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学习伴随终生。自从我们发出第一声啼哭,以后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直至生命结束。不过人们时常对学习产生狭义的理解,以为学习仅仅是读书而已。其实从广义上讲,学习应包括间接知识的学习和亲身体验式学习两种形式。有的人没有上过一天学,没有读过一本书,大字不识几个,可也具有某些方面的知识,这是他们亲身体验学习的结果。但是,由于人类的知识积累浩如烟海,高效率学习人类间接知识,我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取得的更多。高效率地获取人类间接知识最好的方法便是读书,这因为人类知识积累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各类书籍中。尤其在当今,随着科技加速度进步和更多新知识的发现,知识面越拓越宽,深度不断加大,分类也越来越细,离开了以读书为主要形式的间接学习,不要说做博士,就是某一个专业领域,也不可能走到前沿。唯有好好读书,才能变相延长我们的生命,缩短我们认识事物的时限。荀子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就是这个道理。
谁都知道读书重要,除非痴呆者,可是不同人读书所得却不同。同一个课堂里,读的书一样老师教的也一样,可学习成绩不一样,有的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后来成为科学家经济专家文学家,有的却辍了学,一生无大作为,这是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一在于读书的耐力,二在于读书的方法,三在于天资差别。所谓读书的耐力,就是经常读书,终生读书,活到老学到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当做一种生存状态,当做生命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被动地间歇地应付地学,装门面图样子摆架子。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要涉及到学习的动力问题,求知欲、探索欲和理想是支撑学习的主要动力。当有效的知识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对道理的认识就越明晰,学习的自觉性也就越高;当书读到能够鉴别真伪时,人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够真正确立起来。在世界观和人生观里,当然包括学习观。所谓方法,就是读什么书要有选择;要讲究效果,否则事倍功半;要能设身处地;要分得清哪些该兼收并蓄,哪些该取其精华,哪些需要批判,哪些只略知大意不求甚解即可。说到底,读书关键在于要去读;有好收效关键在于用心去读。天资,是先天性的,悟性高,学习的效率就高。一般情况下,人的天资不会相差太远。天资如何我们不能强求,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恰如田地的质量和耕种的关系一样:天资相等,收获如何取决于耕耘;田地的质量好,而疏于耕耘,可能收获还不及田地瘠薄而勤于耕作的收成;况且,勤奋才能够使天资更好地释放。
尽管我们有理想有兴趣有求知欲,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是会遇到许多读书学习的障碍。这些障碍,最主要的,一是客观上,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可能还有条件以读书为主去学习,要工作呀生活呀奔波呀养家糊口呀为社会做奉献呀,总而言之要做事,能够静心读书的时间就有限了;二是主观上,许多人心理上觉得做事太忙太累,觉得读书学习的年龄已经过去,因而冷落学习,加上同事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一点儿空闲时间要应酬呀娱乐休闲呀泡吧呀甚至赌,随波逐流的入俗和惰性使我们疏远了读书。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管如何忙碌,在本职工作之外总还是有不少空闲时间的,业余时间不被这东西占领必然被那东西占领。我们可以扪心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曾经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当然,人成年之后,干事是主业,可为了更好地干事,就不得不在干中学,磨刀不误砍柴功么!而且,当我们把学习看做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做一种享受,我们还会疏远读书学习么?
人首先得吃饭,职业必须要干得出色。就说我本人吧,虽然孤傲,因此吃过不少苦头,可是我对所从事的工作从不懈怠。也许我们现实所从事的本职并非我们之所爱,但我们一时在靠它吃饭,我们就不能搪塞它,否则吃饭就会发生危机。凡是我工作过的地方,业绩还算显著,我因此问心无愧,但这并不排斥我拥有多样的爱好。有多种爱好,处理不好,在时间上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处理好了,则可以相得益彰,产生有利的补充。这是因为,凡知识都是关联的相通的,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风牛马不相及的事几乎不存在。大风酸马眼,难道不酸牛眼么?牛吃草马也吃草,一户农家的牛今日病了,也许马就得去拉犁,牛马会没有关系么?譬如,我们从事的是经济或者行政工作什么的,我们业余热爱艺术,艺术和本职工作会冲突和矛盾么?有时候会,那只是在具体时间的分配上,可是工作本身也需要艺术呀,否则我们怎么常常说要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艺术呢?再说,有多种爱好,还可以调节自己的身心;譬如工作中遇到了烦心的事,我们进书房读一番先贤的书,画一幅寥廓山川的画图,写几帧飘逸洒脱的书作,甚至去钓钓鱼,对两局“楚河汉界”,我们的心灵会被沐浴一番。各种知识的相互联系,在于方法和思想。绘画的谋篇布局,书法的章法结构,文章的纲领层次,棋局的纵横捭阖,也可以有助于我们增强工作的条理性和主题性,启发我们的智慧。所以古人云“艺多不压身”,现在我们时髦的话叫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当然包含知识面要宽的意思。看看大学生辩论会和有影响的知识竞赛活动,那题目哪会只限制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呢?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多在几个方面都有建树。苏东坡的词好,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他的书法也被列为“欧颜柳苏”的系列,他的画他的文章都卓有成就,就是在烹饪方面,他还留下了有名的“东坡肉”。王羲之的书法为古今一绝,可那《兰亭集序》,不也列进《古文观止》成为范文了么?范仲淹是有名的政治家,可一篇《岳阳楼记》树立起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我们要力争使自己多掌握几门知识,要多掌握几门知识,就离不开读书学习。所以,我们走上社会的成年人,要能够一面仰首干事,一面俯首读书,才过得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