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客人对我家乡敬酒的礼仪不理解,见面邀请有空去指导工作去做客,他们中有说话随便些的就叫,“呀,你们那儿喝酒真可怕!”好像咱那地方给人留下的印象仅仅是喝酒厉害罢了。在过去,我对他们这种不理解感到不理解,舍得花钱把买来的酒奉你喝,敬酒又那么诚意恭敬,应该是物质精神双收获的事儿,有何亏待的意思,还要说我们坏话?慢慢地,在社会生活的大天地里,才使我真正明白人家为什么会不理解了。
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乡在枣阳。家乡待客人是什么样酒风?就是一定想叫客人喝好,没喝好就好像没尽到主人的情分似的。喝好是什么标准?以喝倒为最佳,让客人直着进来横着出去。为了充分表达这种心情,做东道主的一是自己不喝端起杯子敬客人喝,二是自己拼命陪喝。敬酒这一招在枣阳有别处无法比拟的由头,也是客人谈起来就摇头的酒风。所谓由头,是说这风俗是刘秀遗留下来的。刘秀当上皇帝后衣锦回乡,在与乡人故交饮酒取欢时,却是谦逊地先站起身端起杯奉大家喝,而且一敬便是逢双两盏。皇帝敬酒焉有不喝之理?像刘秀这样作为统一的大中国的开国君主,中国有史以来有几人?客人敬重刘秀,自然得喝敬酒。有不胜酒力者,两杯便稀里哗啦。酒量再大,架不住这个敬了那个敬,然后又轮番地陪饮,于是不多会儿喝得鸡子不认识鸭子的。
这酒风,粗犷纯朴,很有遗古风韵,当然又显得野蛮。有些朋友直言,说我们拿刘秀欺负他们,有点埋怨是刘秀留下的风俗害他们多喝酒,让他们很多人留下了终生不会忘却的醉酒历史。其实,朋友,你知道否?说刘秀遗传下来的规矩,也许是真,但却无法考证,而我深切知道的,却是一个心酸的原因。这原因要是说给你听,我敬你酒时你就更无法推辞。这原因主要是物质的。枣阳过去是个穷地方,平常只有来了客人才舍得打酒,手头稍宽些的,买上一瓶薯干酒,手头紧时,恐怕只能打半瓶。这一瓶半瓶酒本来少,又想叫客人喝好,哪有自己陪喝的份?酒是好东西,无酒不成席,于是只有奉敬客人多喝才会心安。那时农村喝酒期,多在旧历过年时。大家用自己种的粮食酿缸黄酒,年到了,亲朋之间便走村串户相互喝,虽然“家家扶得醉人归”,终是不用花现钱。这事,朋友,你也许不清楚,可是我最清楚。我小时候就这样打过不少回数的酒,恨不得将一个钱掰成两半用,剩下那一半能凑起来买个作业本。过年时也看到过许多喝醉的人。现在物资丰富了,拼命劝人喝酒好像是害人家一般。在那个时代,敬酒确是对客人真诚的尊敬呢。
这尊敬,是我家乡人奉他精神的缩影。什么叫打肿脸充胖子?这也算是。尽管家徒四壁,可在人前硬撑汉子。这是骨气,也是无奈。谁不想在陪人家喝酒时自己也有痛饮的机会?虽然,这酒风有些陈腐落后,却又有点儿崇高伟大。文化好像脐带,留下浅浅的脐眼,在我们的腹部;我们虽然总是把它用衣服遮起来,而它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身上,就像某种风俗深深地烙印在一个民族历史的流程里一样。例如现在,家乡也还有不富裕的人家,你若去做客,依然会有敬酒可喝。家乡过去有句流传的话,“不怕贼来,就怕来客”,贼来了无啥东西可偷,客来了你总得端出来呀。
可现在,确实不同了。不同,主要是物质方面,于是也影响到精神领域。人们富裕了,物资丰富了,想喝酒天天有酒喝,甚至还可以喝好酒,酒便不算珍贵了。你叫人家喝自己不喝,是不是有点儿存心害人的嫌疑?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初期,家乡因为这个纯朴的风俗吃了不少苦头,喝跑了不少投资顾主。这些顾主想的不单是喝醉环境不好应酬,更在于这种喝法会影响投资效益。这时,家乡人才开始由惶惑到醒悟。吃一堑长一智,既然又省钱又省时,人家还高兴,何乐而不为?现在客人去我们枣阳,我们不会像原先那样不屈不挠地劝你喝酒了。应景的,随便喝罢了;性情中人,多喝几盅也无妨。不过彻底根除这风俗,终究还有待时日;可见习惯这东西,虽然可以改,却也不容易。
精神方面的,在于观念。往昔,经济落后,舟楫不便,人们活动的范围小,家乡人是门前园子里的蚂蚱,蹦跳不了多远,相互交际之人,多是同乡同里,你我他都这样,习惯成自然,谁也不会想到敬酒这风俗不好。喝者有备而来,敬酒一般不拒,该喝的敬酒喝不到心里还不舒服。喝起酒来忘形,不醉不够意思。“醉卧沙(酒)场君莫笑”,觉得是种痛快。现代人天南海北地交流,便不能以本地之习俗来套人家之嗜好,正像加入WTO,得按国际规则办事。我在西宁便吃过一次大亏,我坐主宾席,敬酒先敬我,主人首先用托盘端上六杯小酒,让我一次饮完,说是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我初来乍到,不明就里,只得硬着头皮一盏一盏喝完,头喝得天大。我想,看轮到你们咋喝。谁知轮到人家,一杯只舔一下,算是过了头关,下手人添满再舔,虽然不卫生,可关过得轻松。我大叫吃亏。可这是人家的风俗礼仪呀,你又奈何?现在我家乡的酒风好多了,想必西宁也有改变,成果还是归功改革开放。是在开放流动的过程中,家乡人感觉到这种酒文化与大社会确实有差异,感觉到外地客人对这种敬酒风俗不理解,不是故意客套谦逊,而是出自真情实意。于是反思,不断修正。贫穷时来客不劝喝,怕人家笑话舍不得。你看那大富翁,待客随便点几个菜,酒由你便,倒是一种时尚和美德,谁会笑话他管不起一顿饭呢?既然如此,现在不穷了,何必冒穷相,去“背媳妇过河,使了气力逗人嫌”呢!所以,我们说,改革开放不仅产生物质财富,还产生出新的价值观念咧。
现在,我家乡的酒风确实改变了。你是领导检查也罢顺路走走也罢去投资办企业也罢,招待是热情的,酒已是随便了。如果你善饮甚或是酒中豪杰,又有好友相陪,说到疯喝的份上,还是有人能够对付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君同销万古愁”,愁,已经不再是愁没钱买酒,只是愁到底怎么劝客人喝酒为好。