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玩·山海:69个你所不知道的《山海经》之谜
2407800000064

第64章 逸论杂谈(5)

「舜之所浴」是种什么样的远古仪式?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一种与洗浴有关的仪式:「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是说舜在一个深渊中洗浴。又说:「……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在女子国的描述中,郭璞注谓:「妇人入浴,出即怀女壬。」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河伯娶妇故事均源自于沐浴求子的风俗。《山海经》中常有「后稷所潜」、「鲧潜于渊」、「有易潜出」之类的记载,初看似水葬,但其实是种沐浴活动。然而这些活动显然与求子无关,那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仪式呢?

说到与水有关的仪式,我们会马上想起印度人的恒河沐浴,傣族的泼水节,古人三月三日上巳节的嬉水礼等等。水似乎与很多宗教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即象以水沐浴濡身之形,释为「需」字,也就是「儒」字的原型。徐中舒在《论甲骨文中所见的儒》中认为,「儒」字的本义是沐浴濡身,因为儒的本职是为人相礼,祭祖事神,所以必须斋戒沐浴。《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论语·宪问》:「陈成子弒简公。孔子沐浴而朝……」这说明古代的国家神职人员、神巫、史祝们,在一些重要的仪式或活动中,都离不开沐浴这个圣礼。「沐浴斋戒」是最诚真信仰的表现。

甲骨卜辞中提到「需」便是向上帝鬼神祷告,而「需」这个礼仪用的是水和酒。看来,上古的神巫还用酒来沐浴。《周易》中的「需」卦,爻辞称「需于泥」、「需于血」、「需于酒食」,可见后来的仪式中,除了以酒沐浴外,还用稀泥、鲜血洗澡。这种血浴同样见于古代马雅的祭司之礼。而在罗马尼亚传说中,则有女妖用一百个处女的血洗浴来加强法力。

那么《山海经》中的这些仪式是用什么来洗浴呢?我们知道在自然水源中洗浴,是因为信仰这种水中有神圣的魔力,所以用身体来分享其神性,洗去脏污。商代人最崇拜的一位祖先就叫「河」,还有一个先王叫「河禀甲」,他们经常把献祭的大批牛、羊、人牲沉于这条圣河中。他们的「需」礼,看来用的就是这条河中之水。

古埃及人崇敬尼罗河,此河中的神灵叫「哈皮」。但法老并没有浴礼,因为法老是现世的太阳神与大神奥西里斯之子,因此地位比「哈皮」高。

前面我们分析了舜也是太阳神,但他之所以还要沐浴,并非因为崇拜「南旁名曰从渊」。《山海经》中的羲浴十日,就是给十个太阳洗澡,重在说明「十日」,而非浴。虽则如此,羲和浴日的地方是汤谷,也就是水,说明了舜之所浴并不用酒、泥或血。

我们发现《山海经》描述这类仪式用的都是「潜」字,都是把整个身子浸入水中才算完成。这与其它的祭礼有区别吗?比如古罗马的台伯河曾被认为是一条圣河,人们会在罗木卢斯建成纪念日去洗浴,好取得吉利;但是没有规定要完全浸入,只是象征性浇一点水就行了。而印度的恒河之浴也是这样。那中国上古的浴礼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记载中的浴礼都是王者,而且有的死于非命。如王亥被有易部落杀害,鲧被舜杀死等等,而为王亥报仇的就是河水之神河伯。鲧死后也入水成神,说明这种王者圣礼与死亡有关系。

在马雅文明的古典期曾有一种特殊的祭礼。他们把活人推入深达二十几公尺深的「圣井」(其实是自然形成的、直径达数十公尺宽的石灰岩水渊)中,如果过了规定的时间,而被投入者没有死,那他就会受到神一般的崇拜。很遗憾的是,这种沐浴圣礼的死亡率很高。

马雅文化的例子,启发了我们关于《山海经》中这些潜入深渊的王者们,进行这类仪式的目的。很可能上古中国存在过类似的、死亡率很高的巫术祭仪。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的很多深井中,都曾发现过被推入的死者遗骨,这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深思。这些远古的神圣仪式,很可能由于过于残忍而被人们废弃∣∣就像西门豹废止河伯娶亲一样,后来便渐渐为人们所遗忘,只是以一种变形的记忆,保存在《山海经》这部古老的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