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2507000000004

第4章 音乐世界(4)

波洛奈兹舞曲:一种源于波兰的三拍子舞曲,又称“波兰舞曲”,中等速度偏慢。

自17世纪以来,作曲家们就用这种形式创作器乐曲,有时还用作组曲的一个乐章。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李斯特都写过波洛奈兹舞曲,最有名的是肖邦为钢琴写的波洛奈兹舞曲16首,其作品40号《军队》、作品53号降A大调脍炙人口,成为该体裁的代表作。

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源于法国民间,在17世纪下叶传入宫廷,并迅速发展,曾是欧洲上流社会舞会上的几种主要舞蹈之一,后又被作曲家作为器乐曲的体裁。有时也将它用于组曲,插在萨拉班德舞曲与吉格舞曲之间。它的音乐特点是三拍子,中等速度,结构整齐,通常每个乐句四小节,气质温雅。莫扎特写了许多这种体裁的乐曲,精致、动听,并将它用作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加沃特舞曲:该舞曲源于法国加普,当地人称“加沃特人”,舞曲由此得名。17世纪,在法国宫廷中倍受欢迎,后成为一种著名舞曲,有时也被作曲家用作组曲的一个乐章,跟在萨拉班德舞曲之后。

其特点是44或22拍子,节奏规则,中等速度,乐曲常开始于小节的第三拍。近代作曲家有时也采用这种形式,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古典交响曲》、勋伯格的《弦乐队组曲》中均有加沃特舞曲。

塔兰泰拉舞曲:在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出产一种毒蜘蛛“塔兰图拉”。据说,人如果被这种蜘蛛咬了就会手舞足蹈,跳个不停,而解毒方法就是不停跳,直至痊愈。其音乐特点是快速的68拍子,旋律多反复,似乎是周而复始,不停进行。

布雷:源于法国的双拍子舞曲,和加沃特相似,但从第四个四分音符(不是第二个二分音符)开始。

帕斯皮耶:流行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舞曲,速度较快,3/8或3/4拍子,起于弱拍。

卢尔:17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后指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中速,2/4或6/4拍子,第一拍加重。

里戈东: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古老舞曲,17世纪传入宫廷。速度较快,2/4或4/4拍子,起于弱拍。

波洛奈兹:或译作波兰舞曲。原为波兰民间的行列舞曲,16世纪末传入宫廷。相传法国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在1573年继位为波兰王,在庆典行列进行时就演奏了波洛奈兹。17、18世纪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偶用于组曲中。肖邦用此体裁作有钢琴曲16首,以寄托其爱国思想。

波洛奈兹的特点是:3/7拍子,起于强拍,乐句常结束于第三拍,大都庄严徐缓,或用中等速度。但肖邦的波洛奈兹速度较快,富于热情。

福尔拉纳:情趣欢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子。18世纪偶用于组曲中,近似吉格。

恰空:16世纪原为西班牙的古典舞曲,情绪奔放激烈,17世纪起传至欧洲各地,演变成3/4拍,速度徐缓的器乐曲。其主题常为八小节连续和弦的低音,在不断反复的低音主题上进行各种变奏。

帕萨卡利亚:意大利舞曲。满速,3/4拍。结构与恰空相仿,速度较慢,常以小调写成,一般采用固定低音,低音主题有时移动到高声部。

福利亚:源于葡萄牙的三拍子舞蹈歌曲,结构近似恰空和萨拉班德,流传于14世纪。17世纪后半叶,在法国被用于芭蕾场景中。18世纪流传更广,常被写成炫技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一个福里亚曲调,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曾被许多作曲家用作主题,写成各种作品(多为变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科雷利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鸣曲》和赫玛尼诺夫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采用了该曲调。

社交舞曲

社交舞蹈(交际舞或交谊舞)的音乐,由民间舞曲演变而成,用于交谊舞会,也可写成独立器乐曲。

对舞曲:因舞者面面相对而得名。源于英国,流传于法国和德国。2/4或6/8拍子,情绪欢快活泼,苏格兰舞曲即是对舞曲的一种。从19世纪初开始,对舞曲逐渐让位于方阵舞曲和圆舞曲。

方阵舞曲:源于法国,盛行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交际舞曲。因舞者四人一组,两人相对,构成方阵而得名。1816年后,先后传入英国和德国。分五段,交替6/8和2/4拍子,分别称为长裤舞、夏舞、母鸡舞、特兰尼斯舞、牧羊女舞。在流传过程中,加洛普(始于19世纪20年代的一种有跳跃动作的2拍子快速圆舞)被吸收到方阵舞中,成为它的一部分。

圆舞曲:或称“华尔兹”,是在连德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三拍子舞曲。18世纪后期,圆舞曲风靡欧洲,既作为舞会上的伴舞之用,也是一种音乐会上受欢迎的体裁。到19世纪,形成“维也纳圆舞曲”和“法国圆舞曲”两类。

