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2456500000026

第26章 李雅樵艺术心理因素探微(1)

丁昌德

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李雅樵,是湖北剧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戏曲演员,有近6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他集楚剧名家之长,融多种艺术于一身,不拘一格,锐意进取,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流派。

李派艺术潇洒、俊俏、舒展、隽永,在楚剧苑中独树一帜,令楚天舞台大放异彩。他的代表剧目全方位地展示出其流派艺术的美。观众迷恋他,门徒崇敬他,不少文人研究他。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李派艺术的丰富含量。研究李派是个系统工程,研究李雅樵艺术心理因素更为重要。笔者在这里对其艺术作品的演绎方式进行一番浏览和考察后,谈谈李雅樵特有的心理因素。

一、李雅樵的个性

李雅樵身上散发着一股不凡的气度,不少人见了他畏惧三分,心里却暗暗佩服。畏惧他“恃才傲物,自视清高”的性格,敬佩他“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的能力。这就刻画出了李雅樵其人其貌。

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个性形成与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李雅樵“傲骨”的性格,正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积极、向上、体现他精神面貌的傲骨,经常地在他身上表现出来,并影响他的举止言行,使他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各种特殊才能在反复多次实践中锻炼出来。可见,他的傲骨与追求的目的有着内在联系。例如,他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哪怕世态炎凉,哪怕道路坎坷!

孩提时,他就是一个好胜心特强的人。学戏时每周末都要举行一次文艺晚会,他演唱的楚剧成了固定的节目,出尽了风头。由于他会唱,又爱楚剧,大家称他“小戏迷”,还称颂他“小戏迷会挖神,做起动作真神气”。这就显露出他与戏曲的缘分和与生俱来的素质。素质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李雅樵智商很高,聪明、有灵气,几年时间就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名声大噪。如此顺利走红,令人称羡,与他对生活内涵人生品味的敏锐感受分不开。名家曾言:人人都在生活,但只有少数人熟悉生活。只要你抓住它,它就会饶有趣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楚剧处于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名家名流争奇斗艳,他能崭露头角,这就不能不说李雅樵的才气超群,体现出他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受和对艺术形象的独特发现。20世纪20年代楚剧刚刚进入武汉大市场,一下就卷入了竞争的激流中。在这特殊的环境中,不少楚剧的老前辈们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这副历史重任。李雅樵虽算不上楚剧进城的“开国元勋”,但面对楚剧的发展状况、楚剧与其他剧种的关系、楚剧如何占领新市场和扩大观众面等,李雅樵在实践中敏锐地感到只有“扬长避短、大胆吸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时期,李雅樵的舞台实践最为活跃,令人关注。舞台市场兴旺繁荣,舞台形象光彩照人,迷恋他的观众层出不穷,蜂拥而来。一时间,李雅樵成了剧坛上的风云人物。如果离开当时社会的特定环境,离开舞台实践,他的个性和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和形成。

舞台实践,使他的艺术信念主观见之于客观,达到改造艺术世界的目的。为他实现这一信念指明了成功的途径。楚剧与京汉剧相比,最大的优势是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最大的不足是剧目贫乏、形式单调。李雅樵超越普通人的直觉感受深刻地认识到: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必须寻找新的表现形式、新的上演剧目。当继承的对象不能使自己满足,常演的人物形象失去一定的审美价值,他就采取杂取各家、重新创造人物形象的途径。于是,他向京剧、汉剧学,学唱他们的唱腔,学演他们的剧目。一时,京剧、汉剧不少剧目出现在楚剧舞台上。武汉剧坛出现了“春秋战国”争雄称霸的局面,各剧种的不少剧目成了“通用货币”。流通必然带来市场繁荣、市场竞争。李雅樵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打金枝》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打金枝》原是汉剧剧目,为什么成为楚剧李雅樵的当家戏,这与他傲骨的性格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分不开。《打金枝》这个“湖北皇帝”“家庭皇帝”的人物形象,是李雅樵对艺术形象的独特发现、创造。因此,李雅樵傲骨勇敢的性格是在生活和艺术实践磨练中发展形成的,他独特的艺术才能是经过刻苦训练长期积累反复多次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二、李雅樵的悟性

