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不可忘却的记忆
22153400000056

第56章 57.胜利的欢呼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后,联军在战场上胜果不断,人们都开始预言,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华工们也感受到了胜利的前兆,因而工作起来更加卖力。

也许是即将胜利的氛围感染了众人,英国的管理者对于华工的态度也温和了一些。华工们抽空就会问那些会说汉语的军官:“最近哪一边打赢了?”“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华工什么时候能回国?”

在这种热切的期盼下,好消息终于再次传来。

1919年9月29日,同盟国之一的保加利亚宣布向协约国投降,正式退出战争。

这是一次重要的胜利,各地的协约国军队都举行了庆祝活动。华工们也为此高兴地不已,他们加入英国人的庆祝活动,不停高呼万岁。

消息传来时,长生正在执行运输任务,听到保加利亚投降的消息,他高兴得一把抱住旁边的夏洛特。

夏洛特愣了一下,随即也回抱着长生。

其他的华工和女驾驶员见了顿时开始起哄,口哨声和鼓掌声一下惊醒了抱在一起的两个人。

长生回神后,脸唰地红起来,他看着夏洛特,开始“我……我……I……I……”,半天都没说出一句话。最后,还是夏洛特红着脸说了句“我喜欢你”然后拉着长生跑远了。

其实,他们两个人互相喜欢大家都看在眼里,见两人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都替他们高兴。

保加利亚投降后,战事更加顺利,同盟国还在苦苦支撑。10月31日,土耳其宣布投降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只剩下德国还在垂死挣扎。

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举行了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德皇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兰。

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一列行军火车上,与联军总司令福煦将军签署停战协定,历时四年的战争正式结束。

消息传出后,各国人民欢欣鼓舞,亲身经历了战争的华工们更是喜极而泣。

战争结束了,他们马上就能回家了。

因为战争的结束,华工们终于恢复了原来的一周一天休息的作息,平时工作也只是物资的回收和废墟的清理等工作。

在清理废墟的时候,他们见到了很多失去父母的法国小孩。这些孩子无依无靠,等待被人救济。华工们见他们可怜,经常将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挨饿的孩子吃。

在众多的孩子中,黑头发、黑眼睛的法国小孩总是会得到华工们更多的帮助,因为他们能让华工们想起远在家乡的儿女或是弟妹。

休息日的时候,华工们也会主动帮着当地的法国民众清理废墟,重建房屋。民众很感激华工,会请华工和他们一起享用晚餐。

日子似乎越来越好了,为了庆祝胜利,华工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长生等人组织工友建起了一座由鲜花和彩灯装饰的巨大牌楼。在牌楼的两边,华工们挂上了各协约国的国旗。牌楼中间的最高处,是飘扬着的中国国旗,下面有一幅巨大的横幅,上面用汉字写着四个大字——“人道大胜”。

在牌楼的下方,华工们高喊“中华民国万岁”,之后开始庆祝表演。已经被封存已久的中国乐器重新崭露头角,在异国奏响胜利的凯歌。

华工们的庆祝活动引来了驻军和当地民众,在欢乐的氛围下,大家一起载歌载舞,仿佛没有国籍和种族的隔阂。

庆祝活动后,长生依然觉得心情激动,觉得自己还要再做点什么。

他找到王鸿林,“大哥,咱们能给英国国王写一封信么?”

“给谁写信?”王鸿林一时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

“英国国王啊!”长生一本正经地重复。

“不是。长生,你咋想起来要给英国国王写信呢?”王鸿林一脸惊奇地看着长生。

“祝贺信呐!战争结束了,咱们华工给英国国王写一封祝贺信吧!”长生的眼中满是激情。

“贺信?”王鸿林自言自语,“倒是可以试试。”

王鸿林叫来另外几个小队长和中队长,和大家说了长生的想法。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好,还连声催促赶紧动笔。

主意是长生出的,怎么写这封信必然需要他参与。王鸿林呢,是华工中少有的文化人,写信自然也离不开他。剩下的还有几个文化水平不错的华工。

经过快一个晚上的折腾,这封信写了改,改了写,终于确定了最后的内容:“尊敬的乔治五世国王陛下,您是世纪的英雄,文明之敌的天定征服者。请陛下接受华工们对这伟大胜利的诚挚祝贺;祝您万寿无疆,永远幸福。”

信是用中文写的,为了防止英国国王看不懂,王鸿林还在中文的后面用英文又写了一遍。

早上,王鸿林将写好的信交给英国管理者时,英国管理者吃惊不已,他没有想到华工们会给自己的国王写贺信。但他还是非常自豪的,英国是战争的胜利者,连近乎野蛮的华工都臣服了,主动写贺信,堂堂的大英帝国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

因此,他痛快地收下华工的贺信,还表示一定会努力转交给皇帝陛下。

事情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长生、王鸿林和山子却并不开心。

一方面是因为,战争结束已经过了一个月,可华工们还没有收到任何回国的通知,心中不免忐忑。

还有一方面就是朱永福。长生三人一直在努力和朱永福修复关系,可都没有任何进展。而且,朱永福最近似乎和冯七等人越走越近,这不得不让三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