维也纳圆舞速度较快,又称快圆舞。舞蹈时,身体随节奏左右摇摆,每小节三步或二步,舞者顺同一方向旋转滑行;法国圆舞38(或34)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每段速度依次加快,其动作特点是轻快的跳跃而不是拖在地上的滑步。现今常用的圆舞曲是维也纳圆舞的后裔,在这种形式的舞曲中,最有名的作曲家是约翰·施特劳斯与约瑟夫·兰纳,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自19世纪末以来,很多作曲家用这种体裁创作,如韦伯的《邀舞》、肖邦的钢琴圆舞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等,在这里它们是纯粹的器乐曲。

狐步舞曲:该舞蹈1912年左右源于美国,随即传遍世界各地,成为最流行的社交舞蹈之一。

最初,狐步舞曲是44拍子,风格类似于雷格泰姆。其舞步长短交替、变换多端,后逐渐分支为快狐步和慢狐步两种,也有人称其为快四步和慢四步。查尔斯顿舞曲、希米舞曲等2拍子的舞曲就是在狐步舞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步舞曲:起源于美国,快速的24拍子,在20世纪20年代曾流传世界各地,其风格较狐步舞曲刚健、热烈。该舞曲后来被慢狐步舞曲取代。

查尔斯顿舞曲:一种快速狐步舞曲,44或22拍子。1922年,最初出现在纽约的黑人歌舞剧场中,随即流入舞厅,风行一时。其舞步特点是每一步都扭两下,然后向后急速一踢。这种舞曲的名称源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港口城市查尔斯顿,在20世纪30~40年代查尔斯顿舞曲流传最广的时侯,有人称其为“美国水兵舞”。

探戈舞曲:起源于阿根廷,但其真正起源可能是由黑人奴隶带到美洲的,从1914年开始流行于舞厅。音乐是单2拍子(也有时用4拍子),速度较慢,其舞蹈为两人一组,如同行走。大量的附点节奏使它听起来与阿伐奈拉舞曲(哈巴涅拉舞曲)很相似。其旋律和伴奏常构成交错关系,也是这种舞曲的节奏特征。

伦巴舞曲:源于古巴的2拍子的舞曲(记谱时经常写作68拍),它原来的形式是器乐合奏,同时人们哼唱没有意义的歌词或音节。伦巴舞曲的速度很快,节奏复杂,是典型的节奏型。从20世纪30年代起,伦巴舞曲的节奏被爵士乐吸收,还出现在一些严肃音乐作曲家的作品中。

民间舞曲

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舞曲,现在还用作舞蹈音乐,同时也可用作独立器乐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一些是比较古老的舞曲。

凡丹戈:流行于西班牙民间的3拍子或6拍子的欢快舞曲,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18世纪末,格鲁克、莫扎特等曾将其用于歌剧和芭蕾作品中。

博莱罗:起源于民间的西班牙3拍子舞曲。舞者打着响板,扭动手臂,成对地载歌载舞,响板不断打出节奏。拉韦尔按此体裁写成的管弦乐曲极为有名。

塞吉迪亚: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古老舞曲,至今还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莱罗,但速度更快。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响板打节奏。

哈巴涅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并由古巴传入西班牙的中速,2拍子舞曲。其典型节奏与探戈相同。

霍塔:西班牙民间舞曲。流传于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巴伦西亚等地。节奏生动,情绪活跃。多由人声演唱并伴以吉他、曼多林、响板等乐器。

桑巴:巴西民间的一种2拍子舞曲,以富于切分节奏为特色。有两种类型:乡村型的桑巴急速强烈,与巴图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玛希谢演变而来,速度中庸而较少强烈的切分音。桑巴是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中最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之一,并作为社交舞蹈而流传全球。

康加:古巴民间舞曲。起源于非洲。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均流行的节奏型贯串全曲。

法朗多尔: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民间舞曲。6拍子,活泼欢快。舞者列成长队,手挽着手或拉着手帕,鱼贯而舞。

波尔卡:19世纪30年代创始于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的一种圆舞,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洲。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马祖卡节奏三种类型,2/4拍,三部曲式。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连德勒:奥地利和德国的民间舞曲,因源于连德尔(奥地利埃姆斯河北地区)而得名。3拍子,速度慢于圆舞曲,为圆舞曲的前身。舞蹈时一步一拍,舞步均匀娴静。

富利安特:波希米亚的民间对舞,源出于拉丁文,意为“狂热”。节奏活跃奔放,常交替运用3拍子和2拍子。

索塞茨卡:波希米亚的民间圆舞,速度较慢,节奏流畅,近似连德勒。常用于富利安特后。

恰尔达什:匈牙利民间舞曲,包含慢且忧郁的“拉舒”、快而热烈的“弗里斯”两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后者2/4拍子。李斯特是在其作品中采用该体裁的第一个匈牙利作曲家。他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即按照恰尔达什的格调写成。

马祖尔:源于波兰马索维亚地区的民间舞曲,3拍子,常用的节奏,热情、活泼,有骑士风度。用此体裁写成的作品称“马祖列克”。肖邦曾将此体裁加以发展,作了大量的马祖卡舞曲,其中《C大调马祖卡》常被称为“马祖卡中的马祖卡”。现马祖卡已成为马祖尔和马祖列克的通称。

