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2456500000050

第50章 继承学习李派艺术的体会与思考

詹春尧

李雅樵老师是楚剧生角的泰斗,他扮相俊秀、身段优美、表演大派。他善于刻画人物,既能演小生,又能演老生,还能扮花脸和丑角。他既能演传统戏,又能演现代戏,戏路很宽,塑造舞台形象的能力极强。他的唱腔更是俏丽、清新,在楚剧界独树一帜,形成了“李派”风格。他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源于他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勇于借鉴和创新。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享誉剧坛,给楚剧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楚剧生角演员“十生九李”,多宗李派。我也是其中一员,18岁从戏校毕业分配进楚剧团后就跟随李老师学艺,十分幸运地在他的代表作《打金枝》中饰演郭暧。与大师同台伴戏,长期的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在学习李派艺术的过程中,在拜读前辈老师们对李派艺术的评论文章后,我对李派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

李派唱腔有几大特点:一是旋律美,二是黄汉语言的兼收并用,三是板式的变化,四是借鉴与创新,五是演唱的声情并茂,情技交融,用唱塑造人物形象。

1.旋律美

旋律美是李派唱腔的突出特点之一。楚剧与其他剧种相比,之所以发展滞后,就是因为其曲调单一,不够优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缺陷愈加明显,远远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李老师和着时代的步伐,应着观众的需求,在唱腔中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创造,努力追求传统的唱腔中所缺乏的旋律美。经他创作的唱段,旋律优美、多姿多彩、异态纷呈。《打金枝》、《杨乃武与小白菜》、《薛礼叹月》、《宝莲灯》这些唱段中优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在演员和戏曲爱好者中广为流传。

2.李派唱腔注重黄汉语言的兼收并用

楚剧男腔早期用黄孝话演唱,进入汉口后,由于本地演员逐渐增多,以及受京、汉剧的影响,舞台语言出现了黄孝语音和汉口语音并存夹杂的情况,李老师十分注重黄汉语言结合的完整性。汉口字音四声的特点是跳度大,如阴阳上去四个音是七度跳进,刚劲有余,柔媚不足,而黄陂语言去声分阴阳,还有入声字,共为六个声调,音阶的进行较柔和。李老师利用两种语言特点,各取所长,充分利用。演宫廷戏多用汉音,演生活小戏则多用黄孝音。但也不绝对,主要因人物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如《薛礼叹月》,多用汉口音,刚劲有力,以表明薛礼的英雄气概和悲怆深沉的情绪。《红管家》的唱腔多用黄孝音,地方气氛浓郁,接近生活。再如《打金枝》是宫廷戏,多用汉口音,但唱到“论家事你我是儿女亲戚”,“儿女亲戚”四个字用黄陂音演唱,显得亲切、风趣、生活化,既打消了郭子仪的顾虑,也体现了唐王政治家的智慧。可见李老师在黄汉语言的结合处理上积累了多么丰富而又成功的经验。

3.注重板式的变化

李派唱腔的板式变化很多,足字增板是李派唱腔的一大特点。楚剧的唱腔词格,常以二二三的七字句和三三四的10字句为主,又是在固定的板式腔格中完成,一般一句是三板。例如《打金枝》中“龙行虎步驾临朝”,这是以前的唱词,如果按二二三的格式三板中完成,他觉得不俏皮,后来改成了“龙行虎步踏琼瑶,满朝文武齐把孤来朝”的唱词,字增加了,板式也拓展了,变成了四板,歌唱得既俏皮,又显示了帝王的威严。还有一种足字不增板,例如“二来是孤的皇儿依仗孤的势力她的言语有一点猖狂”,22个字,如此多字之句,他还是遵守迓腔句式规律,不增板、不行腔,三板之中完成,足见李老师足字运腔的功力。

4.注重借鉴与创新

李老师是一位博纳众长的艺术家,他善于借鉴、勇于创新,在演唱上吸收了京、汉剧的韵味,讲究咬字发声,创造了出字收声归韵的咬字发声法,打破了原始的、传统的楚剧演唱方式,为楚剧声腔开了先河;他善于与作曲家、作词家合作,讲究词句的文学性、音乐性,注重语言的音乐化、音乐的戏剧化,他的好多经典唱段都是与词曲家合作共同完成的,为楚剧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5.注重演唱的声情并茂、情技交融,用唱塑造人物

李老师所设计的唱腔,特别是他的代表性唱段,不仅能表现出人物的基本情绪变化,而且能揭示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他的演唱情技交融、相得益彰,李世叶老师曾评价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演唱中的“情”是指准确的表达情节、情景、情感,“技”是指旋律、节奏、吐字、运气等,“情”是演唱中必要的先决条件,对演唱中的“技”起规范作用,脱离了这种规范,任何技的表现都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堆砌,有技无情则为华而不实。李老师的演唱寓技于情,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作为李派艺术的传人,如何继承李派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除熟知李老师的艺术特点、潜心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李派艺术的神韵,这个“神”不是简单的挖神,一个唱段像、一个身段像,那只是表面的“形”似,正如齐白石说“像我者死”。真正要做到神似,那就是要揣摩出李老师所塑造的人物真正所应有的神韵,演出来的才是唐王、杨乃武、薛礼等艺术形象,而不是李雅樵了。我想真正要传承好李派艺术还必须继承李老师严谨的艺术创作作风,勇于借鉴、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我,这才是李派艺术的精髓,是发展的继承,创新的继承。这样才能使李派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