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西经》中的「鱼妇」有些什么样的传奇?
《大荒西经》中说: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可见鱼妇是种神鱼,牠有一半是枯的。这种鱼是颛顼所化。颛顼死后,遇到风起云涌、巨浪滔天之时,蛇可化鱼之机,乃有鱼游到尸体边,于是颛顼借鱼而复生,其身体的一半为人躯,另一半则是鱼,所以称为「鱼妇」。
和鱼妇传奇相似的还有后稷。据说后稷也是如此,死后可以复活,而其身躯一般是人,一半却是鱼。这种传奇真是诡异奇特,想象力也的确丰富。
颛顼是谁?他是五帝之一,在神话系统中,他是黄帝的后代。《山海经·海内经》中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史记·夏本纪》)。在《淮南子》中,他是北方之水神,同时司掌严冬,是他战胜了掀起滔天大水的共工。「若水」在今天的四川,可见颛顼和四川有关。
鱼妇当是一种鱼的图腾,颛顼死而复活化为鱼妇,则其部落当以鱼为图腾,颛顼的后代也当如此。《说文解字》中就说:「鲧,鱼也。」正因为鲧为鱼属,故死后虽然说化为熊,但仍然要「入于羽渊」(《史记·夏本纪》)。
鲧为禹之父,禹氏族也有鱼图腾的崇拜。《说文》谓:「禹,虫也。」虫是鱼的别名,《诗·小雅·斯干》孔疏:「鱼,亦虫之别名。」《尸子》谓:「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意思是说,大禹治水靠的是鱼精贡献的河图。这段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大禹与鱼的关系。由此看来,「鱼妇」是古代部落的一种图腾。
上文提到颛顼和四川有关系,有何关系呢?他死而复生,成为鱼妇。「鱼妇」即为「鱼凫」,乃一声之转。在四川,当时还存在着以蛇为图腾的另一部落,这个部落崇拜蛇,故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海内南经》)的说法。在四川一带,颛顼打败了这个以蛇为图腾的部落,于是占据了巴蜀之地,此即「蛇乃化为鱼」,从此巴蜀进入鱼凫的时代。
据《风俗通》记载,颛顼还是楚人的先祖。古巴、楚之地相距很近,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颛顼和巴蜀大地关系密切,也说明鱼妇确为鱼凫。
另外,单从「死而复生」这个角度来讲,颛顼化为鱼妇的事也引起后人的兴趣,因为这使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稍稍减轻了一些:起码,死了之后,还可以像颛顼一样复活。所以在今天永城汉梁王墓室的壁画上,就有一个「鱼妇」的图像,半人半鱼,象征着人们对生命转化、灵魂复苏的渴望。
鱼妇的形象在远古时代就已出现于人们心中,不仅在巴蜀一带,在半坡、姜寨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中,也有许多人面鱼纹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