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反映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其瑰丽、诡怪,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鲁迅先生就非常喜欢《山海经》,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说这是他最心爱的宝书之一。无独有偶,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也有一位非常喜欢《山海经》的人,那就是陶渊明。
以田园诗闻名的陶渊明,也写过其它题材的作品,《读山海经》即其中一类。这是一组组诗,一共十三首,其一曰: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不乐复何如」,表现了他对《山海经》的喜爱。
诗人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因为他为其中奇形怪状的天神、禽兽,以及奇异的神话故事所吸引,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
十三首中最著名的是第九和第十首。第九首咏夸父追日事: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夸父追日是我国一则著名的神话,见之于《海外北经》与《大荒北经》,言夸父与日竞走,渴饮于黄河、渭河,不足,又饮于大泽,最后干渴而死,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顽强的意志与征服自然的精神,所以引起陶渊明的兴趣,在诗中称颂夸父。
第十首咏精卫与刑天:
精卫衔微石,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填海,事见于《北山经》,刑天事见于《海外西经》。炎帝的女儿被东海淹死,化为精卫小鸟,每日从西山衔树枝投向东海,欲填平大海以报仇。东海与西山不可谓不远,一只小鸟一次仅能衔一枝小小的树枝,东海却是浩瀚无边,然而精卫复仇之心毫不减弱,其抗争精神令人感动。刑天战天帝,被砍去头颅,于是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持盾牌和大斧,仍要与天帝争斗。诗人深深被精卫和刑天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所感动。这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大不相同,正如鲁迅《题未定草》中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都是「静穆」,他也有「精卫衔微石」之类的「金刚怒目」。
此外,《读山海经》第二首专咏西王母。《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与天地同生,已经过了千万年,犹自妙颜长驻。她唱着歌,居住在昆仑山上云霞缭绕的宫殿里。她的长生不老以及快乐逍遥,让陶渊明向往不已。
第三首中咏「玄圃」:「迢迢槐江岭,是谓玄圃丘。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玄圃是天帝的园林。《西山经》说西北有槐江之山,天帝的园林在此,南望昆仑,其光熊熊,气焰蒸腾而上,可谓想象奇瑰。
第四首咏「丹木」与「白玉」,这是《西山经》中出现的神异之物。据说丹木味道甜美,吃了之后延年益寿;而用来浇灌丹木的玉膏则出自白玉。
第五首咏「三青鸟」。据《西山经》和《海内北经》说,三青鸟是西王母侍者,为主人取食,色彩鲜艳。西王母有不死之药,但诗人想透过此鸟告诉西王母,他不贪求不死,只要与酒做伴就行了。
第六首咏「扶木」。《大荒东经》说,大荒中有座山,山上有棵树,叫扶木,有三百里粗,其下有汤谷,太阳在汤谷中洗浴。九日居扶木下枝,一日居上枝,居上枝即日出。十个太阳轮流洗澡、外出,天地得以光明。这个奇异的故事显然打动了诗人。
第七首咏「三珠树」、「桂林八树」以及「凤凰」。《海外南经》说,三珠树的叶子像璀璨的明珠一样;《海内南经》说有桂林八树,同样神奇。而凤凰在《山海经》中出现的地方更多,牠一出现,天下就会太平。诗人向往这种和谐、安定、幸福的社会。
第八首咏「赤泉」、「员丘」。饮赤泉水,食员丘粮,可以长生。
第十一首咏祖江被杀事。祖江即葆江。诗中说钦鴄违背天帝命令,杀死无罪的葆江,于是钦鴄被震怒的天帝杀死在瑶崖,化为大鹗。诗人乃吟咏斥责残暴的钦鴄。这个故事见于《西山经》。
第十二首用丹朱被放逐的事,藉此怀念被放逐的屈原。
第十三首咏共工、鲧,及尧让天下于舜的故事,讽喻国君用人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