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自主学习
233800000002

第2章 上篇 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上篇:用心灵温暖孩子的心灵

我们更“重视”的往往是自己

尊重,本质上是内心无限重视。

还记得你谈恋爱的时候吗?你的心上人的每一句话对你来说都好比一道圣旨,你小心翼翼,揣摩恋人最细微的想法。那个时候,你是“重视”你的恋人的,你“认真对待”他(她)本身,而不是他(她)的工作成绩或者钱包的“容量”。

可是对孩子呢?

你是否曾细心观察、耐心倾听、用心感受他(她)的愿望和要求、欢乐和痛苦、梦想和烦恼?

你是否只想“认真对待”他的学习成绩?

你是否对孩子这样说:“我的话,你听也得听,你不听也得听?”如果是,那么再想想你是否曾对你重视的其他人说过类似的话?比如对你的领导、你的爱人,或者你的朋友?

由此可见,许多时候,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在“重视”孩子,其实,我们更重视的是我们自己。

在我们重视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自己的虚荣。

在我们重视孩子的成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尽梦想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自己的愿望。

在我们重视孩子的将来,认为“我是在为你好”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自己的判断。

在我们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守规矩”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我们的权威。

另外,父母们最喜欢扮演过来人的角色了,总是认为自己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现在孩子不理解,今后肯定会感激。其实,这种想法有很大的逻辑漏洞。

首先,人最珍贵的财富是生命,而生命的每一段历程都是同样的珍贵和无可取代。让孩子牺牲今天的快乐,换取明天的“可能的”幸福,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其次,人最珍贵的财富是他自己的生命。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他们的权势财富都不用说了,但他们就是不快乐,为什么,因为当皇帝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宋徽宗更想当个词人,明万历更想当个木匠,李后主大约更愿意当个风流浪子。无论一样东西有多好,如果那不是他想要的,对他也没有什么用处。

所以,各位父母,当你在说“我是为他的将来考虑”时,仔细想想,你可能正在剥夺孩子最珍贵的东西。

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因为只有尊重孩子,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你们之间才可能有愉快的沟通。

因为孩子希望被重视(你自己也一样),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孩子会展现出更多的潜能。

因为孩子会依照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和世界,不被尊重的孩子往往很难学会尊重他人。

而尊重应该是全方位的。

时代的发展很快,若干年前,孩子们最大的快乐还是能在家里有点余钱的时候买点零食吃,现在的孩子们会动不动对父母说:“这是我的隐私权。”许多父母对此摇头叹息,大感“世风不古”。

这是事实,但我们恰恰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如果总让孩子停留在讨糖吃的程度,那时代岂不是没有发展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就提出,人的需求是分等级的,在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可能有较高级别的需求,如受到尊重的需求,自我发展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今天的孩子的需求比过去的孩子更多也更高了,这是很自然的,同时也是一种进步。

谈到尊重孩子、教育孩子,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不仅仅需要吃喝睡眠,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拥有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尊严,拥有受法律保护的多种权利;他们虽然不成熟,但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即使有些不切实际,却同样经过了自己的思考;他们的情感、直觉、想像力甚至比成年人强得多。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尊重的。

如今我们应尊重孩子什么呢?

一是尊重孩子的头脑。即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尊重他们的选择。父母对孩子的设想总难免与孩子的愿望和兴趣发生冲突,这时候,父母一定不能逼迫孩子遵照大人的决定去做,只要孩子的选择对其生理心理的发展不会带来害处,就应该给孩子这个权利。或者,父母觉得自己的决定更好,那也要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要说服不要压服。

二是尊重孩子的双手。不要给孩子太多禁令,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要尽可能让孩子多做事,尊重孩子做事的权利,即使孩子做事总是做错。

三是尊重孩子的嘴巴。尊重孩子的提问,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加以重视,或者与孩子共同讨论,或者启发孩子独立思考,或者与孩子共同寻找答案。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务以及家庭生活的其他事情自由发表意见,并与父母商量解决。尊重孩子的“胡说八道”和“信口胡说”,那里面往往埋藏着可贵的想像力。

四是尊重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从家庭和学校的“两点一线”中解脱出来。

五是尊重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尊重孩子休息、玩耍、游戏、梦想的时间与权利。

如何尊重?

要建立沟通,我们必须从内心去尊重孩子的需要。具体怎么做呢?下面介绍的几点值得注意。

●想得细一点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父母从孩子自身个性的特点出发寻找独特的教育方法。但有一条可以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父母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性情喜好。

父母是和孩子最亲密的人了,但是不是最了解孩子的呢?曾经有人做过一次调查,给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面列了几十道题,这些题看起来很有意思,比如:

你的孩子最崇拜谁?

