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之后,青年会干事的服务中心建好了。说是活动中心,其实只是用木板搭起来的简易房子和帐篷。
虽然活动中心比较简陋,但华工们还是充满了好奇心。
青年会的干事们根据华工的情况,以一周为周期为华工们安排了活动计划。
周日是圣经课,由青年会干事为华工们讲解圣经,举行礼拜活动。毕竟,青年会是宗教性质的,怎么也少不了对基督教教义的宣传。
而华工们呢,之前就有听说过基督教的,尤其是长生和山子这样来自青岛等几个被洋人占领地区的华工,所以对于圣经课虽然没有特别喜欢,但是也不至于厌烦。
周一的活动是看电影,这一活动深受华工们的欢迎。
周二,青年会干事们会帮着华工们写家书,这使他们很快赢得了华工的信任,也分担了王鸿林之前的重担。
周三的时候,干事们会组织华工进行室内游戏,象棋、围棋、扑克都是华工们喜爱的项目。
到了周四,干事们会搬出珍藏的留声机,为华工们播放唱片,有时候是中国的戏曲和歌曲,有时候是欧洲的歌曲。
周五,华工们会组织起业务戏剧表演,长生的二胡又重新排上了用场。
周六呢,华工可以自己组织活动,有时候也会有青年会干事组织演讲,为华工们介绍国内外的时局,讲解战争的意义。
通常,这些活动都是在下工后举行的,只要活动中心的铃声一响,华工们就会一个个赶过去。
平时呢,干事们也会给华工们讲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解释西方人做事的习惯,帮着华工适应异国的生活。
在众多的青年会干事中,有一位姓晏的干事是最受华工们欢迎的。
听说,晏干事是美国耶鲁大学的高材生,他毕业的第二天就和二十多个同学一起来了欧洲前线。
晏干事不仅有知识,而且很有想法。他觉得华工们都很聪明,之所以没有什么什么成就,主要是因为华工们没有文化,只要华工们能识字读书,将来一定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基于这种想法,他决定开办一个识字班,教华工识字。
因为听说之前王鸿林办过识字班,便找到王鸿林,和他一起商量办班的事情。
王鸿林的识字班因为各种原因只开了一段时间,所以他很是惋惜,这次有机会能再办起来,他自然是非常乐意的。他不仅积极帮晏干事出主意,还利用自己对华工熟悉的优势,组织了五六个识文断字的华工,为识字班充当教员。
晏干事从这一点得到了启发,他发明了一个集体教授方法,让教员教识一些字的,这些识一些字的再教不识字的,这样教员的压力不会太大,也能保证每个华工都有人指导。
华工们都很积极,像长生这种之前和王鸿林识过一段时间字的,这次都成了临时教员,除了自己继续学习,还指导其他工友学习。因为大家都能参与,而且比较熟悉,没有拘束感,华工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每周好几天的活动都改成了识字。
晏干事看到华工们的进步也很开心,他又组织人手,择取了二百多个常用字,编成识字手册,争取帮助华工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自己读书看报。
后来,他还组织人员创办了一份《华工周报》,这份报纸是专门为华工创办的,目的是帮助华工学习知识,了解时政,增进华工之间的感情。报纸的内容包括“祖国消息”“欧美近闻”“华工近况”“欧战小史”等板块,华工可以自己在报纸上投稿,发表对时政和战争的见解。
这些报纸不仅帮助华工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是我们识字的教材,大家一边识字一边读报,积极性更高。
《华工周报》还会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华工投稿,征文通常以“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什么叫中华民国”等爱国主题为题材,许多刚刚识字的华工用铅笔头在毛边纸上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政治论文。报上也会发表华工们创作的一些顺口溜,比如《十好十不好歌》:卫生身体好,勤快做事好,谦虚脾气好,规矩礼貌好,省俭吃穿好,小心处处好,读书识见好,求学志向好,帮人心地好,爱国精神好;赌博破财不好,偷盗坏名不好,喝酒伤神不好,吸烟坏肺不好,骂人惹气不好,不爱干净不好,黑工挨罚不好,有钱胡花不好,虚度光阴不好。
《华工周报》深受华工的欢迎,华工下工后会自发组织读报,由识字多的工友为大家阅读,其他人则会在读完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为周报的销量非常好,而售价却非常便宜,根本无法弥补印刷的成本。所以经常有华工给晏干事写信表示感谢,有的还会捐出自己的积蓄作为报纸印刷的基金。
长生等人更是积极,不仅有时间就去帮忙印刷报纸,而且每个月都会拿出一部分工钱捐给周报。
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下,华工们赌博的现象几乎绝迹,大家斗殴也很少出现。就连与英国人的关系也因为干事们的协调缓和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