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近似马祖尔的波兰民间舞曲,两者都比马祖尔轻快活跃。库亚维亚克的旋律比较流畅;奥别列克每两小节的第三拍有一个重音。肖邦在马祖卡中把这两种舞曲和马祖尔融合在一起。

克拉科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因起源于克拉科夫而得名,2拍子,情绪活泼,多切分音,典型的节奏是科洛南斯拉夫民间舞曲。其舞蹈是集体的群舞,与俄罗斯轮舞相似,在波兰、乌克兰也很常见。保加利亚的霍罗、罗马尼亚的霍拉与科罗均相类似。

此种舞曲多由民间乐器演奏,也有不用乐器而由人声演唱的。科罗有多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速度的不同。

霍罗:保加利亚民间轮舞,为2/4、5/16、7/16、9/16或11/16拍子,快速或中等速度,用风袋管等民间乐器演奏。

哈灵:挪威民间舞曲。因源于挪威南部地区哈灵河谷而得名。此种舞曲也流传于瑞典。其特点为:2/4或6/8拍子,用挪威民间的一种弓弦乐器演奏。格里格在创作中曾采用过该体裁。

特列帕克:俄罗斯民间舞曲,2拍子,情绪欢快奔放,不时发出蹬足声。

戈帕克:乌克兰2拍子民间舞曲。源于乌克兰语,意为“跳跃”,因舞蹈动作有大步跳跃。穆索尔斯基的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第三幕中的戈帕克是著名的曲例。

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也就是通俗音乐,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音乐。其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为次要。“通俗”指易解易懂,“流行”指广为流传。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

现在的流行音乐内容广泛。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彩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爵士乐:19世纪末,爵士乐在新奥尔良首先发展起来。爵士乐源于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当美国黑人音乐家用管乐队形式演奏布鲁斯或拉格泰姆时,爵士乐这种新的音乐形式诞生了。

爵士乐的风格不断变化。如继新奥尔良传统爵士后,又出现了摇摆乐、大型乐队、冷爵士、自由爵士等。爵士乐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创作的曲目有《西区布鲁斯》、《哭泣的威力》等。其它代表人物还有杜克·埃林顿、戴维斯等。

在20世纪西方许多严肃音乐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爵士乐的痕迹,包括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等。美国作曲家格什文的《兰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则是把爵士乐融入到现代严肃音乐中的典范。

欧洲作曲家有许多以爵士乐为基础或是受爵士乐影响的作品,如德彪西的钢琴曲《丑黑怪步态舞》、《游吟诗人》、《怪人拉维纳将军》;拉威尔的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慢乐章《布鲁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独奏乐器的雷格泰姆》、《士兵的故事》、《黑木协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内乐第一号》和钢琴组曲。

布鲁斯:布鲁斯,又译作蓝调,原意为感情悲伤;港台常译为“怨曲”。它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特殊的和声。

布鲁斯是美国南北战争后在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它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劳动时集体合唱的无伴奏歌曲)一脉相承。

布鲁斯约产生于19世纪末,由被从非洲贩卖至美国南部庄园中做奴隶的黑人所哼唱的劳动歌曲、灵歌和田间号子结合而成。最初的布鲁斯基本上都是歌曲,每段歌词采用三句的结构形式,第二句重复第一句。在曲式结构上构成AAB的曲式,常用慢4/4拍。其歌曲的音阶形式常使用降三音和降七音,切分节奏也较多。布鲁斯的演唱非常自由,伴奏只用吉他,后来逐渐加入其他乐器,并出现了专供器乐演奏的布鲁斯。

布鲁斯对后来美国和西方流行音乐影响巨大,拉格泰姆、爵士乐、大乐队、节奏布鲁斯、摇滚乐、乡村音乐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现代的古典音乐中都含有布鲁斯因素,或是从布鲁斯发展出来。

最知名的布鲁斯歌手是贝西·史密斯。第一个把布鲁斯写下来并交付出版的是汉迪,他有布鲁斯之王之称。

摇滚:20世纪50年代,流行音乐呈现多元化趋势。电声乐器的出现及大批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流行音乐注入了厚实的乡村音乐及一些其它民间音乐的新鲜血液,促进了摇滚乐的发展。当时,一部名叫《一堆混乱的黑板》的电影引起人们的注意,片中《震动、嘎嘎作响的摇滚》的黑人“节奏布鲁斯”主题歌流传一时,标志着后来风靡于世的摇滚乐的产生。

摇滚乐的主要音乐风格是黑人音乐和南方白人的乡村音乐的融合。其形式以歌唱为主,音乐用电吉它、萨克斯、电贝司、键盘乐及爵士鼓伴奏。摇滚乐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舞蹈节奏,由爵士鼓奏4/4拍中的第一和第三拍,其它乐器如电吉它等奏第二和第四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