不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反而被足智多谋的张辽趁机稳定了军心,极大的提升了队伍的战斗力。

张辽虽然是一个武将,但却深谙“以静制动”的道理,在有人想借机制造混乱的时候,反而被张辽利用,不但被揪出来了,而且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应该以智谋取胜,要有静观波澜起伏的能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冷眼旁观,岿然不动,等时机成熟了,自己也看清楚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再果断地采取行动,最后必然成功制胜。如果遇事慌乱,自己先沉不住气,那就正好中了别人的圈套,焉有不败之理。一个人不管如何聪明和有才能,当方寸大乱的时候,也就只剩下手忙脚乱了,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剧事情的复杂,弄不好就会一败涂地。

望梅止渴

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主宰者。曹操早年在董卓手下当差,后来拉了一班人马自立山头,拥兵自重,以汉朝宰相的名义总理朝政,逐渐统一了北方各地。在开始的时候,曹操手下也是兵微将寡,依靠坚强的意志和铁腕治军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地盘。

曹操率领兵马长途跋涉去征服西凉的马滕,马滕手下有马超、庞德、马修、马铁等勇猛将领,更有韩遂等谋士在一旁出谋划策,实力非同小可。曹操和马滕交战多次,经常无功而返。一次两军交战后,曹操的大军由于不熟悉地形而误入歧途,走入了荒无人烟的地带,路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充饥,甚至在炎热的太阳照射下,连口喝的水都找不到,将士们口干舌燥,嗓子直冒烟,行军发生了巨大困难。曹操本人也是饥渴得几乎无法支撑,但他还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来稳定军心,因为如果他率先垮了,整个军队就会有崩溃的可能,到时候如果敌人杀过来,他们将死无葬身之地。危机之中的曹操骑在马背上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在马上扬鞭说道:“大家快来看啊,前面有好大一片梅林,树上结满了梅子,又甜又酸,我们赶快前去摘了吃吧!”将士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口腔里都流出来涎水,口渴的感觉也没了,行军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士兵的脑子里想的都是赶快找到梅林,以求吃一顿又甜又酸的大梅子,但部队行进了好一阵子,仍然没见什么梅林,士兵们心里开始犯嘀咕了:“哪来的什么梅林?”不过由于急行军了好长一段道路,虽然没找到梅林,却找到了水源,士兵口渴的难题一下子解决了。曹操对部将们说:“梅林是没有的,但梅林这两个字却给大家点燃了新的希望,有了希望,部队就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人就有了求生的力量,也就重新恢复了战斗力,我们距离胜利也就不远了。”众将士纷纷点头称是,后来遭遇了马滕的部队,两军战斗,曹操的军队明显比敌人战斗力旺盛,最终一鼓作气击溃了马军,一举奠定了北方的统一局面。同时,曹操还利用汉天子来要挟各路诸侯,并以皇帝的名义向袁绍、孙坚、袁术等人发号施令,最终自立为王,后来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帝。

后人以“望梅止渴”比喻用想像和希望安慰自己,当然,谁也不能永远靠“望梅”来“止渴”。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尤其是逆境中,希望往往是前进的最大动力,如果没有了希望,人也就失去了奋斗的力量,没了信心和勇气,没有希望的人是危险的。人生难免坎坎坷坷,有时候还可能会陷入某种困境之中,但是要学会在困境中振作起来,不能束手无策,更不能消沉下去。这个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应该如何重新振作,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克服客观上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三国时期,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后刘备驾崩白帝城,有白帝城托孤的经典故事,刘禅即位后,诸葛亮整日想着平定曹操,但是若想出征北方,就要先将南中的叛乱剿灭。诸葛亮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此人平日里熟读兵书,善晓战机,喜欢议论军政大事,并时常有不凡见解,深得丞相诸葛亮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