悟性中求“新”。

李雅樵对生活有种特别的敏锐感受、深刻体验,那就是带着艺术家的“有色眼镜”去寻找别人还未找到的新的事物和人物,去揭开那蕴藏在生活中的奥秘。他总是把手伸到生活、人物的最深处,全神贯注、如醉如痴地进入一种奇光异彩的境界。这时,他的精神特别兴奋,形象思维格外敏捷,奇思妙想纷繁,不时迸发出散金碎玉般的火花,最后,刹那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个新的形象诞生了!

《访友》里的“观景”正是李雅樵悟中求新的结晶。《访友》原剧没有“观景”这段戏,李雅樵在对全剧宏观把握的前提下,为了制造更强的悲剧性,为了制造美好理想的破灭和悲剧型人物的结局,他匠心独运,“妙笔生辉”,使“观景”从色彩的调配上、情节的设置上为全剧深深压下了人物悲剧性的伏线。他把梁山伯浓烈的情感燃烧得越旺,就暗示着美好理想的破灭得越急速。“观景”这一新的情节设置的成功,充分表明李雅樵总是把人物的情感态度熔铸在艺术形象之中,总是带着强烈的感情体验和同人物的情感交流,并在这生动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中,越来越深刻地把握人物的内在本质和性格特点,以此引为借鉴,得到启发,悟出更多更新的人物形象。

悟性中求“活”。

戏曲的种类繁多,剧目浩如烟海,仅楚剧剧目就达300种之多,但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剧目寥若晨星。

流派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代表剧目,从整体上表现出各异的特殊风格、审美价值。它是艺术家长期实践、融人物形象于己身达到至善至美的艺术结晶。这种代表剧目,风格鲜明,形式独特,常演不衰,观众喜爱,这是戏曲艺术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普遍现象。

李雅樵在新中求“活”,摆脱依傍,开拓新的艺术境界。《打金枝》、《访友》、《杨乃武与小白菜》、《白扇记》等剧目为什么具有常新的艺术生命力,每欣赏一遍都能得到一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内容呢?因为他探奇寻胜的审美情趣,始终不离欣赏者因熟悉而产生审美注意时的兴趣。两不熟悉,兴趣悖然,注意视线就会改变。人们对审美对象越熟悉,审美兴趣就越大,注意力就越集中,这种良性循环的关键是熟悉中求陌生。“陌生”亦是艺术的生命力。没有活力的剧目,不可能引起观众的审美兴趣。李雅樵的代表剧目活就活在常演常新。他说:“观众的陌生感不断地产生,探奇寻胜的愿望不断地激发,百看不厌,百闻不倦,对我的兴趣也就始终不会衰减。”在调剂观众对“他”审美兴趣时,将“似曾相识”和“人生面不熟”这两种感受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构成激发和保持观众对“他”审美兴趣的心理动机。

悟性中求“情”。

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必然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因素。李雅樵饰演的唐王、梁山伯、李闯王、杨乃武等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极富个性,如一团熊熊燃烧的情感之火,把观众早已贮存在内心的情感火种立即点燃起来。他是一位善于情感煽动的高手,使得他的艺术形象总是能强有力地征服并震撼观众心灵。

注重情感宣泄。李雅樵体验人物情感总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深入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把自己融入人物之中,在难以抑制的感情冲动下,捕捉与人物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火花,然后用美的形式把“神”宣泄出来。《鱼腹山》剧中的“劝贤弟”唱段,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把一位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对部将的爱恨之情所产生的矛盾心理,至情至性有力地宣泄出来。他喜欢强烈的情感色调,善于驾驭情感力度。这与他率性、重情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抒发起来,显得如此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