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2456500000051

第51章 难忘李雅樵老师的谆谆教诲

彭青莲

音乐是戏曲之魂,没有音乐,就是一个躯壳,既无生机又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唱乃音乐之首,是戏曲塑造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段。从形式来讲,它是区别剧种的标志;从赏析角度讲,优美动听的声腔赋予人美的享受;从表现手段来讲,它能抒发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我是在样板戏时代踏入楚剧艺术殿堂的。记得1976年刚刚从学员班毕业,在楚剧团浓浓的艺术氛围中,我丝毫没有毕业的感觉,每天照常练功、学习,学习、练功。当时剧团在排《红色娘子军》,我是学生组的“吴清华”。团里每天早上有一个小时的吊嗓时间,剧团安排李雅樵老师教唱。当时,在李老师那几平米的小房里,既潮湿又简陋,一张破旧的小桌子,一副坐式单人练功镜,李老师用一把音色不算很美的旧二胡每天给我们吊嗓。

楚剧《红色娘子军》吴清华的重要唱段“永保战斗青春”(下面简称一番话),是李老师每天为我练唱的唱段。因为这段唱腔是由楚剧作曲家易佑庄老师谱的曲,非常好听且难度很大,技巧性强,应该是楚剧唱腔改革的典范。李老师就选了这段唱腔来教我。

虽然李老师教我这段腔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李老师教我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声腔艺术道路。李老师的唱腔吐字特别清晰,非常讲究字头字腹字尾,如“一番话”的“话”,他告诉我,“拨开云雾”的“开”字,在高音5上把打开的口腔闭一下,回到开的字腹上,听起来清晰而特别。“迷雾”的“雾”很容易唱成“哦”,李老师是用口形紧紧把字托成“乌”“好像是”的“好”字,一般很容易唱成“哈啊乌”,李老师唱的是“喝啊乌”。在这段唱中,每一个字,李老师都这样教我,每个字的“头、腹、尾”要求报得准确而清晰。李老师还有一个报字的特点是:所有的尖声,他都用团字唱,如“字字重千斤”的“字字”二字,普通话是“zizi”,但李老师唱成“zhizhi”。

“层层浪”的“层层”二字也是如此。他把普通话“ceng”报成“chen”类似这样的武汉话。他却借用普通话的报字糅合到楚剧声腔中,听起来自然、清晰而大气。

在行腔上,李老师就更有特点。我喜欢李老师的唱腔艺术,它如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非常注重口语化,既有艺术的音乐性,又有生活的亲切感。听完后有如韶乐绕梁,久久不能忘怀。“重千斤”的行腔“千”唱成顿音,“斤”不是一下报出来,是从轻到重,慢慢放宽而突然收腔,把字和腔用内在的功力紧紧托着,用这样的一个过程来完成这句唱,最后的字上的波音,不是一般的处理,他有意唱慢而持重,使人物情感显得非常有厚度,把吴清华对连长的教导,使她豁然开朗的心情得到充分的表达。还有“点点灰尘”的行腔。李老师把休止符充分利用唱成波音。

这个波音是散下来,由慢到快:波音完后深吸一口气,把“尘”字像叹气一样吐出,把吴清华如同卸下千斤枷锁、感到轻松万分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李老师教我怎样唱快板,在唱快板时是要有功力的,每个字要有珠落玉盘的感觉,干净明朗。在“一番话”这段唱里有一段一字板:“从此后要更发奋,提高觉悟炼红心,满怀忠诚献革命,不做顽铁做真金,决不忘这一回深刻教训,做一个纯粹的革命者——”这段快一字板,李老师首先教我偷气,哪怕气没用完,也要抓住机会“储存”。如在唱一字板之前就吸足了气,但在唱完第一个字“从”时,把它唱成顿音,偷口气,唱到“此后”又增加一个气口,在这段一字板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技术处理,这就叫“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听起来从容饱满,稳健有力。否则就力不从心、慌乱气短,没有美的感觉。

另外,李老师在唱一字板时非常注重咬字,他教我在保持充足之气息时,要特别注意口腔这部分的力度,包括嘴皮、舌头、牙齿、脸颊等,整个头部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每个字都用一种内在的功力,加上嘴皮的力度把它们控制在一个最佳的发音报字范围中,配合每句的词义,再把人物心情充分表达出来。若能如此,那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在训练过程中,每字每句,每个换气点,李老师都一一做示范。当时,我好长时间没有达到李老师的要求,我恳求地说:“李老师,换一段吧。”李老师严厉地说:“要知难而进,举一反三。把这段唱好了,以后唱什么都不怕……”于是,我继续每天枯燥地唱这一段,通过较长时间艰苦的训练后,李老师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也为能达到老师的要求而由衷高兴。

约1978年,湖北省首届琴台音乐会在武汉举行,我作为戏曲界最年轻的演员,演唱了“一番话”,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当时的音协主席程云说:“楚剧就要这样唱……”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后来这段腔成为很多楚剧团演员练声学习的范本。李老师教我练声的艺术技巧和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深深影响着我的艺术道路。

在此,我要感谢李雅樵老师,还要感谢易佑庄和余少君二位恩师。我永远也忘不了他们的音容笑貌,是他们的关怀和呵护,才使我在艺术道路上茁壮成长。在此,我要向这些为楚剧事业呕心沥血的前辈们深深地鞠一躬:父辈们,我们永远怀念你们!决不辜负你们的希望,一定努力继承你们开创的楚剧事业,让楚剧这朵鲜花永远盛开在荆楚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