你的孩子感觉最兴奋的一件事是什么?

从小到大,哪一件事对孩子打击最大?

孩子最感兴趣的一次活动是什么?

……

当然,这些父母的孩子也得到了同样一份问卷。把父母与孩子的答案两相对照,人们惊奇地发现,没有一位父母能答对一半以上的问题!这些父母可能熟悉孩子身上最微小的一颗痣长在什么地方,却怎么也弄不清楚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迈克尔?乔丹还是叫迈克尔·杰克逊。

如果对孩子谈不上了解,即使有了尊重孩子的良好愿望,恐怕很多时候也要落空。因为你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建议那些渴望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父母,用心做点“笨工夫”。拿一个笔记本,时不时记下点什么。比如你的孩子今天高兴了,他为什么事高兴;他今天和你谈话时透露了什么信息……不用太长时间,你就会有收获。

●想得开一点

父母与孩子的许多矛盾往往是因为父母“想不开”。比如让孩子学钢琴,孩子打死也不想学,父母这就“想不开”了。一是我花这么多钱给你买钢琴、请老师,你还“狗咬吕洞宾”? 二是别的孩子都在学,你不学,以后万一升学有“加分”,你岂不是吃亏?三是都说学钢琴提高智力什么的,还能陶冶气质,反正学总比不学好。这么一说,孩子当然得跟父母急。

像这种时候,父母就得“想开一点”,来点“阿Q精神”也无妨。不妨这样想,一是我已经花了不少钱是不假,但如果孩子真不想学,他也学不好,这么下去费的钱更多,每个月上课就得好几百呢!二是孩子要学不好,以后就算升学有“加分”恐怕也没他的份,再说学钢琴的那么多,竞争也激烈着呢!三是不管学钢琴有什么好处,孩子如果不喜欢,他也觉不出好来。提高智力的法子也多,找点其他孩子喜欢的吧。

在遇到与孩子意见有分歧的时候,父母不妨依照下面三步曲:

第一步,先考虑一下孩子的意见,看是否有道理。

第二步,与孩子一起讨论商量,可以相互妥协,各让一步。比如对孩子说:“我同意你放学回来先看一会儿电视,但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在晚上八点前写完作业。”

第三步,如果双方意见统一了,就要制定计划照着做。如果意见还是统一不了,先搁搁再说。在等待的时间里,父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诱引”孩子“上钩”,比如,真想让孩子学钢琴,不妨在这段时间带孩子听听音乐会,或者请个懂音乐的朋友到家里弹弹那台钢琴。

●想得少一点

想得少一点,这好像与前面写的有点矛盾,其实,这里要说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担心顾虑要尽可能少一点。正像一位教育家说:“母亲最好只有一只手”,也就是说,对孩子要放开另一只手。

有些父母也想让孩子多做事,多体验,但真的事到临头,不是怕孩子做错,就是怕孩子出乱子。算了算了,还是我自己来吧。这样一来,孩子许多权利就被剥夺了。

父母可以在孩子做事前先想想,孩子如果失败,最大的害处是什么?如果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就不用管了。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顾虑担心越少,孩子出乱子的可能性倒越小。我们在生活中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害怕什么事,什么事偏偏找上门。人的潜意识是个很怪的东西,如果你使劲说:“千万不要……”其实就是在反复暗示自己“可能会……”,而这时潜意识的力量就开始向你暗示的那一方使劲。最后,结果就是偏偏会……

我们可以利用潜意识的力量,也就是从积极的方面暗示自己。让孩子去做一件事之前,当然是先分析分析这事可行不可行,孩子会不会遇到什么真正的危险。如果决定让孩子去干了,这时父母的担心就要停止。你可以在头脑里设想一幅“图画”:孩子成功后的笑脸;你还可以为图画加上声音,孩子兴高采烈地对你说话;然后再加上触觉,你高兴地抚摸着孩子的脸……让这幅图画越来越清晰,仔细地在头脑里勾画每一个细节。最后,这幅“图画”应该成为一个基本上定型的“头脑印象”,当你开始忧虑担心时,你就把这幅“图画”拿出来看看。

最后,还可以把这幅“图画”告诉你的孩子,或者你们一起来“画”这幅画。

请父母参与思考

你真的尊重你的孩子吗?“尊重”的含义包括“尊”和“重”,“尊”是指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独立的人看待,“重”是指对孩子的一切——思想、情感、愿望、喜好加以重视和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