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人生从27岁正式开始
22613500000004

第4章 坚持私中

9月,到校没有多久,全校组织全体学生观看抗洪救灾的电视专辑。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大家都很安静,感叹当时的人民子弟兵是那么的英勇无畏。当时还流行着两首歌曲“真的好想你”、“为了谁”,学校还组织教唱。这也算是第一次经历的爱国主义教育吧。

那个年代在巴城地区,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或者不会影响多大,但是初中升高中时就相对重要了。学校老师也经常说初二是打基础的关键一年,初三的话基本上更多的是复习初一、初二两学期的课程。这一年小文显得特别黑瘦,母亲应该是早早的就发现了这一点的。那个时候,开学时由母亲亲自送到学校的。当时说需要手电,母亲是卖了地里的高粱去买了一把新手电给小文。这两件事情直到多年以后仍然是记忆犹新。

当地的公路还在建设当中,原本可以通车的路现在到处都是破的。加之下雨车辆几乎是没有的,出发得特别的早。母亲背着小红箱子,母子二人一路从家里步行到学校。这一去一来的,母亲得自己走30公里。一路上告诉小文说:“在学校要好好学习,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要努力走出大山去,人一辈子呆在大山里是没有前途的。哪怕母亲这一辈人再苦再累,只要娃学习成绩好,哪怕再怎么艰难母亲都会想办法送的。”听了这些话,心里默默的在流着泪,或者是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吧。

其实这期间有一段小插曲。小文离家去私中上学的时候,母亲跟同乡的人去了中国的海南打工。由于多年以来从来都没有与母亲分开过,当时失落了很长一段时间。多年后再想起,更多的是心里的一种恋母情结作怪吧。那个时候,父亲被当选为村上的计生专干,主要就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遇到超生、多生的强制执行一些公务。其实,这个活是一个得罪人的活,以至于后面还有老百姓耿耿于怀,在父亲生病的时候来打上快①‘就是西部农村常见的一种由于心里不平,在别人情况很窘迫的时候说一些刺激类的语言以达到报复进而得到心灵上的慰藉。’。那个时候妹妹还小,父亲带小孩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儿子、女儿都收拾得邋里邋遢。父亲当时一个人在家里,当年在部队的生活没有能锻炼出干练的性格,反而是耽误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带回来的只是空无一身本事和好吃懒做的秉性。人生当中从未自主创过业,日子算是得过且过,有时候甚至怀疑放在后面的社会或许都不能娶妻生子。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还跟生产队的一个女人传出一些绯闻,不论事实是真是假,总的来说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小文老家地处母亲的娘家所在,可以说整个生产队都是远亲近邻,母亲返乡后可以说几近崩溃。好在这些事情都没有能影响到小文的学习,但此事慢慢的也变成与父亲疏远的导火索。

发生这样子的事情,父亲也自觉有愧。有一周小文返家后,希望小文每周都在四妈家里过,尽量少回来。后面想或许这也是最好的安排,否则指不定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每周末都是到四妈家里生活,补充一些干粮等。这时大爹还在,大爹是爷爷最大的儿子,因幼年时期被婆婆放在针线兜里的针扎了神经,一身未能成家,活到40多岁由爷爷送归山林。大爹日常也会帮助家里做一些家务,比如削削红薯。每周小文临走的时候也带上几根,放在饭盒里可以增添几分滋味。在父亲老家人的眼里,小文算是一个有出息的娃,用当时的话说:“读书读得,懂礼貌,知事得早。”

初二学期里面的测验更加频繁,可以说日期并不是一定的,完全是根据需要。每一次,都是全年级的同学自带桌椅到学校的大操场上进行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作弊。当时,在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之下,几乎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对作弊嗤之以鼻。一次测验之前,代数老师讲课到兴起,就对班上比较看好的学生直接下任务。走到小文面前时说:“小伙子,你们那个方向的人都比较有实力,这次目标定高点吧!”小文说:“90分起步。”老师当时是比较满意的点头,同学们大部分没有表态,个别人或许也有看笑话的感觉。其实以当时同学们的性格特点,这样子说话还是有一些出风头的嫌疑。好在测验完毕,代数92分,也算是没有把牛皮吹破吧。上半期末的时候,依然榜上有名,排名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算是比较稳定的保持。

到家里时正值热天,母亲已经于前几天回来了。整个土坯房里里外外已经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进门时送了小文一台游戏机,就是打俄罗斯方块的那种。对于小文来说,有母亲的家庭那才有家的感觉。慢慢的家里人也多了起来,母亲以前的朋友也都过来串门,有时也一同下下地、割草、拾柴火之类的。父亲的村干部已经被村上给撸了,一天无所事事,春节后就出门了,还是在二爷处借的路费。这一次一同出去的还有三爹,三爹是父亲的三哥,也同父亲一样是入赘在女方家里的。据说,当年父母的亲事都是由他介绍的。两家的距离只有300米,日常通信基本上都只用喊连吼都用不上。

母亲陪着儿子、女儿成天忙着收拾家务。那个时候的镇上乃至全国的经济都比较萧条,没有什么适合年轻女人干的活。一天只能对着几亩地劳动,家庭的收入来源,基本上就是靠父亲外出务工的收入。或者就是每年喂两头猪,一头留着吃,一头卖了补贴家用。母亲本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女人,一些先进的思想也未能接受到。从小抱养给舅舅,外婆的好多经济思想也没有能传承到,几乎谈不到创业的地步。那时的田地也很远,收割一些红薯之类的都要走几里路。种水稻的时候都是用牛耕地,每一次都是大舅来帮衬。那个时期的家庭是特别艰苦的,当时的小文是没有体会的,只是知道母亲平时的唠叨似乎多了很多。

新学期里,返家的时间还是比较多。学校里面开始流行自行车。父亲当年从成都回来的时候是有一辆的,一直放在大姨家里,是大表哥在骑,后面送给拜干爹的儿子再就没有音讯了。一开始在学校里面是找车子来学习的,学会后就借同班的班长的车子与同乡的阎波一起返家。阎波的母亲是小文生产队的,按辈分他要把小文叫爷爷,当然对于同学来说这都不存在。主要的还是关系建立上拉近了很多距离。有时候也会到小文这边来省亲,多年后安家在成都彭州,据说在做飞机维护,随时间的推移后联系的比较少了。

大热天里,骑行10来公里,当到大姨家门口时感觉浑身无力,直冒冷汗。大姨烧了姜开水,按救治中暑处理后很快就恢复了。饱饱的一顿饭后,准备回家,临行时大姨还包了几片腊瘦肉给小文说是路上可以吃着耍。大姨家楼上还有一辆当年大表哥骑的自行车,只是车子不是很好,有些破旧。第二周的时候与阎波一起收拾了一下,每周都由步行改成骑车上下学。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私中生活结束。因为家在乡下,每次都是把车放在大姨家里,步行一段路程。由于车子很破,基本上每周都有很多时候在修车,要么是没有刹车,要么是轮胎暴了。小文虽然是农村娃,但是体力并不是很好。用大舅的话说就是:“书生体质。”才开始骑车的时候一身都痛,并且每一次遇到大上坡的时候都骑得很慢。有时候阎波还嘲笑道:“你有个啥子用哦!”当然,关系好的朋友说这些,都不会放在心上的。

初二下学期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把初三的课程都要上完了。整体节奏上还是比较快的,小文作为班里的优等生压力并不是很大。阎波的情况自然不怎么好,但是也无关紧要。人的青少年时期,哪有那么多的患得患失。俩人在学校里基本上都是一路,可以说成是形影不离,有时候小文也帮忙辅导一下功课。期末的时候,按正常程序各种测验,奖状依旧,排名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

正常进入假期,每天与表弟们一起到处转转山坡,下河捉捉鱼虾。感觉在假期里不再有任何追求,主要是想办法放松自己,可能这也跟学习节奏有关系。每到夜晚,组织上表弟一起去夹蟥蟮。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竟然收获了近200元,在当时算是相当大的一笔巨款。

妹妹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上一年级了,小孩子一天到晚在家里“闭门造车”。妹妹还小,对于爱护书本这些没有多大的概念,经常会撕掉书本来折飞机之类的。母亲安排小文辅导作业,有时候的声音很大,有时候还要体罚。母亲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就说:“你学习一下你幺姐,人家是怎么教弟弟的。”当时可能只是觉得母亲对妹妹有一些偏袒,直到多年后无意间想起时,感觉母亲或者更多的是对于儿女们的关系在担忧。

假期里,正好赶上李子成熟的时候。成天没事就爬到树上去摘着吃,妹妹正是好吃的年龄。因为人小爬不上去树,在树下“哥哥,哥哥”叫的直跺脚。小文会摘一些给拿下来,妹妹是狼吞虎咽的消灭后又开始闹。远处的二爷看了后也会遥控招呼几句,大概意思是让小文给妹妹摘些。如果闹得太厉害就会亲自到树边上来监督,嘴里衔着竹筒做的烟筒,也不批评谁,只在旁边蹲守一会,一会看看树上一会看看树下。不知道多年以后妹妹是否还记得,只感叹老一辈人的爱与守护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